所谓“偏方”,就是流传于民间的一些单方、验方,也称“土方”。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大多数人是十分相信科学的,所以每次生病都会去药房或医院找医生看病。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人,得了小病小痛不愿意上医院,他们乐意去用一些取材容易、价格便宜、见效可能相对较快的小偏方;
甚至当有些疑难杂症得不到有效治疗时,有的人也会选用一些偏方进行治疗。这些偏方,是民间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方,其用药独特,组方巧妙,可能会对某些病症起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偏方治大病”。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头疼脑热、小灾小病的,用些食疗方对我们来说有益无害。比如说,当我们遭受风寒感冒了,把白菜疙瘩、黄花菜、葱白,熬了水喝,有解表作用,可以把毒素排出来,使身体能够迅速恢复,感冒也能好转。这样的食疗小偏方,我们可以使用,也是很有效的。
除了一些基本的食疗小偏方外,对于其他太过于复杂,或者不常见的偏方,在使用时就需要慎重地对待了。这是因为,这些不常见的偏方大多是在人群中口传耳闻得来的,这样一来很有可能就会以讹传讹,并且在药名、用法、用量、适应症、禁忌症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再加上人体疾病种类的复杂性,同一主要的症状可能会是各种不同的疾病,如发热,可以是细菌引起,也可以是病毒引起,还可能是风湿疾病等,而同一个药方是不能治疗各种类型的疾病的。而且每个病人的条件也各不相同,如不同的性别、年龄、体质等等。因此,同一偏方对张三来说可能有效,而对李四来说很有可能就是有害的。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摆在我们的面前。
某地有一病人,听人说用鱼胆能治咳喘,于是就到食品罐头厂要来青鱼胆10个,并自认为多吃能好得快,于是一次吞服,结果是引起了严重的鱼胆中毒,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曾有人做过统计,鱼胆中毒有211人,其中176人是因为治病服鱼胆过量而引起的;在死亡的39人中,竟有36人是为偏方治病而服用鱼胆的。这是一组可怕的数字,而这36人就是因为听信了传闻和不经医生诊断私自服用偏方而导致死亡的。
所以说,偏方虽说有时能对一些人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它的不好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安全问题。当想用某些偏方来治病时,一定要注意以下这几个问题:
一是病症要明确,偏方要实用。不要不问偏方的原委,也不管其是否科学、合理,滥用一气。须知,许多疾病表面症状似乎差不多,但实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二是药名要准确,用量要把握。对药物一定要核准,并且在用量上尤应格外注意。偏方中不少含有剧毒药物,像麻黄,中医有麻黄不过钱(3克)
之说,如果麻黄用量大了,就会出现心悸等不良反应。因此,即使是有关新闻媒介介绍的偏方,也要慎重甄别,不能盲从。
三是食品疗法虽好,也要注意病情变化。偏方大体分为两大类,一为纯中草药类;二为食疗药类,即既可做食品又可做药品的一些果品、禽蛋、动物内脏等,大多具有滋补性质。如杜仲炖猪腰治疗腰痛,冬虫夏草煮老鸭汤治疗阳痿,这些偏方总的说来吃些无妨,虽然不能很快地奏效,但是可以作为辅助。而有些疾病则不然,如南瓜治糖尿病则是依据不足的。一般说来,糖尿病要忌食糖食,南瓜成分大部分为淀粉,含糖量比较高,病人食用后可造成酮症酸中毒。因此,即使在食疗中,也需要密切注意自己的病情,不可大意。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在服用偏方时又服用其他药物,那么一定要注意自己偏方中的药物或食品与其他药物有无配伍禁忌或增加毒性等问题。
如糖尿病人服用优降糖,则忌人参、甘草,它们之间可能会产生拮抗作用(对抗作用),减低降糖药的效应。即使没有配伍禁忌,两者服用也最好间隔1~2个小时以上为宜。
综上所述,对于偏方,我们应该用一种客观的立场来看待它。偏方没能成为现代医学的主流,确实意味着它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显而易见的弊端。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些偏方能够延续到今天,的确也说明了它们存在着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好与不好的两端,慎重地作出选择和决定。专家指出,疾病无论大小,都应先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偏方一般只作参考,治疗时不建议用偏方。
小贴士几个常见病的食疗小妙方
下面是几个常见病的食疗小妙方,仅供参考:
头痛:豆豉15克,加水适量,煎煮10分钟,再加洗净的葱须30克,继续煎煮50分钟,最后加黄酒50毫升即可,趁热顿服。
牙痛:沙参30克,鸡蛋2个,加清水2碗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半小时,加冰糖或白糖适量,饮汤食蛋。
慢性支气管炎:芝麻油20毫升,醋50毫升,鸡蛋3个,用油炒鸡蛋,炒熟后加醋炖,吃蛋饮汤,早晚各1次。
糖尿病:山药15克,黄连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冠心病:豌豆苗30克,捣烂包于布中榨汁,每次半杯,略加温后服,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