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这样说:十万大山就像一条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越南边境的马头山向我国防城、上思、宁明三县交界处伸展,直达钦县境内的马启山及其支脉,其间高峰连绵,层峦叠嶂,最高的莳良岭两旁分出无数支脉,纵横交错,千山万壑,森林茂密,形成复杂的地势和良好的隐蔽地。它跨越两国三省(我国的广东省、广西省,越南的海宁省),是开展游击活动的好地方。
十万山区的武装斗争,是艰苦悲壮的战斗。它和全国革命斗争一样,经历了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的曲折过程。在这五年的斗争过程中,近千名革命烈士义无反顾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把一腔热血洒在这片大地上;无数战士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在风餐露宿、饥饿寒冷的困境中熬过漫长的岁月;众多的地下工作人员在默默无闻而又异常危险的环境中努力完成任务,无私无畏地作出贡献。这里既有山区的斗争,也有海上的战斗,既有硝烟弥漫的战场,又有政权、统战、群运、交通、策反等方面的工作。这场漫长、曲折、广泛、复杂的斗争,形成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的交响乐。
我的祖籍不在十万大山。
如今我走进十万大山,看到了它的真面目,它威镇边陲,傲视外域;有的雄挺域中,俯瞰沧海。嘉木瑞草,郁郁葱葱;天池山溪,流水淙淙;有的幽洞通沧海,泉流至海成玉井,有的奇石插云端,危峰齐天寄仙缘。忽高忽低,或明或灭,此昂彼伏,左转右旋,柳暗花明。
据说,历代帅才将略多会于此,屏疆御敌,除暴安良,业绩彪炳,长光史册。汉光武时,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反,帝乃命马援南征伏蛮。马援率水陆军,“自粤西桂林下梧州,复溯胖舸而上至钦州,并海而进,遂至交址,与贼战于浪泊间,贼大败。又战于富良江,大破之。斩征侧征贰,传首洛阳,遂立铜柱于钦州分茅岭上(在今防城区那良镇附近),以表汉界”(冯敏昌:《小罗浮草堂文集.汉马伏波将军别传》)。声威震域外,武绩垂青史,为世所称。宋代熙宁八年(1075年)冬,钦州知府陈永令率兵在钦州龙门抗击自称“大越国”王的李乾德所派遣的侵略军,坚守阵地,城破后不屈而死。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四月,中国守将李硅奉命从龙门派出百艘战船追击交趾海盗阮淫,获全胜而回。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和二十七年,勇将喻大猷先后两次在龙门全歼越南莫氏王朝侵略军。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两广御史戴耀亲率大军又在龙门击败交祉海盗,并捣平了这股匪军魁首翁富的巢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钦州守将马世禄、廉州太守佟国襄向清政府建议增设龙门水师副将,统领士兵两千余名固守,并在港内的扬威、耀武、锁龙、朝阳等处设立了八座炮台。嗣后又在龙门港外牙山、乌雷、白龙尾等处增设六座炮台,成为北部湾首屈一指的海上防御基地。
我的父亲是怎样走进十万大山的?我知道我对父辈以前的事无法描述,如果描述起来也只是类似风吹胚胎的一些隐隐约约的感受。还是如实地引用父亲在这本厚厚的书中的句子吧。
我是怎样顺利地离开国民党统治区,进入到十万大山游击根据地呢?在南宁时,廖冰(著名画家廖冰兄之妹)对我说,钦防地下党成功地发动了起义(指三光企起义),成立了一支上千人的武装队伍,形势很好。起义前,江平中学校长刘镇东离职走去广州了,梁持亚应聘接任校长。起义队伍开进江平时,指挥部设在江平中学,梁已和地下党领导人秘密取得联系。廖冰回到南宁后,来找我,希望我来江平,我答应了。
梁持亚再把学校情况给我介绍了一番。然后,叫我把姓名、籍贯都改一改,因为江平常有人到南宁,没有必要让南宁的其他人知道我们在这里……是的,我不能再像学生时代那样直来直去,应该学会隐蔽地工作了。梁持亚安排我任教导主任,鼓励我大胆地把学校的教务工作管起来,还要我担任语文、英语、历史及化学等四门课程共二十九个课时。他说:“这就是你的公开身份,公开工作。但更重要的还是个别教育学生,教育培养得越多越好,等待时机来一个大行动。”
这时,宁德汉进来了。
“他是宁德汉老师。”梁持亚给我介绍,又给宁介绍,“他叫冯许乐,自己人。”他把我刚改的名字说了。
宁德汉是东兴人。他曾在江平小学教过书。他在江平与各阶层人物关系很不错,三教九流的人他都认识。江平的情况他都很熟悉。****东芒地下组织派他来负责江平中学的地下组织,并与驻东兴的宋森(东芒地下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单线联系,直接对宋负责。他任课时数比较少,主要精力用在注意周围动态,掌握各方面情况,把地下组织工作做好。
敌人开始搜捕地下党。
不能再停留了。邓带殷和几个学生把办公室和两边的教师宿舍所有门窗全部关上了之后,宁德汉说了声:“走吧!”于是,师生们各提着自己的手袋儿或小包袱,还有一个,记不起是谁了,还像扛挺轻机枪一样扛着皮盒子装着的小提琴,大家若无其事地离开了校园,我也告别那些小同学,跟在师生们的后面走了。
我们当中有男也有女,三五成群地和往东兴做买卖的江平人一起,走在江平至东兴的公路上。尽管都像做买卖的人一样自由自在地走着,但却时刻警惕着后面有没有国民党军队或特务的跟踪追击,警惕着前面什么地方可能有什么截住我们的去路,把我们都吃掉。我看着宁德汉身上藏着的那支左轮,那是初二班学生李煜仪从家里带出来的,不知道是否能打得响。上二十个人就这么一支手枪啊!我又想了黄慈君,她是初一班的小姑娘,昨天晚上接到要撤离时,曾千方百计要偷她父亲黄爱荣的一支驳壳。看到了父亲床上的驳壳,摸了又摸,藏到了身上总是藏不稳,没有办法,时间又太紧,又怕被父亲发现,只好惋惜地放下。如果现在我们中间有这么一支驳壳,那该多好啊!走着走着,我们总算平安地到达了竹排江。告别了刚才所有的同路人,我们向右边拐,跟着来接应的武工队同志,径往游击区走去。这时,敌人正加紧向游击区进攻。我们走了两天的山路,终于安全到达了板贞,到达了向往已久的家,开始了新的生活。
父亲的昔日,还真够胆的,一个人离开家乡上战场。
新的生活是什么?
我从父亲在“**********”中的一些“交代材料”摘下一些他在十万山区的片断:
正是春末夏初的时候,我们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第二十一团主力,从十万大山北麓的西区打回到了东区:已经很晚了,我们才到寺交村宿营。连续一夜又一天的长途行军.快到宿营地时,又遇上敌情,待解决了战斗之时,夜幕已经降临了,因而感到又饿又累。尽管如此,我还得到驻地周
围的群众中去,访贫问苦。我是搞民运工作的,了解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乃是我的任务。群众告诉我,去年的上思起义是从这里拉起红旗,横扫国民党上思县好几个乡公所的,当时形势非常好。但由于我们这支队伍奉命拉到合灵去执行新的任务,国民党反动军队又乘虚而来,大肆进行烧杀抢。
1966.10.21
有一天,团长朱守刚找我谈话,要我留下来,在这一带农村做群众工作,并且告诉我:“部队还是要打出外线去的。这样,敌人也一定会来扫荡的。这是一个长期的斗争,你要和群众一起,想办法对付敌人,保护群众的利益,发展和巩固我们在山北的根据地。”
“很好!”我坚决地回答,也不提出任何问题。
十万大山是多雨的山。如今的十万大山是旅游的山。
住下来,在旅馆里吃了不少牛肉,喝了一点酒,然后到冰凉的溪水泡了澡。我的肌肤感受到了燥热的石头,我的手可以重现当年这条溪水深处那些年轻父辈寻找不到灵魂的那种焦虑所以他们发明了蓄水的小溪,发明了用石块围起来的十万大山的露天浴池一今天的人把这称为“天女浴池”。但这仅是当年的父辈们一个短暂的浴池,他们的幻梦尽管凉爽但却转瞬即逝。
我坐下来眺望着远方,如果我出生在十万大山,我会听见当年风啸的历史,此刻,我在假设如果出现一个这样的细节:那个午夜,那个干燥难耐的午夜,一群年轻的士兵在打完一仗后踉跄着走近这座露天浴池,他们在令人疲惫的燥热中慌乱地脱衣服,洗去一身艰辛之后又义无反顾地走向他们的梦境。
回到房间,上床。
外面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
窗外的雨声酝酿着某种意绪,于是,我随着那些凝固了的时间,回到了过去的十万大山。
山上烟雾茫茫,我的思绪已经拍打着历史的回声,我只想寻找,寻找父辈们的足音,寻找有关的一切。
我面对着父亲曾经浴血奋战、曾经见证父亲与母亲最初相爱、等待下山构筑美满梦幻的大山。
一片森林,数条沟壑。一个现代历史的十万大山上,我一个人不会有太多有关政治可以传承的想法。当年之所以能聚集人群与强势对抗,并于此把腐败的势力歼灭,或赶出大陆,为了什么?
我的父亲回答是肯定的:要建设民主、光明的新中国。
正像父亲所说的,在十万大山的岁月,“可以听到战斗胜利的欢呼,快乐的歌唱,也可以听到失败与挫折时的沉痛检讨和对战友牺牲的悲伤啜泣”。
欢呼,歌唱,是浪漫主义的乐观,
啜泣,检讨,是现实主义的悲伤。
而当我们这个时代的阳光洒下时,十万大山的辉煌一下灰飞烟灭了。就在我们摆开野餐的草地旁边,横躺着几块当年曾用作构筑工事的石块,看得出有弹痕。
面对这些石块,我的心中突然涌起一种疼痛之感。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老在费心猜测,这些石块就像十万大山的父辈们,打完仗,工事的任务就完成了,石头就丢荒了。为什么这样,我猜不出答案。
我母亲是出身于十万大山边缘的一个富家女子,外公外婆和五个子女在我父亲及当时的地下工作者影响下,冒着生命危险使自己富有的家成了近半个世纪之后、经许多“老革命”证明才换来的一个“革命堡垒户”称号。
为什么?
前两天,妻极力推荐我阅读刘索拉的新著《女贞汤》。拿起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读罢我从一个岛上发生的故事里找到了答案。刘索拉这本新著,起首打出一面“写的是未来人”的旗号,用荒诞的手法开讲公元4000年后“大岛”上一个部落的赤诚而艰难的革命及其瞬间消失的传奇。书中分明看到了刘索拉对书面历史的大胆质疑。
我终于明白了,那些为新中国洒热血之余进城后的父亲母亲们,一个个都成了“地方主义分子”和形形色色的异己分子,被打人冷宫,受尽折磨,这其中不乏多种悲剧性的色彩。
最终,还是这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历史往往是按照某种意志去书写的,历史书往往是不会给人呈现这种细节性的东西的。就像已经远去三十年的“**********”,还不需要你用细节去警醒和反思一样。
睡吧。离开十万大山之前,我要在山风声中、溪水声中睡一觉。
醒来时,一身臭汗,满耳里充满聒耳的蝉鸣。从树叶的缝隙里望着亮晃晃的天空,我恍然有着一种山中方一日,世上已百年的感觉,十万大山,我来到了一个物是人非的世界。
现在,我所在的山体所代表的一段广西历史正在被人遗忘。
如今,十万大山旅游的建设者们为什么不与那个过去,那个令人有些荡气回肠的过去建立某种联系呢?
一种遗忘让人心怀悲怆。
一种遗忘让人有一种无奈之感。
我自幼敬畏父亲的深沉,记忆中好像很少有他老人家的笑脸。父子相聚,竟常常相对无语。直到大学毕业后我才渐渐开始理解父亲,并有意探挖父亲的历史和形成这种历史的背后的原因。我痛苦地认识到:
人都有一张皮,无论他在职位上在人海中遭遇多少困苦和伤残,他都不能褪下那张被认为正常的外壳来,只有在他最亲近的人面前,他才得以宽容而露出他的疲惫他的无奈他的悲凉他的深沉他的本性。
来到十万大山。
离开十万大山。
回望十万大山。
我发现,我的父母亲都是好汉,他们是这样地默默地受难,能屈能伸。
历史曾经在这里发生过一段惨烈的传奇,它永远在民间流传,我就是这样在他们的故事中生长。
而使我现在内心感到阵阵作痛的却是父亲母亲大半辈子都是在这种悲凉的克制中度过的,不能确切知道他们的这些心态和传统是怎样形成的,但我猜想他们一定对生活有着深深的感受,那感受像十万大山般沉重而巍哦,仿佛他们一直挺立的脊梁,这是许许多多父辈们得以生存得以前行的所在。今天说着父母亲这类天方夜谭般的故事,我不感到好笑,也不觉得难以理解,更不以为耻辱,只是感到灼心的悔恨,悔恨自己给予他们的爱戴太少太晚了一些。
合浦县志记载: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派兵平定岭南,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合浦属象郡地。
元鼎四年至六年(前113—前111),南越宰相吕喜反汉,汉派兵于元鼎六年冬平定南越,划出南海与象郡交界的地方设置合浦郡,同时设置合浦县。
建武十六年(40年)二月,交趾郡征侧征贰起兵反汉,攻城掠地,自立为王。
翌年,汉光武帝派遣伏波将军马援率军汇集合浦西进征交趾。
建武十九年(43年)交趾平定。合浦郡治由徐闻(今广东海康)迁至合浦县境内的旧州(今属浦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