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8日,欧盟的27个成员国聚集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这些欧洲大大小小的头头们每个人都手持一本厚薄不均的册子,那是里斯本条约的各种语言的译本,这些欧洲21世纪的显贵们聚集在这里就是为了这本小册子吵架来的,他们的目的是要吵出一个结果——如同机制设计理论所显示的那样,这些欧洲显贵们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即维护一个统一的欧盟,而这个欧盟必须能为所有成员国带来新的幸福,此时他们的争吵正是在显示他们私人观点,目的是维护他们各自的利益,如何搭建里斯本条约的条条框框,以便使得自身在其中舒服些。
欧盟成员国的争吵实际上就是在讨论该建立什么样的激励相容机制,即每一个成员国能够在付出最小主权代价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享受欧洲统一所带来的利润。
这些希腊-罗马文明的后裔们像罗马元老院中的元老们一样,又一次经过了长达8小时面红耳赤的争论,终于在次日凌晨就条约的内容达成了一致,于是,一个新的欧盟条约呱呱坠地了。“这翻开了欧洲历史上重要的一页。”葡萄牙总理苏格拉底咧着嘴笑了,然而,这位与伟大的苏格拉底有着同一称呼的家伙应该记得,当年“欧盟宪法”通过的时候,也曾是“欧洲历史上重要的一页”,如此“重要的一页”还有一大堆:1957年的《罗马条约》、1992年的《马城条约》、1996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2000年的《尼斯条约》等,直到今天的《里斯本条约》,欧洲一直在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社会,但这条道路竟然如此泥泞。
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左派和右派、东欧和西欧、南欧和北欧、大国和小国”,英国欧盟议会成员安德鲁·多夫(Andrew Duff)说,要知道“欧盟达成一项重大协议并非易事,因为这个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所有的协议必须一锅端平”必须在这种众多的矛盾中寻找到平衡,这就像是在丛林中寻找一条小径一样,不但阻力重重,而且狭窄异常。2005年,欧盟宪法就由于法国和荷兰在公投的时候被两国民众否决而无疾而终,但不管怎样,《里斯本条约》还是如约而至,因此,当时的欧盟主席巴罗佐说:“有些人预测,拥有25个或27个成员国的欧盟永远也不可能达成新的条约——现在我们证明了,欧盟比想象中更加顽强,欧盟仍然活在世上、仍然过的很好、仍然能带来成功。”
自然,这就像是一个难产了多少年的婴儿终于还是出生了一样,其中的艰辛欧洲人最清楚。《里斯本条约》经过了6年的艰苦谈判,最后形成了长达152页,包括350款,另外还有13项协定和59条声明。法国前总统季斯卡·斯坦德形容道:《里斯本条约》“像一个工具箱,你必须翻箱倒柜才能翻到你要找的工具。”这个复杂的条约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它意义重大,“如果能够通过,《里斯本条约》将结束欧洲15年以来的政治及改革谈判僵局。”《欧洲政治日刊》评论家格劳斯·弗尔黑德(Gros-Verheyde)说。
但这并不意味着欧洲从此统一为一个帝国,它的内部仍然矛盾重重。弗尔黑德继续说道:“柏林墙已经消失。欧洲并不像人们所说的‘被扩大了’,而是被‘重新联合’起来,变得更加多元化。统一和多元化是巨大的资产,但是其代价是,我们那些过于狭隘的政治观念不得不做出调整。新成员国对欧盟的理解未必与欧盟创始国一致”。的,欧盟的新成员们对欧盟还抱有戒备之心,有人认为,就《里斯本条约》而言,“面临的障碍还是很大,主要的障碍来自刚入盟的小国,它们刚加入,尚未适应,对主权让渡表示担忧”。
其实,新加入的小国还好办,它们只是还有些疑虑,而对《里斯本条约》最大的挑战还是欧洲大国,其中,英国历来矛盾重重的态度就是一个冷酷的障碍——处于历史原因,大英帝国历来对欧洲的联合感到恐惧,它害怕被一个强大、统一的欧洲大陆抛弃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英国人对欧洲传统的政策是分而治之,防止任何欧洲大国称霸或者统一欧洲的企图,拿破仑帝国、第三帝国和苏联都因英国的坚决反对而在欧洲遭到失败。现在,尽管时过境迁,英国人已经无力再发对欧洲走向统一,但这个岛国固有的不安和恐惧使其对《里斯本条约》牢骚满腹,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就对签署这样一个条约感到忧心忡忡,他说:“我们签署的这个条约让欧盟成为了一个国家,现在有一个国家叫欧洲!”英国独立党领袖尼格尔·弗拉治也说,他现在很怀疑英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是否还存在。英国《西方早报》回应弗拉治说,“当然存在,但是像很多机构一样,它已经被欧盟挖空了,而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里斯本条约》不过是欧盟宪法的另一个名字”。英国因此实际上对参与欧盟一直三心二意,它在二战后就一直一只脚踏在欧洲、一只脚踩在美洲。因此,布朗也安慰英国说,新产生的这份条约从本质上不同于欧盟宪法,因此英国不需要对其进行公投。英国也的确在许多政策上保留了自己的空间,如英国不像其他成员国那样,而是在外交、劳工权利、普通法、税收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里斯本条约》的约束。
欧盟作为美国最强有力的挑战者已经初具规模,甚至也可以说欧洲在经济上已经与美国旗鼓相当,它现在显得十分含蓄,似乎有着更大的企图,或者说希望能厚积薄发,在未来的一天能一举超越美国。
除了引人注目的欧洲外,再看看其他挑战者。
既然现代社会喜欢数字,那么我们就用数字来说明一下吧。日本显然是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挑战者——尽管综合考虑,欧盟是对美国霸权地位威胁程度最大的挑战者,但欧盟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视为是一个统一国家,而是一个国家群体,单就民族国家而言,日本才是对美国紧追不放的挑战者。
在这里比较一下世界霸主美国、世界最大挑战国家日本和最具挑战潜力的中国,我们也许就能感觉到,美国尽管仍然不可一世,但它的日子似乎正在变得难熬。2004年末,中国的GDP为日本的三分之一,人均GDP为日本的二十分之一,2005年12月20日,中国的GDP为日本的二分之一(这种突然的跃升包括2005年度经济普查结果修正和汇率变动两方面——依据日本学者的解释),而2006年中国的GDP为2.6万亿美元,日本GDP为5万亿美元,已经又有所提高,如果照此估测,那么中国的GDP将在2007年底超过德国,在2012年超过日本。
在GDP能耗方面,中国的GDP增长引人注目,但显然能量消耗也令人惊叹,也就是说中国在经济持续繁荣了30年后仍然还处在技术和经济初级阶段——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的经济体是多么庞大!日本GDP占世界的16%,能耗却仅占世界的5.3%,中国GDP占世界4%-5%,能耗占世界10%。能耗比较项目中,钢铁是一个很容易比较的项目,在世界各国种,1吨粗钢所消耗的煤炭两相差很大,而这也说明了各国在节能技术方面和经济制度方面的巨大差异,就1吨粗钢而言,中国需要消耗1.5吨煤炭,美国为1吨,日本仅为0.6吨;而且,资源匮乏的日本竟然是全球第一刚才出口国,其钢产量尽管居于中国和美国之后排名第三,但高级钢材产量则是超越中国;又如,日本每1000克油当量的能源可以创造出10.5美元的产值,居全球第一,相当于中国的7-10倍。
现在人人都明白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兴衰有着怎样的作用,而在教育方面,自1990年以来,日本科研经费占GDP比例始终居于世界第一,尽管近年来日本综合经济竞争力有所下降,但科研竞争力却始终紧随美国,其科研经费相当于德国、法国和英国的三国总和。日本每万人的研究人员数量也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一。在教育普及方面,日本初等教育的入学率为100%,中等教育的入学率为99.5%,也是世界第一。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为日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优势几乎无法形容,却显而易见。也许对日本来说,稍有遗憾的是在大学教育方面日本似乎差强人意,其大学教育总体上并非世界第一,但在亚洲则是当之无愧的第一,2007年11月,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公布了最新的“世界大学排名”,东京大学排名第17位,为亚洲第一,而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位于第36位和第40位,但香港和内地高校入围数却有所增加。而在大学教育中,日本人中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人口总数的48%,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海外资产方面,日本也比美国显得更加令人瞩目,至2005年底,日本持有的净海外资产总额为180.70万亿日元,远远超过居于第二位的瑞士(48.85万亿日元),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而日本也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日本持有高达34%的美国外债,至2005年6月,日本总共持有6800亿美元美国国债,中国持有2432亿美元美国国债,占12%。
在森林覆盖率方面,日本的森林覆盖率为64%,这与1964年的水平相当,也就是说,尽管日本经济强盛,但实际上它等于没有动用本国的一草一木——相反,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显得有些难堪了,中国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其森林覆盖率仅为18%,这甚至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22%),而且,中国目前还在对森林进行商业砍伐,其中部分砍伐下来的树木竟然是出口到日本。
在平均寿命方面,日本男女的平均寿命为82岁,这也是世界第一。
而作为现代文明卓越的表现之一,社会公平和政府廉洁程度方面,日本也是世界第一。2004年3月,“透明国际”公布了《2004年全球反腐败年度报告》中,日本处于最廉洁的30个国家之列,也是世界收入分配最公平的国家之一,其基尼系数为0.285.
顺便提及一下,还有一个也许令普通中国人感到吃惊的现象,那就是,在国家形象(这也是软实力体现之一)方面,据2007年4月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调查结果,在对27个国家、3万人的民众评估中,在12个主要被评估国中,日本的国家形象高居榜首,中国位于第5,日本比中国高出12个百分点,这对总是对日本侵华念念不忘的中国人来说,也许会大吃一惊。
另外,应该做一个小小的注释,即这些数据仅仅是一小部分,而且在经过10年的经济停滞,日本的许多“第一”已经大大少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才是日本真正的巅峰。
在紧随日本之后的第三梯队中,显然就是“金砖四国”,即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巴西。但巴西近些年的表现显然令人失望,它的魅力似乎已经消失,因此,这个国家看起来应该属于第四梯队,或者说很可能只是一个替补队员。但前三者显然势头强劲,俄罗斯原本就具有雄厚的基础,它现在缺的是时间和稳定的政治;而中国和印度则是新兴的工业国,他们最大的优势是历史和现实的大国潜力,他们都曾是历史上本地区的核心,具有成为世界领袖的所有潜质,唯一缺少的也是时间和稳定的经济增长。在这三者中,显然中国和印度最具魅力,也最被赋予期望,而俄罗斯的复兴则容易让人回忆起冷战时代,似乎总是有一片阴云伴随着这个北方帝国。
印度的崛起给人一种困惑:这个南亚大国显得让人捉摸不定,因为它的历史与中国一样悠久,这显然是它的优势,但似乎这也恰恰是它的困境——如前所述,印度的文明是一个内向型文明,这种文明的优势是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自信和升华,但这种强烈排斥外来文明的封闭体系却显得与全球化格格不入,这就很难与世界融为一体,而一个自我封闭的文明又怎么能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观呢?这正如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人不但将自己的臣民分为四大种姓,也把自己和世界分隔开来。但能引起世人兴趣的是,尽管印度人的思想受到了类似种姓制度这种古老文明的缠绕,但同时印度自我的思想升华却也是一种优势,而在未来世界中,如果印度能创造出一个新的佛教,即普世价值观的话,再加上印度如果在经济上成为世界领导者的话,那么印度极有可能取代美国——正如在公元前6世纪,佛教兴起时伟大导师乔达摩曾宣扬的那样:“流进恒河的四水一旦在圣河可混合在一起,它们的名字就消失了,同样,所有信仰佛陀的人也就不再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的区别。”他的教义在印度流行了几个世纪,并翻越千山万水到了中国、日本、缅甸、锡兰,今天已成了许多人今春的宗教,印度如果再次复兴,比然会再次形成一种新文明。“但是,在印度佛教最终被极具生命力的、根深蒂固的婆罗门及其种姓的意识击败,被摈弃并逐出了印度人的生活,这也就是印度的困局”——它将如何再次发挥其历史优势而不被其历史劣势所击败呢?
中国,是另外一个可能取代美国的大国,正在复兴中的中国这种观念正在被国内和国外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中国与印度和欧洲一样,都拥有悠久的文明,并且自成一体,它是东亚传统的领袖。中国文明“有一个社会体系沿着另一条与印度和西方文明都不同而只是大致平行的路线发展着”。中国文明之所以更为人所接受,如果我们摒除一切现实的政治原因和国家间的诋毁的话,我们就会注意到中国是多么适合后现代社会,因为它具有很多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因素——和平竞争、普世价值观、中庸思想以及人伦观念。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也是一个内向型国家,但中国文明比印度印度文明更崇尚和平。在中国历史中,军队的作用大多用在维护国土和充当国内警察的角色,而极少用于征服战争。在中国,也从来没有形成武士阶层,而在日本有一个显著的武士阶层,在欧洲则有一个骑士阶层。
另外,与印度文明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点,那就是中国没有种姓制度,中国的统治阶级实际上是一个知识阶级;而不是像印度那样是一个种姓阶级。
在世俗这点上,在中国,在远古的僧侣政治之后,宗教就也从没有成为统治层,中国从来没有形成政教合一的体制,也就是说,中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俗国家,这在大国中是唯一的。中国的官吏选拔出自科举制度,这是一种颇为有效的官员选拔机制,而同时也是社会精英形成机制,这是一个从底层向高层流动的体制,而印度的种姓制度则是一个固定的社会分层制度,这大大局限了底层人士向高层的流动,也导致印度社会日趋陈腐。
中国的科举制度实际上也是一个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社会激励制度,能够发挥社会的最大动能。“他们与印度的婆罗门不同,中国的读书人,而不属于一个种姓,因为官吏不是凭借出身,而是靠教育,是经由教育和考试从社会各阶级可选拔出来的,官吏的儿子并没的继承父亲的职位的特权。这些差别导致的一个后果是,印度的婆罗门作为一个阶级,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圣书,思想消极懒惰,而且狂妄自大:而中国的官员却具有的脑力劳动中获得的能力。然而,他所受的教育差不多都是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深究式的研究和学习,因此他们大都是十分保守的。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之前,中国已经开成了它的一套规章制度,直到公元1900年,它仍然在这条路上走着。入侵者进进出出,朝代不断更替,但这黄色文明的生活规律却几乎没的发生什么变化。”
2007年年末,英国杂志《经济学家》发表了一篇名为《2008世界展望》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说,“明年中国将首次在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度方面超过美国,成为贡献度最大的国家”。这是因为,美国在发生次级贷款危机后,因消费心理大幅萎缩,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低于2007年,世界银行预测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只有1.9%,而中国在2008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值为10.1%,这也就可以弥补美国经济衰落留下的空缺。因此,报告说,2008年最明显的转变就是“上升的中国,下降的美国”。同时,由于中国将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这就使得中国更加突出,因此,韩国在媒体在转引这份报告的时候不由得说,2008年有可能成为中国主导世界的元年。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仍然是明显和巨大的:占世界4%人口的美国占据着世界GDP的27%,军费的50%,1975年后世界80%的诺贝尔奖被美国拿走;而中国的GDP之占美国GDP的27%,人均GDP则只有美国人均GDP的1/16.
——实际上,不仅中国与美国差距明显,欧洲、日本、俄罗斯、印度都与美国差距明显,但是重要的不在这里,而是在于这些国家或者国家联盟都在增长,还有,请注意,是所有的这些大国都在同时增长,而这种增长其实就是以美国的损失为代价的。如果是单一的某个大国在崛起,那么毫无疑问,美国注定会挑起新的冷战;但问题是,所有大国都在崛起,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美国不可能向整个世界宣战,那么它除了衰落还有其他出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