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当孔子遇上企业
34276000000057

第57章 慧眼识才,企业的重中之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的意思是君子有志于道,朝着好的方向努力,是上进的;但是,如果以破旧的衣服和低档的食物为耻辱的话,是不足以称君子的。看一个人是否是君子,要看他实际的行动;而不能徒观其表面,要“听其言,观其行”。现代企业也一样,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注重实力。吸纳人才也是如此,不能只看学历,不讲实力。

我们现在所接触的人,大多是受过正规教育的人,都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社会经验积累,我们需要充分了解一个人具有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找一名能按程序工作的人并不难,难的是找一名有开拓创新思想,又严谨务实的人,去担当一定的“头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企业创新发展历程中“知人”与“善任”更显的任重道远。

松下认为,企业是否充分发挥其功能,与是否具有完全驾驭整个企业的人关系密切,不论是多么理想的企业,若不能获得适当的人选,企业就无法发挥其功能。

所以他十分注重事业部长和自己的继承人的选拔,选择与自己的风格、特征相配合,有才干的人委以重任,使之能够按照他以往的方式处理业务,于是形成了“依创业者的构想而产生的成长”状态,从而使松下公司长盛不衰,建造了举世闻名的“电气王国”。

松下幸之助提拔山下俊彦为总经理,是一个伯乐相才的生动故事。

山下俊彦原来是一个普通的雇员,他被提升为公司部长时只有39岁,后来又历任要职并当了公司的董事。

山下俊彦经营管理成绩卓著,具有出众才能,而且对公司内部因循守旧等弊端看得准,又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松下幸之助发现了他的才干,认为他是松下家庭中根本找不到的杰出人才,在整个公司中是最优秀的“将才”。于是,松下幸之助不计门户出身,力排众议,破格起用山下俊彦。

1977年当山下俊彦年富力强时,就从一位名列第25位的董事,超过前面所有的“老资格”,直接提升为总经理,走上了光辉征途的起点。

山下俊彦当了总经理后,也颇有松下幸之助的遗风。

他重视有才干的“少壮派”,亲自破格提升22名具有战略眼光且能力出众的董事。因此,松下电气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人才是企业的活力和生命。在山下俊彦当总经理的第二年,该公司的经营状况就从原来的“守势”很快转变为积极进攻的姿态。1983年该公司的利润总额已达1891.1亿日元,比他刚上任的1977年的利润额976.8亿日元几乎增加了l倍。

不重学历重能力——靠本事、凭能力获取高薪水,一个能力卓越的员工懂得职场的“务实”之道,那就是用自己的本事,“真刀真枪”地作出实质性业绩,只有这样,才可能得到更多的薪水,自己的职场之路也会越走越宽。这不仅是员工的基本职业道德,也是企业对我们的要求。我们若是全面考察一下各种类型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发现一个相似的情况,那就是企业在员工定岗方面,总是遵循“适用性原则”。所谓适用性原则,考量的就是员工的工作能力,这种工作能力不关乎学历、不关乎你的社会背景,只看你能为企业创造多少效益。

企业不是福利机构,盈利是第一生存法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要求员工具备“四会”,杜绝“三不会”和“一只会”。“四会”指的是会动、会做、会总结、会思考;“三不会”和“一只会”指的是不会发现、不会创造、不会开拓,只会炫耀自己的学历文凭,以此来强调自己的“高贵出身”,实际上掩饰的是自己在“四会”上的缺失。这样的员工,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是不称职的,他们不仅缺乏应有的实干能力,也会给企业整体带来负面的影响。

企业需要的是能创造出业绩的“能力型”员工,获取高利润是企业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场的压力和竞争的加剧,让现在的企业走出了唯学历是举的用人误区,而是将视线锁定在员工适应岗位、作出业绩的能力上。这种能力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发展。所谓发展,对于员工而言,其实就是这样两条:薪水的增加和职位的提升。

杨帆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技工,只有中专学历,但他的技术非常全面,在路上跑的车没有他不会修的。

一次,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开着一辆黑色保时捷来到修理厂,说自己这辆车已经大修过三次了,花了近7000块钱,但发动机出怪声的毛病始终没有解决,他的朋友笑话他开的是一辆患哮喘病的公牛。

杨帆查看了一下车况,发动引擎,打开前盖,就在修理厂经理和顾客说话的工夫,他已经把盖子放下,拍着手对他们说道:“好了!”

顾客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发动机的杂音的确是没了。他感慨地说,为了这事,他不知跑了多少冤枉路,花了多少冤枉时间。这下好了,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下了。过了一段时间,经常有开着各种高档车的人来修理厂修车,一问原来是那个保时捷车主介绍来的。

由于杨帆出色的工作表现,经理不仅给他加了工资,还准备提升他做检测班主管。杨帆的经历充分说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人能够在企业立足,靠的就是他的卓越能力,只有具备卓越能力的员工才能为企业创造出业绩,有了业绩你才能获得高薪水。无论任何时候,能力都是你安身立命的“法宝”,是你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脱颖而出的“杀手锏”。

早在30年前就有人说“学历无用”了,他就是日本索尼公司老板盛田昭夫。他在1966年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学历无用论》,相当畅销,在日本企业界引起了很大震动。在书中,盛田昭夫抨击当时日本社会流行的只重学历不顾实力的不正风气,指出那些学生整天忙于为进入名牌大学做各种考试准备,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社会实践,也毫无独创性可言。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的聘任观念和策略已经改变。在整个招聘过程中,学历只做参考,招聘形式花样翻新。如:某些招聘公司,在看过个人简历后,把初选者直接带去吃饭,在一个更为随意的场合,一个人的能力会自然是暴露出来。考官可以随意问你,豆腐有几种吃法?麻烦你去打开空调?如果禁用一次筷子会怎样?看起来都属无关主题的交谈,这里面既考察你的应变能力,测试你的生活是否环保,也考验你对事物发展的预见能力。一顿饭过后,企业也基本确定了目标。即使你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如果没有能力胜任工作,经过3个月试用期后也会被炒。由此可见,扩招让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证书作为敲门砖必不可少,但要想被留用,能力将起决定性作用。

一般而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能力的促进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知识和能力又的确是两回事。有的人讲理论头头是道,满腹经纶,你交给他工作,他却不一定干得好。有人说,过去闹革命成功的都不是读书最厉害的,现在看来,那些挣钱最多的也同样并非是那些读书特别好的人。对此,有人解释说,脑筋好的人过于相信自己,因而,那些挣钱最多的也同样并非是那些读书特别好的人。

总而言之,人才是企业的命脉和希望,是最有竞争力的资源。企业如果没有人才作为后盾支撑,只会一步步走向衰败;如果与人才携手,则可以昂然屹立于强者之林。然而,人才并非只是那些抱着高学历的人,在市场竞争的时代拼的是能力而不是学历。管理者要想吸揽众多人才为己所用,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人才,人才应该怎么用,然后努力地强化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领导魅力,搭建自己的人才码头。唯有如此,才能把真正的人才牢牢地抓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