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4323200000040

第40章 苏绰

苏绰(498~546年),字令绰,北朝岐州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史书上说他“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并以天下统一和百姓安乐为己任;后经人荐举,当了西魏丞相、尚书令、大冢宰宇文泰的行台郎中。宇文泰十分赏识他,于大统十一年(545年)提升他为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领著作郎,总管国家财政、农业及朝政机密事务。

宇文泰是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鲜卑人。其政权中的大多数官吏,也都是些军人出身的鲜卑贵族。多年来,那些人只知拼杀疆场,不会治国安邦。在宇文泰重用苏绰之前,朝政混乱,吏治腐败,百业不兴,国力孱弱。苏绰上任后,认真总结前朝兴衰更迭的得失,悉心研究当时的社会弊病,在宇文泰的支持下,提出并推行了一系列革新主张。

首先,他从整顿日常公务人手,创立了几项新制度:如公文政令的撰拟、颁布程序、财务记账、户籍管理的办法等等。其中,在账面上采用黑色计数来表示收入、用红色计数来表示支出的做法,令人一目了然,“天下称便”,至今仍被沿用着。

随后,苏绰又鉴于北魏忽视基层建设、不关心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在乡村设置了里长、党长,负责调解和处理民间纠纷,倡导和安排百姓垦荒,并及时反映百姓的要求和愿望等等。

苏绰还特别强调政治清明。他曾亲自在阳武门摆下笔墨纸砚,征求各界有识之士的建议劝谏;亲自为官吏讲学,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旦发现哪位官员在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方面表现优异,又马上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表彰和广泛宣传。

苏绰一生最大的贡献,当是他审时度势,及时向宇文泰提出了六项汉化改革方案。宇文泰看后,赞叹不已,即让朝廷以诏书的形式颁布天下,此即历史上有名的《六条诏书》,即: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所谓“先治心”,是说“凡治民之体,先当治心”。要求宰相乃至国君率先垂范,令百官“不贪货财”,无“邪僻之虑”,能“率至公之理以临其民”,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吏治氛围。

所谓“敦教化”,是针对“世道凋丧”,“民不见德”的积弊,要求百官不以刑罚是用,而要以自身的行为去示范百姓,“教之于孝悌,使民慈爱;教之于仁顺,使民和睦;教之于礼义,使民敬让”,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所谓“尽地利”,就是广泛发动男女老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除农耕、蚕织之外,还要“种桑、植果,艺其菜蔬,修其园圃,畜育鸡豚”,进行多种经营。基于春耕、夏种、秋收三时正是农忙季节,他主张此间尽量避免军事行动,切勿大兴徭役。他还建议将垦田和收成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吏政绩的重要标准,好的表彰晋升,坏的惩罚、免职。

所谓“擢贤良”,就是一改过去选拔官吏的陋习,不再限于门第、资历,而放手将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

所谓“恤狱讼”,就是针对当时官吏执法普遍存在宁酷勿宽的状况,主张明慎庶狱,刑罚适当。

至于“均赋役”,则是针对当时赋税征收中“舍豪强而征贫弱”、“纵奸巧而困愚拙”,以及“差发徭役”时“令贫弱者或重徭而远戍,富强者或轻使而近防”等等不合理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做到“平均”、公道。

《六条诏书》一度成为西魏统治集团治国临民的纲领。由于它的实施,西魏随之万象更新,并很快变得富强起来。

苏绰尽管功高名大,位尊权重,但他从来不谋私利。史书上说:他“心如清水,形如白玉”,素“以廉慎见称”。在生活上,他一直保持着俭朴的习惯。他不为自己谋殖田产宅第,除了所得俸禄,家中别无余财。

在严于律己的同时,苏绰也严以律子。他的儿子苏威,后来成为隋朝宰相,不但以节俭为美,还冒着杀头的危险去保护忠臣,致使隋文帝杨坚动情地说:“像你这样忠臣敢谏,我从此可以无忧了!”

苏绰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日夜操劳,终于积劳成疾,不到50岁便与世长辞。

苏绰死后,宇文泰十分悲痛。他曾含着眼泪对众公卿说:“苏尚书平生谦退、敦尚俭约,我想成全他平素的志向,却怕人们会有议论;如果厚葬盛敛,又悖于昔日与苏尚书相知之道。实在是进退两难!”最后,为了免人议论又不夺其志,采取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由朝廷以最高的祭祀规格太牢祭奠;却从俭薄葬,用一辆牛车将其灵柩载回故里;而当灵车离京时,宇文泰又亲率满朝文武大臣徒步送行到郊外,又亲自在车后酶酒,还说:“尚书平生为事,妻子兄弟不知者,吾皆知之。惟尔知吾心,吾知尔意。方欲共定天下,不幸遂舍我去,奈何!”随后举杯恸哭,杯子掉在了地上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