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自己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但是,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无异于杀死孩子的生命。美国父母十分注重让孩子自己做选择,认为一个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是在描绘他(她)今后的人生,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当小孩子刚开始具有理解能力,他们就让孩子自己在可能的范围内去选择。比如,对一个两岁的小孩,每天早晨,当他起床的时候,让他从T恤衫、裤子、袜子中挑选自己喜欢穿的衣物。父母们相信,孩子通过选择,能养成自理的能力。当他长大后,能从容面对日常生活中许多重要的选择。
一个经常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汪洋恣肆的,尽管因为年轻,他会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终和成就一起,让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更重要的是,这是自己的。”
相反,假如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那么,这些决定越正确,其窒息感就可能越强。一方面,孩子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另一方面,他的生命激情却会越来越低。他们感受到这一点,于是想对父母说不,但他们又一直被教育听话,所以连“不”也不能说了,只好用被动的方式去羞辱父母。
这会达到目的,因为控制欲望很强的父母,是经常会产生无能为力感的,他们常发现,孩子的确听话,孩子的确努力,路线的确正确,但好的结果就是不会产生。这是因为,孩子们在呐喊“我讨厌你强势的安排,我要过属于我自己的人生”。要改变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适当放手”,即父母给孩子制定一个基本的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然后放手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是在非常有必要的时候才去帮孩子。
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的孩子虽然能让人省心,可是大家是否想过,那就是如果遇到需要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比如买某样物品时,他会让父母来做最后的决定,因为他不能相信自己选择是否好,父母是否能满意,或者也懒得做出自己的选择,另外他也已经习惯父母帮他选择。
生活中,家长常常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决定代替了孩子的想法,很多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我们或者出于疼爱孩子,或者嫌麻烦,于是就自己包办代替。殊不知,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却是一种极有益的锻炼,它包含了观察、分析、权衡、判断、综合等思维的过程。父母可在一旁问问为什么,适时给他们提点参考意见。孩子每经历这样一次机会,其做决定的能力也慢慢随之提高。孩子自我决定的能力,只有在自我决定的过程中才能培养起来。这是父母必须知道和遵循的规律。
家长不仅要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还要让孩子学着如何自己做决定。
研究表明,总是由父母做决定的孩子,长大后常常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而且缺乏责任感,甚至不知道如何对自己负责。因此建议父母给孩子一点做决定的机会,让孩子学会如何做决定。在培养孩子自己做主的能力时,要注意——
(1)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选择。
如“你想穿什么颜色的毛衣?”孩子可能会提出家中没有的东西,若父母不能顺从时,反而会使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而应该问:“你想穿这件绿毛衣,还是那件红毛衣。”
(2)不能让孩子选择有害、不安全的事,因为孩子不知什么有危险。
例如:“过马路时你是拉着妈妈的手还是爸爸的手?”而不能说:“过马路时你要拉着大人的手吗?”
(3)根据孩子的愿望,运用大人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孩子做一些决定。
如“要下雨了,在图书馆里避雨比操场上好些”,“如果我们不去看奶奶而去看电影,奶奶会伤心的”,这是大人进入孩子的选择中去。
(4)让孩子知道,只要尽力而为做出比较合适的决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十全十美。但应该让他知道做决定的后果,从而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判断能力。
如果小孩坚持穿裙子去操场玩,结果不小心弄破了皮肤,你不应该说:“瞧,我叫你穿裤子对吧?”而应说:“你想一想,如果我们下次再来操场玩,我们怎么保护好自己。”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经验增多,做决定的能力与技巧会渐渐提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总认为孩子年龄尚小,一切都需要家长来做主。孩子学什么、玩什么、考什么高中,甚至吃什么、穿什么都应家长说了算,常常不考虑孩子的意愿,一味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用成人的计划塑造孩子,使孩子没有了自我选择的机会和权利。例如,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的家长为了不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整天关心的是让孩子学这学那,孩子稍不愿意就想方设法地“逼”,难怪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喊活着“没意思”。
“你自己选择。”
“你喜欢什么,自己选吧。”
“爸爸不干涉你的选择,但是你自己要慎重。”
“你自己选,妈妈当参考。”
“你来决定这件事。”
选择是一种能力。
许多的父母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从生活到学习,甚至到将来的人生方向、婚姻家庭,都要去干涉,该做的做了,不该做的也做了,却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传统。
一个人,从小到大,会面临无数的选择。可是怎样去做一个决断,怎样做出最好的选择,需要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选择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做出一项正确的抉择,需要考虑与之相关的一切因素:有利的、不利的、眼前的、长远的。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眼光、智慧、魄力与胆量。一个事事都由父母拿主意的孩子,长大后会有这样的能力吗?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太多的父母习惯于把“选择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为孩子“规划”生活和学习。不是逼着孩子练钢琴,就是命令孩子学美术,不准这样,必须那样,根本不去管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说得严重点,这就是在扼杀孩子的天赋,毁坏孩子的前途。可是家长们往往早早地就为自己的英明决断而沾沾自喜,以为给孩子选了一条将来可以飞黄腾达的道路。
父母的这种“主动”,对孩子的成长其实是很不利的。如果你的选择是对的,那么孩子只是坐享其成,他无法从中获取有益的体验,无法享受到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愉悦感。如果你的选择错了,孩子就失掉了好的机遇,他会怪你。家长们何苦还要吃力不讨好呢?
奉劝这些过于积极的父母一句:如果真想你的孩子有出息,那么就把选择的权利逐步交给孩子自己吧。
父母一味替孩子拿主意,最后会是这样的结果: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决断力,变得没有主见。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会显得胆小畏缩,只会顺从别人的意思,甚至任人摆布。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啊。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孩子,是不会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的,结果只会是什么目标也达不成。而且父母的这种做法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让他产生逆反心理。
好的父母,既是孩子的朋友,也是孩子的老师。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就应慢慢从他的生活中退出来,让他做主角,学会自己去做决定,运用自己的头脑和力量。
如果真的一时难以完全放手,可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在和孩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一些不会出错的选择项,让他做最终决定。比如,你要孩子培养一种兴趣,可以问他:“你是想学画画、弹琴,还是书法?”在你允许的范围内,让他去选择。孩子会很高兴父母对他的信任、理解与尊重,也会慎重地对待自己的选择。一次两次,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慢慢放手,给孩子越来越大的选择空间。
当孩子做选择的时候,希望父母在陈述完自己的意见后,真诚地对孩子说一句“你自己来决定”。
作为家长,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孩子能健康成长,既有健康的身体,又有健康的心理。而要使孩子真正健康成长的一个很重要条件就是从小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选择。选择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孩子年龄虽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应该享有自我选择的权利。鲁迅先生在《我们应当怎样做父亲》中提出,做父亲的应“尽力地养育,完全地解放”。这“完全地解放”就是要求我们做家长的不要强迫孩子接受大人的意志,要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唯有如此,才能使孩子茁壮成长。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未来社会要求我们的孩子有更高、更全面的素质,特别要求他们具备选择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试想,一个从小就被父母固定在事先安排好的模式中长大的孩子,一旦踏上社会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会不会因平时缺少“锻炼”而错失良机呢?与其等将来后悔不已,不如从小就培养孩子自我选择的能力。
由此看来,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权利,不仅是孩子成长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但这个生命绝不会重复父母的人生。为了孩子的一切,让我们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学会自己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