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一年(1895)一月,日军又在山东荣城登陆,企图抄北洋舰队驻地威海卫的后路,造成海岸夹击之势。日军两万余人在海军的护送下,进犯威海卫。一月二十日,日军在威海卫的东侧成山头登陆,即日攻占荣城县,兵分两路,扑向威海卫。日军先攻南岸炮台,丁汝昌亲自率舰发炮支援,战斗了两昼夜,击毙了日军第六师团第十一旅团长、左翼司令陆军少将大寺安纯,杀伤了不少日军。但由于众寡悬殊,威海陆路南北炮台相继失守。于是,刘公岛成为孤岛,北洋舰队全被困在了威海港内。
二月九日的海战,丁汝昌亲登“靖远”舰指挥。战至中午,“靖远”为敌炮击中搁浅,丁汝昌被水手救上小船,幸免于难。日军先后发动8次进攻,都被击退,多艘军舰受伤。日军见硬的不行,便来软的,诱丁汝昌率舰投降。丁汝昌断然拒绝。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嘱告:“我已经以身许国了,请你们不要挂念。”
日本侵略者见战不成,劝降也不成,就采取了对北洋舰队长期围困的方针。北洋舰队陷于重围之中,形势越来越险恶。丁汝昌认为,此时只要陆上援军赶到,水陆夹击,刘公岛之围还可解除。为此,他派一名水手怀密信凫水到威海北岸,潜去烟台求援。趁这危急之时,北洋海军副提督英国人马格禄和顾问美国人浩威等,勾结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唆使士兵、水手哗变,胁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严词拒绝。
二月十一日,日军水陆进行夹攻,丁汝昌接到密派外出联络求援的水手的回报,知道山东巡抚李秉衡已由烟台逃往莱州,等待陆上援军已不可能。此时,岛上已近弹尽粮绝,北洋舰队到了最后时刻。右翼总兵刘步蟾自沉“定远”舰,然后自杀殉国。丁汝昌决心与军舰共存亡。为了防止有人盗印降敌,严令召牛昶晒等当面把提督印截去一角使其作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月十一日夜,愤而服毒自杀殉国,时年59岁。
刘铭传
刘铭传(1836~1895),清末淮军将领。字省三。安徽合肥人。他历仕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参与了镇压太平军、捻军的战斗,又在台湾抗击法军。他为建设台湾、保卫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嫉恶如仇保卫台湾
咸丰四年(1854),为对抗太平军,刘铭传在家乡办团练。同治元年(1862)改编为淮军,长期镇压太平军、捻军,由千总、都司、总兵,升至直隶提督,所部号“铭军”,为淮军主力之一。他有将才,通经国大略,又喜诗文,着有《大潜山房诗稿》。他嫉恶如仇,不愿与官场中的腐败之风同流合污,几次挂冠归籍。
刘铭传经营台湾,是从中法战争开始的。法国殖民者一面在越南逞凶,一面派出兵船在福建、台湾海域游弋,战事一触即发。为加强台湾防务,同治三年(1884)六月下旬,清政府擢在籍养病的刘铭传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刘铭传闻命,即扶病南下,渡海赴台。他行至上海时,法国公使九次来探询行期,阴谋在海上邀击。刘铭传置酒高会,声言某日乘某船渡台以迷惑敌人,而于当夜乘风大雨急,轻装登上小艇,再换乘兵舰直驶台湾。离开上海数小时后,法国公使才得到消息,急令军舰追赶。这时,刘铭传已顺利到达基隆港登陆。这一天是七月十六日。
驻守台湾的清军共四十营,台南部署了三十一营,台北只有九营,不到4000人。这种兵力配置的不合理,使得法军乘虚而入,重点攻击台北。清军装备太差,基隆险要之地,仅有五门固定方向的大炮,只能正面守,不能攻左右。刘铭传巡视数日,不胜唏嘘叹息,只得就现有条件,加固炮台,严饬官兵全力备战。
基隆煤矿对于法国海军可以说是胜败攸关。占据煤矿,就可保证兵舰有充足的燃料,法军曾与刘铭传交涉,欲购买煤炭,遭到断然拒绝。八月四日,敌远东舰队副司令利士比率舰五艘开至基隆口外。次日,敌舰用猛烈的炮火轰击基隆炮台,炮台在爆炸声中化为乌有,清军处于被动局面。刘铭传果断采取诱敌陆战的战术,仅留少数官兵在正面固守海岸小山制高点,主力撤到后山埋伏。敌军以为清军溃败,四五百人蜂拥上岸,筑垒安炮。夜雨潇潇,刘铭传派遣的壮士邓长安等悄悄摸向敌垒,毁掉敌人的大炮。刘铭传又亲率伏兵从左右向敌出击,形成对敌军的三面夹攻。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弄昏了头脑,丢弃工事,向海上的军舰逃命。一些敌兵饮弹命绝,一些敌兵在慌乱中葬身大海。基隆保卫战首战告捷,毙敌官兵百余人,夺军旗两面,缴获洋枪数十杆、大炮四尊、帐篷十余架。捷报传出,朝野欢跃。上谕嘉奖刘铭传,交部优叙,发内帑银3000两犒赏官兵。
利士比黩武不赢,又别生诡计,通过英人邀请刘铭传到法国兵船上谈话,遭到拒绝;请求恢复中外贸易,并请刘铭传致函清廷从速议和,同样被严辞驳回。以后,利士比再度进攻基隆,大败而归。
八月二十三日,法军舰队在马尾港袭击了福建水师,气焰嚣张一时。九月末,法军在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领下,分别在基隆和沪尾索战。刘铭传认为,沪尾有失,台北府不保,基隆后路被抄,守基隆清军则不战而溃,非舍车保帅不能维持局面。于是,他毅然决定转移基隆煤矿机器,炸毁煤矿,部分官兵扼狮球岭而守,其余增援沪尾。十月一日,法军占领基隆。
刘铭传主动撤出基隆,加强了沪尾方面力量。十月八日,法军八艘军舰遥击沪尾,继而放下小船载千余人登岸。刘铭传以伏兵切断敌人退路,痛击敌人。法军被击毙三百余名,其余夺路后逃,自相践踏,慌乱中敌炮击中小艇,溺死百余人。清军获得沪尾之战大胜。
十月下旬,法军奉本国政府命令,封锁台湾各海口,断绝海上交通,以困台湾。台湾军民抱着极大的爱国热情,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动摇,不后退,誓与海岛共存亡。清军连月苦战,伤亡不小,军需枯竭,增援的军队和兵船不能进港。刘铭传鼓动官兵拼死守岛,常短衣草履巡访军营,安抚慰问,与士兵同食同饮。又积极自救,动员绅商各界捐饷募兵,修整工事。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舍生忘死,一次,一发炮弹从头上掠过爆炸,所乘战马受惊伏地,刘铭传面色不改。军民感佩,齐心战守。经谈判,中法战争结束,光绪十一年(1885)六七月间,法军从基隆及其占领的澎湖列岛撤出。
二、变法图强开发台湾
中法战争结束,清廷以台湾为南洋门户,决定设省,授刘铭传为首任福建台湾巡抚。之后,刘铭传开始了他的开发、建设台湾的事业。
刘铭传提出一套新的台湾行政区划方案,以台中彰化地区为全省政治中心,将原来的二府、三厅、八县扩大为一州、三府、四厅、十一县,并严肃吏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刘铭传为防患于未然。下令在基隆、沪尾、安平、旗后、澎湖赶修了十座新式炮台,购进新式后膛钢炮和水雷,整编军队,严格训练。
刘铭传摒弃封建士大夫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主张变法图强、民族自立。这种比较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指导着他对台湾的治理。在他治理下,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在台湾日益增多。他办起机器局、机器厂、军械所、火药库、水雷局、邮政局,大力开发自然资源,兴办樟脑、硫磺、煤炭各业。又修铁路、辟番途、开港口,奖励贸易,保护农商。在台南、台北两府设清赋局,清丈土地,查检隐漏,增加了税收。
刘铭传倡言修筑铁路,早在光绪六年(1880),他奉诏至京,条陈开建铁路。到台湾后,他精心筹画,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修建了由基隆到台北的铁路,这是台湾的第一条铁路。
清朝官吏往往歧视所谓“生番”,即高山族人民,激化了民族矛盾,以致高山族人民生活地区不能得到开发。刘铭传深感不“抚番”不足以团结一切力量,建设台湾,保卫台湾。光绪十二年(1886),他设立了抚恳总局,下设十个分局,自任抚恳大臣,开始开山“抚番”。修进山道路数百里,令地方官、通译和官军一同人山劝化。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全台有八百番社、20万人接受招抚,同时垦田百数十万亩。各抚垦局设“番学”,招收“番童”就读。“抚番”的成功,密切了台湾地区的民族关系,对高山族人民的发展进步有深刻的意义。
刘铭传还在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除“番学”外,开办书院、儒学、义学、官塾,尤其是仿西方创办了新式学校——西学堂。
光绪二十四年(1898),刘铭传闻户部奏请天下海军十年内毋增炮舰,喟然长叹,愤愤辞职还乡。他经营台湾七年,力疾任事,呕心沥血,改变了台湾的面貌。
光绪二十八年(1902),战败的清政府将台湾拱手割让给日本侵略者。刘铭传闻讯,悲怆不已,留下规复宝岛的遗愿,溘然长逝。
刘永福
刘永福(1837~1917),清末民军将领。字渊亭,广西博白人。他率领黑旗军转战中越边境,常与越南军民协同作战,抗击法国侵略者。后来,又奉命镇守台湾,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一、机动灵活以智胜敌
刘永福祖辈世代为农,清贫如洗,因无生计,他童年时随父母流徙广东钦州(今属广西)。13岁时,他就到船上当佣工,历尽人间艰辛。咸丰七年(1857),他联络了一批人,投奔了太平军。太平天国失败后,刘永福率领一支以七星黑旗为战旗的黑旗军,转战中越边境。
同治十二年(1873)十一月五日,法国驻西贡总督黎眉派大将安邺率大军侵占越南河内,直逼我国边境,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应越南政府的要求,同年十二月,刘永福亲率黑旗军,会同越南将领黄佐炎部,向河内近郊进军。法国侵略军头子安邺和李维业出城挑战,刘永福指挥黑旗军和越南的军队奋起攻击。交战时,黑旗军且战且退90里,法军得意地穷追不放,待敌军追到一茅草茂密处,刘永福即令士兵放起火来,法军十分惊慌,纷纷溃败。但没想到黑旗军预先设有伏兵,而且挖有不少壕沟,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在敌人慌乱之际,刘永福杀了一个回马枪,击毙了安邺、李维业,消灭了法军两千多人,一举收复了河内。法国侵略者不甘心自己的失败,蓄意扩大侵略战争,决心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光绪八年(1882)四月,法国又派大元帅李威利率领战舰28艘、士兵5000人,再次攻陷河内,直窥中国云南。应越南政府之请,清政府决定派刘永福率黑旗军再度进军越南。光绪九年(1883),在距离河内约两公里的纸桥一带,刘永福率军与法军展开了名震中外的纸桥大战。双方短兵相接,胶着围攻。刘永福身先士卒,指挥灵活。这场战斗,黑旗军个个英勇杀敌,从早上打到下午,法军被打得大败,两千余人被歼灭,大元帅李威利以及副元帅等数十名将官被击毙。此后,刘永福所率黑旗军留驻越南,和越南人民并肩战斗,每战必克,所向披靡,打得法国侵略者闻风丧胆。
光绪十一年(1885)初,法国又派出海军向中国沿海进行海盗式的骚扰。同时向越南增兵,以便海陆呼应。在越南的法国侵略军得到增援之后,一度强占了中国要塞镇南关(今友谊关)。
此时,爱国老将冯子材出任前敌统帅,率军赶到前线。他和刘永福一起,在越南战场的东西两线大败法军。腐败的清政府却与法国谈和,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并在数日内连发六道诏命,调刘永福回国,致使越南很快沦为法国殖民地,中国西南边疆也受到严重威胁。
二、军民联合以弱胜强
刘永福由越南回国后,任广东南澳总兵。中日战争时,清政府调刘永福率黑旗军到台湾帮办防务,并驻守台湾。
光绪二十年(1894)底,日本侵略军占领旅顺和大连,并准备进攻山东。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讹诈、恐吓、诱骗下,光绪二十一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之后,日寇主力近卫师团即向台湾开始了大举进犯。台湾人民纷纷组织义民军,决心抗击日本侵略者。日本全权官海军大将桦山资纪致书台南守将刘永福,令其撤出台湾,刘永福义正词严地加以拒绝。为了协同对日作战,黑旗军和台湾义民军共推刘永福为台湾军事统帅。农民领袖徐骧组织的抗日义民军,积极协同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展开了悲壮激烈的台湾保卫战。
日寇从海陆两路向台南和台中进犯,刘永福分兵把守,自己坐镇台南,指挥军民严密防范。日军舰艇几次企图从台南的安平口登陆,都被他指挥将士击退、歼灭。
八月下旬,日军又大举进犯苗栗、大甲溪,刘永福派部将吴彭年带领黑旗军,联合徐骧的台湾义民军扼守。当敌人刚刚过溪上岸,埋伏在南岸的吴彭年部立即给以迎头痛击,日军立脚不稳,大部队又尚未过河,慌忙退却。在退却过程中,又遭徐骧所率义民军的再次伏击,伤亡惨重。日军凭着人多势众,武器精良,弹药充足,最后侵占了大甲溪。
紧接着,日军又向台中重镇彰化进犯,刘永福急派部将吴彭年率黑旗军冲锋队——七星队前往支援,与徐骧的义民军一起,同日军展开了激战。开始,他们采取诱敌深入、左右包抄的战术,大败日军,但败敌在汉奸土匪的引导下,集中炮火疯狂地轰击八卦山,吴彭年和七星队的300名将士以及台湾义民军吴汤兴部全部壮烈牺牲。彰化城内的汉奸随即打开城门,放进了日军。
彰化陷落后,日军把军事主力转向台南。九月初,又占领了云林、大莆林。刘永福调部将王德标与黄荣邦等率领数千义民军对云林县发起反攻,日寇见势不妙,仓皇弃城逃走,王德标会同义民军乘胜追击,围攻彰化城。在战局对我十分有利的情况下,清政府对台湾坚持抗战部队和义民军实行封锁,断绝一切物资供应和补给,使围攻彰化的战斗失利。
十一月十二日,日寇以大炮轰塌嘉义城门,攻入城中。守城的黑旗军和义民军与敌进行巷战,杀敌无数,最后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得不退出嘉义城。刘永福所率的黑旗军和义民军退出嘉义后,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持战斗,义军大部战死,徐骧也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台南失陷后,刘永福指挥黑旗军边战边退,步步设防,直战至弹尽粮绝,后潜身乘外国轮船内逃渡到厦门。
1915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年近八十高龄的刘永福听到这个消息,万分气愤,提出愿为维护国家主权再上战场。不幸疾病和愤恨交加,第二年就去世了。
刘锦棠
刘锦棠(1844~1894),清末将领。字毅斋,湘乡(今湖南湘乡)人。
刘锦棠的父亲刘厚荣镇压太平军时战死在岳州,刘锦棠于是投奔了老湘营,跟随他的叔父刘松山从江西转战到安徽。同治四年(1865),他因功升为知县。同治六年,因镇压捻军有功,升为知府。陕甘总督左宗棠很欣赏他,加按察御史衔。同治九年二月,刘松山被宁夏回民军击毙,刘锦棠被赏三品卿衔,接了刘松山的旧部。十一月,加恩赏给云骑尉世职。后又随左宗棠镇压陕西甘肃回民起义。光绪元年(1875),受到光绪皇帝嘉奖。左宗棠出关,他受命总理营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