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帝传
34402300000082

第82章 清朝大事记(7)

后来,恭亲王的生母静皇贵太妃因为认为自己抚养咸丰帝有功,应该得到皇太后的封号。而恭亲王也想借母亲晋封皇太后来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对此事非常积极。可是咸丰帝认为这不和祖制没有答应。1855牟,静皇贵大妃病危,咸丰帝前去探视,恰巧碰上恭亲王从太妃的房中出来,便询问病情如何。没想到,恭亲王在这个时候提出封号的问题,咸丰帝一时不知所措,只有“哦,哦厂应付了两声,使得恭亲王以为咸丰帝答应给静皇贵大妃以皇太后的封号,便十分高兴地赶往军机处传皇上的旨意,立即置办册封礼。咸丰帝闻讯后,已经是木已成舟不便更改。但咸丰帝却认为这是恭亲王有意胁迫自己,非常气恼,下令减杀太后的丧仪,不按太后的规格发丧,并罢免了恭亲王的职务,不准他亲自料理太后的丧事。直到咸丰帝病逝,恭亲王也没有得到重用。

整顿吏治打击腐败

咸丰帝即位时的清王朝是一派政治混乱,财政匮乏,百姓民不聊生的景象。即位后的咸丰帝决定对清王朝的统治政策进行全面的修整,试图中兴清朝。针对清王朝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和大臣们结党营私,互相倾轧的现象,咸丰帝决定首先整顿吏治。咸丰帝罢免了军机大臣穆彰阿,处死了大学士耆英,使朝野为之震动。同时,咸丰帝提拔了一批他认为有才能的人。这些人虽然帮助咸丰帝处理了一些军政大事,但并不能扭转清朝的命运。特别是这些人随着官职的升迁,渐渐地也开始专横揽权,又造成清政府新的内部矛盾和斗争。其中以肃顺最为典型,他依仗咸丰帝对他的信任而为所欲为,独揽大权。

咸丰帝在整顿吏治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腐败现象的治理。由于科举考试中的行贿受贿及舞弊事件时有发生,使咸丰帝十分担忧,害怕长此以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决定加以整顿。1858年顺天府的乡试中出现舞弊,咸丰帝借此对所有监考官或杀或革职或贬,受株连的有数十人。之后,在肃顺主持下查出的铸币局贪污案中,有十几位户部官员被杀,株连者达数百人。

经过咸丰帝一系列的措施,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肃顺等人也利用这一机会,结党营私、打击异己,更加剧了清朝内部的分裂和斗争。

剿内御外忧虑而死

在咸丰帝没有登上帝位的宝座时,农民起义已经在西南边陲时有发生,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可是,咸丰帝对此没有加以重视,结果,在1850年的十二月十日这天,洪秀全等人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这时,咸丰帝即位才刚满十个月,他闻讯大为震怒,马上派兵前去平剿。然而,令咸丰帝没有想到的是,清军虽然人多马壮,但却未能实现他的准备把天平军扼杀在摇篮中的设想。相反的是天平军在天王洪秀全等人的领导下,摆脱了清军的围追堵截,于1852年冬天,接连攻克了湖北的汉阳、汉口和武昌等地,并于1853年年初占领了南京,接着改南京为天京建立政权。由此,咸丰帝深深感到他的统治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在连续失败的打击下,咸丰帝冷静下来,他认识到要想增强清军的战斗力,打败天平军,光依靠八旗军是不行的。于是,咸丰帝接收了大臣的建议,重新采用旧制办团练。这一政策也确实收到是成效,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中最为着名的便是曾国藩带领的湘军。湘军在曾国藩的管制下,纪律严明,内部稳定,有较强的战斗力,成为平剿天平军的重要力量。

自满人入中原建立清朝起,清王朝就有抑制汉人的传统祖制,因此,清朝统治者在用汉人的同时,也在防着汉人。这就使咸丰帝不敢放手重用汉人曾国藩,而是把希望寄托在由八旗兵组成的江北、江南大营身上,甚至任命一些满族将领或直接插手湘军的事务,或率领八旗军配合湘军作战,以此监视曾国藩。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江北、江南大营先后被天平军摧毁。与之相反的是湘军在曾国藩等人的精心经营下,实力逐步增强,成为清政府对付天平军的最有力的武装力量。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咸丰帝不得不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大江南北的水陆各军均归曾国藩节制。至此,咸丰帝才开始真正重用曾国藩。

咸丰帝知道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决定在物资力量的强弱上,但大平天国起义后,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军需也大增,这使本来已经十分困难的清朝的财政更加捉襟见肘。咸丰帝为了镇压大平天国,首先便是解决财政困难问题。咸丰帝在大臣的策划下,采取了捐纳、铸造犬钱、发行钞票和征收厘金等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以厘金尤为重要。厘金是一种商税,分为行厘和坐厘两种,也就是过境税和营业税。由于厘金在扬州征收时初见成效,因此咸丰帝在1857年把征收厘金推行全国各省实施。虽然厘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但也加深了老百姓的负担。

1856年九月正当咸丰帝为镇压太平天国忙的焦头烂额之际,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侵犯广州,与此同时,法国也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与英国狼狈为奸,一起进攻中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然而,这时的咸丰帝虽不愿意英法列强来掠夺自己的权益,可是他已经被太平天国运动搞得力不从心,使他不敢放手去对付外国侵略者。面对内外两种压力,咸丰帝从心中由衷地发出了和战两难的感慨。面对这种情况,咸丰帝采取了软硬兼施和恩威并用的政策,他命令两广总督叶名琛根据这一政策要灵活掌握,但不能轻言议和。1857年十一月,广州被英法联军攻陷,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咸丰帝认为这是大清王朝的耻辱。但咸丰帝仍然坚持刚柔并济的策略,派大臣去与英法联军晓之以理,若英法军队主动退出广州,只是要求通商,则清政府可以根据情况而定;若英法军拒不退兵,清政府则要用武力把英法军驱逐出城。这时的英法联军为了进一步逼迫清政府以捞取更大的利益,立即率军北上,于1858年的三月攻陷大洁口,直逼天津。咸丰帝无奈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英法联军退兵使军事危机暂时解除。可之后,咸丰帝越想越不是滋味,对条约的签订很有悔意,于是便想通过谈判使条约失效。英法列强岂能答应,咸丰帝非常气恼,决定修筑大沽炮台,并命令“洋人北来,我军必先开炮”。

1859年,英法英三国的公使进京换约,咸丰帝要求三位公使按照朝贡国进京的礼节进京,并指定他们必须从北塘登陆,经天津到北京。这遭到三国公使的断然拒绝,还要求咸三帝撤除大沽口内所设的炮台,而咸丰帝也坚持不准,双方呈僵持状态。五月二十五日,英法美的舰队炮轰大沽炮台,遭到早有准备的清朝官兵的还击,英法美的舰队败退。大沽之战的胜利使咸丰帝异常兴奋,宣布完全取消《天津条约》。但英法方面哪能轻易罢休,为报大沽一战战败之仇,英法联军于1860年六月十三日,驶入勃海湾。由于清军的落后和战 路的失误使清军节节败退,而英法联军却长驱直入,逼近北京。咸丰帝对此束手无策,于是命恭亲王为议和全权大臣后,带着一批亲信大臣和嫔妃仓皇逃出北京,来到热河的避暑山庄。在内忧外患的打击下,咸丰帝长期以来郁郁寡欢、忧心忡忡。在这种情形下,咸丰帝开始沉湎于声色,致使他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经常痛泄呕血。但他仍以酒色取乐来麻痹自己,健康状况更加恶化,1861年七月七日,咸丰帝病死,他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再也不用担心什么了。

穆宗载淳

(公元1856年~公元1875年)

在位时间:公元1861年~公元1875年

曾用年号:同治

谥号:穆宗

庙号:无

安葬地:惠陵

公元1856年,载淳出生。

公元1861年,载淳印位,是为清穆宗,又称同治帝。

公元1874年,同治病死,年仅19岁。

同治帝一生只活了19岁,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虽然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并且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同治帝一直在他母亲西太后的挟制之下,他只不过是个傀儡罢了。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亲政两午后,便病死。

年幼继位少不更事

1856年同治帝载淳出生,他的出生使一直渴望有个儿子的咸丰帝高兴异常。载淳的生母叶赫那拉氏由懿嫔晋封为懿妃,第二年又晋封为懿贵妃,这便是以后的西太后慈禧。

载淳的母亲那拉氏因为儿子给自己带来了恩宠,加之“母以子贵”的观念,将来儿子会是她手中的资本,况且载淳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所以在载淳幼童时的几年内,那拉氏还是十分细心照顾他的生活。而父亲咸丰帝更是对他寄以殷殷希望,希望他在成年后能继承大业。这些都使载淳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可是,快乐和幸福是短暂的。1861年咸丰帝病死,年仅5岁的载淳在热河继位。咸丰帝死前留下遗诏由以肃顺为王的8位“赞襄政务大臣”辅佐载淳,于是肃顺为主的一方与西太后为主的一方,开始了一场夺权斗争。而同治帝载淳从此便跌入痛苦和郁闷的深渊。

其实,在咸丰帝生前,西太后那拉氏就因肃顺等人受到皇上的宠信、权力过大而十分嫉恨,因此,双方时有摩擦。待同治帝载淳继位后,肃顺等人以“赞襄政务大臣”之名,仍手握朝廷大权,主掌朝政,这就引起权力欲极强的两太后的极度不满,所以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激化。西太后为了能在这场专权斗争中取胜,在征得东太后的同意后,密旨令留在北京的恭亲王奕速来热河议事。恭亲王奕同样对肃顺等人的专横不满,在到达热河后,与两太后密谋返京后发动政变。之后,奕立即返京做好政变的准备,而西太后则在热河坚决主张回京,肃顺等人没有考虑太多而表示赞同。九月二十九日回京直十月六日,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西太后在奕的支持下,颁布多道谕旨,肃顺被斩首,其余七人或自尽,或革职流放,肃顺等人的势力被彻底击垮。之后,西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同治帝从此也失去了家庭应有的温情和乐趣,成为他母亲西太后手中的工具和玩偶。

本来,同治帝自幼聪颖,也好学知上进。但父亲的早死,母亲的争权夺利,使他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致使同治帝只有与宦官们厮混,来找回失去的温暖。甚至后来,同治帝常微服出宫寻欢作乐,因此他再也不能安心读书,再多的良师也束手无策。

傀儡政权饮恨而死

虽然,西太后是同治帝的亲生母亲,但在西太后的眼中,权力要比亲情更为重要,儿子只不过是她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已。因此,西太后没有一个母亲应该有的温情,对同治缺少母爱。正因为如此,同治对母亲只是利用和控制自己很反感。1873年年初,同治帝亲政以后,西太后仍不放权,对朝政横加干涉,同治帝只是一个傀儡,这更加深了性格倔强的同治帝对母亲的不满,逐渐有了摆脱母亲控制的想法。可同治帝软弱无为,对此毫无办法。同时,西太后在生活上对同治也是蛮横干涉。同治在他17岁时,选了侍郎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帝十分喜欢皇后阿鲁特氏,两人情投意合。可是,西太后并不喜欢自己的这位儿媳妇,常常挑拨同治帝和皇后的关系,多次告诫同治,不要常到皇后的宫中,以免妨碍政务。却极力赞扬自己喜欢的慧妃贤惠,让同治多加爱怜。并派人时刻监视同治。同治对此敢怒不敢言,作为对母亲的抗议,他干脆一人独居乾清宫。

同治帝亲政后,没有什么政治作为,更因为手中没有实权,使他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修复圆明园的事情上了。尽管同治和西太后母子不和,但唯有在这一事情上,两人出现了从没有过的一致,无任何分歧。但修复圆明园这一工程非常庞大,耗资甚巨,不仅给清政府的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还将引起奢华的风气,因此大臣们多不愿意。在1874年的七月间,恭亲王奕多此上疏极力劝阻,这使同治帝大为恼怒,指责恭亲王无人臣礼,免除他的一切差使,由此发泄对修复圆明园持反对意见的诸位大臣们的不满。但在两宫太后的斥责和干涉下,同治帝只好撤销对恭亲王的处罚。而修复圆明园的事情,也因这场风波被同治帝和西太后暂时的放弃。

同治帝虽说一国之君,可他却没有皇帝应该有的尊严,而生活上又遭受母亲的监视和干涉,使他无法享受家庭的温暖和乐趣,这是同治十分的烦恼和苦闷。于是,他只有恣意纵情,频频出宫寻花问柳。长期以往,同治染上了梅毒,身体迅速垮了下来。虽然太医诊视后知道同治得病的原因,但不敢明言。西太后为了顾全皇家的声誉,也不好明说,便说同治得的是天花。由于大医用治天花的药给同治治病,致使同治的病情不断恶化。在同治病重期间,甚至病危的时候,西太后也没有给她的儿子一个母亲应给的母爱,只有皇后阿鲁特氏不断去看望同治,并亲自为同治擦洗身子,以尽夫妻之情。可西太后对皇后仍不喜爱,经常借故大骂皇后,使同治对母亲十分痛恨,却无力抗争,只得深深埋在心里。

1874年十二月五日,同治怀着对母亲的痛恨,皇后的眷恋离开人世。在之前,同治为了避免后继人重蹈自己的悲剧,曾口授遗诏给军机大臣李鸿章,要求找个年龄稍大的人继承皇位。但李鸿章把同治的遗诏迅速呈给了西太后,西太后看后,如雷轰顶,面色大变,当场便把这封遗诏撕毁了。在同治帝死后还不到100天,皇后阿鲁特氏在无法承受西太后的虐待后殉节而死。

德宗载湉

(公元1871年~公元1908年)

在位时间: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

曾用年号:光绪

谥号:

庙号:德宗

安葬地: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