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像李开复一样思考人生
34411500000049

第49章 成功就是让自己的影响力最大化

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impact)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李开复

你是否注意到,在你的朋友圈、同窗圈、同事圈或其他一些交际圈子中,有些人总是很容易成为世人眼光聚集或关注的焦点,总是让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就按着他们的思维或要求去做事?那么,这里面是否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在其中呢?

谜底是肯定的,而且也很简单。就三个字:影响力。

李开复说:“对我来说,人生目标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帮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

李开复当初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只身来到中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就是因为他觉得后一项工作有更大的影响力。李开复一来到中国就受到了全中国的瞩目,在微软中国区总裁频频换将的时候,主管组建研究院和研发工作的李开复却在个人品牌上收获颇丰。其中的一个副产品是与中国青年的结缘,后来这证明是他提升在中国影响力的主产品。在研究院的校园招募中,他开始在青年眼中树立起创新、阳光、明朗、开放的形象,这种良好的形象也是其后谷歌不惜冒着诉讼的风险抢夺李开复的原因之一,因为谷歌需要在中国创造这样的公司形象。

当李开复收到学生一封封迷茫的来信,给他们写回信时,李开复也会想:“如何让回信对他有更大的影响力?”于是,李开复决定发表三封信,并把自己和学生的交流放在“我学网”上。

李开复为了维持自己在中国的影响力,虽远在大洋彼岸却依然保持与中国学生的沟通。他仿照美学大师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依次写了“给中国青年的七封信”,将自己游历中西文化之间以及在世界顶级科技公司的见闻和感悟,传达给高校的学子们,引起轰动。

李开复说:“我从大二开始,就把impact(影响力)作为人生的目标,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

当李开复决定他一生的目的是要让自己的影响力最大化时,他发现自己最欠缺的是演讲和沟通能力。李开复以前是一个和人交谈都会脸红,上台演讲就会恐惧的学生,做助教时表现特别差,学生甚至给他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因此,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李开复给自己设定了多个提高演讲和沟通技巧的具体目标。比如,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同学或朋友去旁听,给他反馈意见。李开复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李开复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当李开复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后,他又发现了许多秘诀,比如:不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时,会表现得更好,于是,李开复仍准备讲稿,但只在排练时使用;李开复发现自己回答问题的能力超过了演讲的能力,于是,李开复一般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李开复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他就不再答应讲那些没有兴趣的题目。几年后,他周围的人都夸他演讲很好,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天生的好演说家。

在职业经理人这个群落中,其影响力能够与李开复媲美的,只剩下唐骏一个人了。当年唐骏加盟新华都的时候,不过是举办了一次履新记者会,其轰动场面却被业内人士评为“就是花10亿元打广告也不一定有这样的轰动效果”。李开复在塑造影响力方面同样达到了这种效果,据说有不少来自台湾的职业经理人在倾心研究李开复模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以期提高自己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职业价值。

2009年10月,李开复高调辞职、高调创业、高调为师、高调出书……李开复的辞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李开复也并不排斥这样的关注,因为,这是扩大影响力的最好的方法。

曾经的职业经理人李开复在短时间内以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让人们领教了什么叫影响力,什么叫有备而来。

“我希望有最大的影响力,所以我一路都是朝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来走。”李开复说。

“专家视点”

在市场经济中,影响力的价值不可小觑。

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身边总是会有很多的朋友,因为他们总是不自觉地就会受到他的吸引;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做起事来总是感觉更轻松,下属也总是更愿意真心接受他的引导;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不但能够更受领导的欣赏,轻松让领导接受自己的建议,而且也能更普遍地影响其他同事,在职场中如鱼得水,纵情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