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像李开复一样思考人生
34411500000081

第81章 凡事都可以做最坏的打算,然后积极去争取每个机会

凡事都可以做最坏的打算,置之死地而后生,然后积极去争取每个机会,哪怕是1%的机会。最后,争取到,最好。争取不到,也不要沮丧。

——李开复

中国有一句老话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说人们在比较困苦的环境中因为容易催发奋斗的力量,反而能更好地生存,而在相对安乐的环境中,因为没有生存的压力,就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反而会为自己带来危难。这一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人们如果时刻都有忧患意识,在完成事情过程中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那么便能达到成功的目的,如果安于享受,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去生活,那么就有可能真的会招来失败。

同时,成功又是我们主动争取来的,主动创造出来的,它绝非上苍的恩赐。机遇是珍贵而稀缺的,又是极易消逝的。你对它怠慢、冷落、漫不经心,它也不会向你伸出热情的手臂。守株待兔的人,常与机遇无缘;主动出击的人,易俘获机遇。这是普遍的法则。你若比一般人更显出主动、热情的话,机遇就会向你靠拢。机遇最喜爱善于进攻、有挑战性格的人,并乐意为其“效劳”。

培根指出:“智者所创造的机会,要比他所能找到的多。”其实,在主动进取的人面前,机会完全是可以“创造”的。只是消极等待机会,这是一种侥幸心理。

一个机遇巨浪过来,有人乘浪头扶摇直上,有人仍旧停留在波浪的谷底。随着机遇的翻滚,人际之间,财富的多寡、身份的高低,不断发生变化。机遇每来一次,社会的面貌就改写一次。

一个强者,总能创造出成功的契机。因为强者总是以无所畏惧的姿态活跃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创造、发现机会、利用机会的专家。人不仅要把握机遇,更需千方百计,伸长触角,张大触须,创造机遇。走向成功的人,绝不是一个逍遥自在、没有任何压力的观光客,而是一个积极投入、持之以恒的参与者。善于制造机遇,并张开双臂迎来机会的人,最有希望与成功为伍。积极创造机遇,也正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人生态度。

所以,李开复认为,人是需要经历过一些挫折磨砺的,这样才能培养你的忧患意识,锻炼你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2005年的跳槽官司发生后,李开复早就为此做了最坏的打算。因此,跳槽官司事件爆发时,虽然有很多的错误报道和误解,让他确实很难过。但是到了最后,当事实证明李开复没有错时,李开复很快能恢复平静,大家也不再谈论这件事情。

李开复说,要相信任何困难都可以渡过,后悔和担心是最不需要做的事情。一件事情已经发生,弥补来不及,不要后悔,要想从这个事情,能学到什么。不要再想错误。多想一分钟,都是浪费生命。担心,也是一样没有必要。

凡事都可以做最坏的打算,但一定要自己去争取机会。一些人已经形成了很强的“从众”心理,自己有想法不表达,时间久了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了。他们每次都会习惯性地先问别人:“你怎么想?”而从不会问问自己:“我怎么看?”

“要改掉这个习惯,就要下定决心,对每一件小事都要表达自己的意见。”李开复说。

“例如,在餐馆点什么菜,衣着打扮,周末上哪里去玩等等,都要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要让‘无所谓’这个词在自己的词汇里消失。同时,应鼓励多采用积极主动的讲话方式:‘试试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我的感觉是……’‘我选择……’‘我要……’‘我情愿……’‘我算……’‘我决定……’等等。”李开复说。

你努力了,就有了收获,如果你不主动去寻求解决,就不会有意外惊喜。不争取、不努力就永远不会有机会,哪怕机会来得很容易,但要自己主动去争取。

努力了就会有所收获,不管是芝麻还是西瓜,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收获了,这也就够了……

不要坐等机遇上门,因为那是消极做法。屠格涅夫说:“等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什么事也不做地空等,另一种是一边等,一边把事情向前推动。”李开复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将语音识别率从40%提高到80%。有老师认为他往后做的事,就是写好博士论文拿到学位。但李开复很清楚,第一步的成功只是机遇,而不是答案,“因为80%识别率绝不是最后最佳结果。而且,每个研究机构都在学习、使用我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如果此时埋头写论文以求尽快毕业的话,别的学校或公司很快就会超过我。”李开复说。

所以,李开复不能停步。那时,他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小时。识别率从80%提高到96%。李开复毕业之后,这个系统多年蝉联全美语音识别评比冠军。1988年被《商业周刊》评为“年度最重要发明之一”。

“专家视点”

凡事都要做最坏的打算,然后往好的方向努力。人生漫漫,生命如车。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你是自己的司机,你决定你前进的道路,你决定自己前行的方向。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这个国家迟早要灭亡;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垮掉关门;一个人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必会遭遇到不可预测的失败。所以凡事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培养自己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