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激活
34411800000038

第38章 第38条 1 1>2——人员有效搭配,激发团队竞争威力

我在福特汽车公司所获得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我深信,团队合作能使美国所有公司和组织的业绩表现大大改善。

——福特汽车公司前总裁唐纳德

两个人各自拿着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各自拥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每个人就拥有两个思想。

——英国作家萧伯纳

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一个法国骑兵,肯定打不过一个非洲骑兵;五个法国骑兵可跟五个非洲骑兵战和;十个法国骑兵,一定能战胜十个非洲骑兵。”意思就是两个以上人员组成的群体,其结构搭配合理,优势互补,就会获取较为理想的整体效益。根据统计,在所有诺贝尔获奖项目中,因协作而取得成功的占2/3以上。在诺贝尔奖设立的头25年中,因合作而获奖的占41%,而现在则上升到80%。这也表明了人员的有效搭配所具有的重要激励作用。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个性和不同才能,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配置岗位、人员搭配时,不仅要认真对待每个人选的德才考核情况,做到人岗匹配,还要重视人员的有效搭配。运用知识互补、能力互补与性格互补的原则,通过深入全面的考核了解,而后根据各个人员的不同素质、能力、特长、个性、心理、气质及其德才等相关要素和工作职位的条件、要求,进行全面考虑和认真分析,使人才得到最合理、最优化的搭配使用,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才可以充分利用员工各自的特点进行优势互补,提高整个人才结构的竞争效能,从不同角度保证团队目标的实现。

战国时期的“田忌赛马”就是一个成功的有效搭配的案例。当时,齐威王常与大臣田忌赛马,而齐威王的马要优于田忌的马,故田忌屡败。后来,孙膑来帮助田忌,他将田忌的马分为三等,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以上等马对中等马,以中等马对下等马,结果,田忌奇迹般地胜了齐威王。

田忌有效的搭配,起到了“1+1>2”的效果。美国著名运动生产商耐克公司引进霍华德·斯鲁谢尔的举措,就是一个人才有效搭配的经典。

20世纪70年代,耐克公司已经渐渐露出了要赶超阿迪达斯公司,成为运动服装界的老大的苗头。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耐克公司迫切需要一个对运动有激情、懂策划并极富谈判天赋的人掌舵护航。耐克的老板菲尔·奈特在这些方面显然并不擅长。他需要引进人才,而在他看来,斯鲁谢尔绝对是最佳人选。在菲尔·奈特眼中,斯鲁谢尔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将讨价还价的谈判升华成为一种艺术”。而这正是面临扩大市场后公关事务增多的菲尔·奈特最缺少的东西。

奈特是颇费周折后才使斯鲁谢尔同意到耐克服务的,而且斯鲁谢尔还只同意到耐克做兼职工作。斯鲁谢尔说,他需要为很多人服务,而且自己也不适合全职的工作。但为了能让斯鲁谢尔为自己工作,奈特爽快地答应了。

在他们的合作生涯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斯鲁谢尔被委派去谈一些亚洲工厂的事情。回来后向奈特报告说,他直觉认为有耐克的人在其中两件案子里“捞了油水”。奈特不以为然,相信斯鲁谢尔怀疑的两人都是不错的人。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斯鲁谢尔是对的。事后,奈特颇有感慨地说:“这家伙有成千上万种情绪,让人捉摸不透。他极不信任别人,但正是这种不信任人的特点,使他懂得看穿所有的小动作。而这些,正是我所缺少的。”在斯鲁谢尔看来,菲尔·奈特对钱并不精明,他本来可以更富有,但他与别的运动界企业领袖不同,他热爱运动员,也热爱比赛。他重视运动员更甚于重视他们所属的队伍。而这些往往会对他造成很大的物质损失。而斯鲁谢尔的精细精神,相当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他的这一点。

奈特做事善于从大处着眼,而斯鲁谢尔则精于“锱铢必较”。一粗一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耐克的主体。在业界的眼中,斯鲁谢尔成为奈特的另一半自我,他与奈特虽然不相像,却具有神奇的互补作用。正是这种神奇的互补作用,终于成就了耐克的巨大成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耐克就超过了阿迪达斯公司,成为世界体育用品提供企业中当之无愧的老大。

一个企业正常运作不见得是要一群很高素质的人,而是要一群与企业匹配的人。比如在《西游记》中,猪八戒贪吃无能却成为西天取经之路不可或缺的人物;西行的4人小组,成员性格迥异,能力参差,却能够功德圆满。这完全得益于人才有效搭配所激发的竞争威力。

比如,师傅唐僧是个理论知识深厚,性情温和、善良的人,同时他还善于做思想工作,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但缺乏识别能力,性格懦弱;大师兄孙悟空智商高,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其自控力较差,且容易骄傲;二师兄猪八戒情商不错,待人热情有加,常常能够上通下达,关键时刻能挺身相助解决问题,但办事懒散;沙和尚先天素质一般,其各项能力指标均处在下游水平,但其贵有自知之明,勇挑脏活累活,也是该组合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唐僧懦弱而有悟空的干练所弥补;悟空骄傲有唐僧的理性去克制;悟空强硬的工作风格有八戒的热情去抚平;八戒的懒散有悟空的监督去制约;而沙僧的执行力又是一切团队宏图实现的保证……

和这个四人团队一样,在每一个微软产品组里面,典型存在的人员就有:产品规划和产品管理;程序经理/程序管理;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可用性测试员;Beta测试人员;本地化项目管理;用户教育;售后支持;等等。

纵横交错的研发阶段和人员结构,是验证产品研发队伍搭配效果的最好标准,而庞大复杂的软件产品只能依靠有效协作互补来完成,这也是微软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

比如在规划阶段,作用比较大的是产品规划和程序经理。产品规划在整个产品开发周期中总是充当一个用户代言人的角色,保证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产品。产品管理在第一阶段和最后阶段发挥作用,产品管理要知道这个产品的获利市场所在,并且很好地同客户沟通产品的价值。而程序经理的角色很特殊。首先他必须把产品规划细化成若干个具体的特性,管理整个开发工作的进度,协调研发团队,在软件质量与开发时间上找到平衡点。

而接下来的开发人员无疑是每一个产品组中非常重要的角色。顶级的开发人员负责整个软件的结构设计,中间有负责某一功能类的结构设计师,基层的开发人员只完成规定的模块实现。

成功企业的经验向我们表明:企业的管理者在为企业罗织到尽可能多的人才的同时,合理地根据人才的性格和能力特点,给他们合适位置,优化人才配置结构,达到“优势互补,劣势制衡”的效果,这样才能使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从而产生“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