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金融审计
34416700000029

第29章 资产负债风险性指标审计

银行经营与一般工商企业经营不同,其自有资本所占比重要小,主要依靠吸收客户存款或对外借款用于贷款和投资。在资金运用过程中,由于可确定的和不可确定的种种因素,存在着拖欠风险、利率风险等。如果本息不能按时足量收回,必然会削弱流动性乃至丧失银行的清偿力,危及银行本身的安全。所以坚持安全性原则,力求避免或减少各种风险造成的损害,历来都是银行管理当局、金融监管当局和审计机构高度重视的事情。

银行的经营面临着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投资风险等诸多风险。这些风险通常都与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外业务有关,因此,将其统称为资产负债风险。由于衡量银行的安全性,主要是看经营面临的风险程度,即资产负债的风险程度。所以,安全性审计就是资产负债风险性审计。衡量银行资产负债风险程度的指标主要有:资本风险比率、资产风险比率、负债风险比率、利率风险比率和固定资本风险比率。

一、资本风险比率指标的审计

一般说来,商业银行的资本即为自有资金,它代表着对银行的所有权,可以弥补资产损失和经营亏损,在银行损失和银行安全之间起着一个缓冲带的作用。银行资本越充实,其安全性越好。但是资本比例增大,则银行资本赢利就会减少,所有者利益就要受损。为此,商业银行应保持一个合适的资本量。资本风险比率就是用来衡量银行资本与资产负债风险预期程度相对是否充足的一个尺度。常见的资本风险比率有:资本与资产比率、资本与贷款比率、资本与存款比率、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比率。

(一)资本与资产比率审查

资本与资产比率是把银行资本与全部资产进行对比,表明银行自有资本对其资产的覆盖程度,它既反映银行独立性的大小,又反映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与资产比率=资本总额/资产总额×100%

一般来说,该比率越高,说明该银行比同类银行这一指标较低的发展有可能更快一些,其抵御风险承受风险损失的能力也越强,存款人利益更有保障。但是,比率过高也是不正常现象,反映银行经营方式不佳,借贷业务等金融业务开展不理想。该比例最低应为5%左右,否则会使资产调度余地过小,风险太高。所以,对该比率指标进行审查时,首先调阅资产负债表等资料,复算资本总额与资产总额数据是否真实准确,然后分析资本与资产比率是否过高或过低,并针对比率过高或过低现象提出整改建议。

(二)资本与贷款比率审查

资本与贷款比率是将资本与贷款相比,反映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对银行来说,贷款利息收入是主要赢利来源,但贷款特别是对工商企业贷款的违约风险是随时存在的,而银行资本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一种缓冲力,缓解损失和安全之间的矛盾。国际上一般认为该比率在15%左右为宜。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与贷款比率=资本总额/贷款总额×100%

对该比率指标进行审查时,除了根据资产负债表相关数据复算资本总额和贷款总额外,还要审查该比率指标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检查是否存在虚增资本和人为调整贷款数据的现象。

(三)资本与存款比率审查

资本与存款比率是将银行资本与存款联系起来,反映银行对存款的清偿能力。保持合适的比率,可以防止银行存款的无限增长导致负债过重,鼓励银行保持充足的资本量,提高自身支付能力,加强安全防范。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与存款比率=资本总额/存款总额×100%

一般认为,该比率达到10%为宜,低于10%表示资本量不足。所以对该比率指标审计时,应以10%为评判标准,审查比率指标是否低于10%,是否存在信用极度膨胀和经营风险。该比率的下降,通常被认为是信用极度膨胀和经营风险的信号。

(四)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比率的审查

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比率是将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风险资产越多,要求的资本量也越多。根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规定,该比率分为资本充足比率和核心资本充足比率两个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除因素/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期末总额≥8%

公式中,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附属资本包括呆账准备(呆账准备、坏账准备和投资风险准备统一合称为呆账准备)和五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券。

扣除因素包括在其他银行资本中的投资,已在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中的投资、已对工商企业的参股投资,已对非自用不动产的投资和呆账损失尚未冲减部分。

风险加权资产,即按风险权数计算出的资产,它反映该项资产的风险程度。风险权数按资产风险程度设定,资产种类不同,风险程度不同,因而风险权数也不同。商业银行资产可分为资产负债表内资产和资产负债表外资产两大类。其中,表外资产项目有可能随时转换为表内资产项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规定,表内资产项目分为六类,相应设六个风险权数:0%、10%、20%、50%、70%和100%;表外资产项目为十二类,相应设置四个信用转换系数:0%、20%、50%和100%。对表内资产项目和表外资产项目均按其相对风险予以加权,计算公式为:

表内风险加权资产=表内资产×风险权数

表外风险加权资产=表外资产×信用转换系数×表内相同性质/资产的风险权数

中国人民银行依据《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五年期以上长期债券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50%。因此,在对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比率进行审计时,首先要认真分析审计前已掌握的资产负债表等资料,了解资本构成、风险资产的种类、表内和表外资产的结构,对该比率指标的计算结果进行初步核实。其次,调阅被审计银行的所有者权益分户账,风险资产余额表、资本充足率计算表以及资本充足率对外披露说明,进行总账和分户账核对,查清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是否符合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各项总账余额是否与明细账余额相符,资本的扣除项、风险资产的计算是否准确。再次,根据审计要求,并考虑资产质量、财务状况、资产负债结构、管理能力和业务发展前景等因素,以监控指标比率8%和4%为标准,对被审计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作出评价。最后,通过与管理层的会谈,调阅资本预算、增资扩股计划、股东大会关于分红的决议等资料,审查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利润分配政策和分红派息方案是否适当,是否能够根据资产增长和新业务的风险维持充足的资本,是否能够采取各种方式来扩充资本,融资渠道是否畅通。

二、利率风险比率指标的审计

利率风险是市场利率的变动给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带来的不利影响。利率风险取决于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和利率缺口(指期限和利率类型都相同的资产数量与负债数量不对称或不匹配)以及市场利率的变化。利率风险衡量方法大多采用衡量资产和负债的敏感度。其计算公式为:

利率敏感度比率=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

公式中,利率敏感性资产是指那些在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时利息收入也相应变化的资产,如可变利率贷款;利率敏感性负债是指那些在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时其利息支出也相应变化的负债,如可变利率存款。

一般情况下,利率敏感度等于1时,表明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一样多,利率风险几乎为0。若该比率大于1,说明利率敏感性资产多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敏感性缺口为正缺口,则利率上升时,利息收入大于利息支出,银行收益增加;反之,利率下降时,则利差减少,银行利率风险加大,对银行不利。若该比率小于1,则敏感性缺口为负缺口,利率上升时,利息收入小于利息支出,利率风险形成;反之,利率下降时,则利差扩大,银行获利。因此,审计时,首先依据已掌握的资产负债表等资料,认真分析了解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构成,复算利率敏感性资产合计数与利率敏感性负债合计数,对该比率指标的计算结果进行初步核实。其次,对审计期间内重新定价的资产金额与同期重新定价的负债金额进行比较,确定敏感性缺口为正缺口或为负缺口,并进行利率敏感性测试,判断利率风险的大小。此外,审计时,还可根据国家现行政策和被审计银行利率敏感性多层次的实际情况(各银行往往在1个月、3个月、6个月或1年等几个期限上计算利率的敏感性),提出防范或减少利率风险可采取的金融工具方面的建议,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调换以及利率期权等。

三、资产风险比率指标的审计

银行资产风险按性质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受外部因素影响形成的,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第二类是受内部因素影响造成的,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等。在各类金融资产风险中,一般来说第一类风险是共同的、普遍的,第二类风险是个别的、特殊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存在最多的、影响最大的风险是第二类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由于贷款等业务的债务人大量、长期拖欠清偿或丧失清偿能力而造成银行资产损失、导致银行赢利水平下降,抵御风险能力降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作为债权人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决策失误和经营不善也是风险资产不断上升,赢利水平相对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对资产风险进行审计,也就成了资产负债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常见的衡量资产风险的比率有:风险加权资产比率、流动性资产比率、贷款风险比率等。

(一)风险加权资产比率的审查

风险加权资产比率将银行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与资产总额联系起来,反映了银行资产质量的实际状况。其计算公式为:

风险加权资产比率=表内表外加权资产期末余额/资产期末总额×100%

该比率越高,反映银行资产的风险越大。因此在审计时,首先要调阅资产负债表及相关资产风险权数规定等资料,初步核实加权风险资产和资产总额数据,复算该比率指标数据。其次,进行总账和分户账核对,对抽样资产进行分类、计算和分析,审查是否对资产风险采取了各种防范控制措施,各种措施是否有效。最后,审查风险资产管理中是否存在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定和评价。

(二)流动资产比率

流动资产比率是商业银行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百分比,是衡量商业银行总资产中流动资产所占比例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比率=流动资产/资产总额×100%

该比率越大,短期内可收回或可变现资产就越多,资产风险越小。该比率越小,短期内可收回或变现资产就越少,资产风险就越大。当然该比率也不是越大越好,如果该比率过高,就会使银行赢利能力降低,不利于银行的长期稳定发展。对该比率指标审计时,首先要调阅资产负债表和资产业务状况报表,了解流动资产构成和种类,对流动资产比率进行复算。其次,调阅流动资产分户账进行总账和分户账的核对,查清流动资产的划分是否符合规定。最后,分析评价流动资产比率是否能够满足资产增长和控制风险的需要。

(三)贷款风险比率的审查

贷款比例相同的银行,贷款质量不同,则安全程度有别。同样,贷款资产的分散程度不同,也会影响银行的安全性。对贷款风险的审计,主要是通过衡量贷款风险的不良贷款率、贷款风险度和单个贷款比率三个指标的审计来进行。

1.不良贷款率审查

这是衡量贷款风险的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总额/贷款总额×100%

对于贷款的划分,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有两种划分标准。一种是传统的四级分类法,即把贷款划分为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四类;另一种是五级分类法,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通常把两种分类法中的后三类贷款统称为不良贷款。《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规定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的考核比率分别不得超过8%、5%和2%,不良贷款率不得超过15%。对于五级分类法中的后三类贷款的监测考核,目前还没有规定比率标准。因此,对不良贷款率的审查,目前是两种分类方法并用。审计时,首先是调阅贷款台账、贷款档案、贷款余额表和贷款利息余额表等资料。然后,对借款合同和贷款余额表进行核对,核实贷款质量形态的反映是否正确,确定一逾两呆和次级、可疑、损失三类贷款的划分、认定和统计上报是否真实、可靠,不良贷款率是否符合人民银行的监管标准要求,以及商业银行内部制定的控制比率。最后对贷款质量作出总体评价。

2.贷款风险度审查

贷款风险度是贷款风险量化了的程度,是衡量贷款风险的动态指标。对一个行处、所属部门和贷款客户以及每笔贷款的贷款资产风险是否得到控制,惟一的衡量标准就是其是否达到上级行和本行规定的风险度标准。贷款风险度计算公式为:

贷款风险度=加权风险贷款额/贷款余额

其中:加权风险贷款额=(贷款余额×贷款资产风险权重)

贷款资产风险权重=贷款方式风险权重×贷款对象风险权重×贷款形态风险权重

贷款方式风险权重,又称贷款方式风险系数。它是根据不同贷款方式对贷款安全保障程度的不同而确定的。通常,信用贷款风险高,担保贷款风险低,不同种类的担保贷款的贷款风险也存在着差别。具体可参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确定。

贷款对象风险权重,又称贷款对象变换系数或信用等级系数。借款人信用等级不同,贷款风险也就不同。信用等级越好,信用等级系数越小;反之,信用等级系数越大。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企业信用等级标准和信用等级系数参照值,各商业银行按自定标准进行评定,较为通行的做法是:

信用等级:AAA AA A BBB BB B

变换系数:30%50%60%70%80%100%

贷款形态风险权重,又称贷款形态过渡系数。贷款形态反映着贷款的质量状况,一定数额的贷款,由于贷款形态不同,贷款人所要承担的风险自然不同。

贷款形态过渡系数一般按下列标准确定:

贷款形态: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

过渡系数:100%130%190%200%

和不良贷款率相比,贷款风险度将贷款存在形态、贷款方式、贷款对象等风险因素均加权体现到整体风险度之中,这为贷款行为的阶段性风险分析提供了可能。通常,各商业银行对存量贷款风险度的控制标准为0.6,新增贷款风险度的控制标准为0.4。因此,对贷款风险度审计时,首先是调阅贷款资产风险度和不良贷款统计表,审查存量贷款风险度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控制在0.6以内,审查增量贷款风险度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控制在0.4以内。其次,是审查风险度的测定是否符合该银行和上级行的规定,其套用的风险系数和计算的加权风险贷款额是否做到了数据完整、套用正确、计算无误。最后,对于风险度没有达标的,分析并指示没有达标的因素,提出哪些举措、哪些办法可以减少和降低风险程度,并对风险度达标结果提出结论意见。

3.单个贷款比率指标审查

贷款风险可以通过贷款分散化来加以分散,以减少风险程度。单个贷款比率是衡量贷款风险分散程度的指标。这一指标,分别从同一借款客户所得贷款余额和最大十家客户所得贷款总额来评价,具体计算公式为:

同一借款户贷款比率=对同一借款客户贷款余额/资本净额×100%

最大十家借款户贷款比率=对最大十家客户发放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上述两个比率越高,说明贷款越集中,风险越大;反之,比率越低贷款越分散,风险越小。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对同一借款客户的贷款余额与银行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对最大十家客户发放的贷款总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50%。因此,对这两个比率指标进行审计时,一方面要调阅贷款业务状况明细表和所有者权益结构状况表,了解单一借款客户的贷款余额情况,并复算最大十家借款户借款发生额合计数,将其与银行资本净额进行比较,检查是否符合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有无超比例发放,使银行承受较大风险,或已给银行造成损失的情况;另一方面,对于超比例发放或已造成损失的贷款,是否采取措施,分散化解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四、固定资本比率审计

固定资本比率是指固定资产净值与银行资本金的比值。一般来说,为保证业务开展的正常进行,银行总会购建一定的固定资产,但若投资固定资产的资金过多,将会大大削弱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因此,保持合适的固定资产比率,是加强银行风险防范的一个手段。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本比率=固定资产净值/资本金×100%

金融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金融机构固定资本比率不得超过30%。因此,审计时,首先调阅银行资产负债表和固定资产分布状况表。其次,审查分析固定资产的构成和分布状况,复算固定资本比率,确认指标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超过规定比率。

五、负债风险比率审计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总是希望在平均成本最低的基础上获得最为稳定的负债。以降低不稳定负债给银行带来的流动性风险。而负债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存款的稳定性,所以存款稳定率是衡量负债风险的主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存款稳定率=定期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活期存款×70%/各项存款总额

公式中的70%,是我国部分国有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沉淀率的一个经验数据。具体到每一家银行,此经验数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负债的稳定性及其成本的高低,与负债的期限、种类和结构密切相关。从整体而言,短期负债的比重越大,整体稳定性就越差,负债流动性风险越大,但成本也越低;而定期存款等稳定性负债比重越大,整体稳定性越高,负债流动性风险越小,但成本也越高。因此,审计时,首先要阅读分析资产负债表和相关资料中,负债的期限结构、种类结构。其次确定短期负债所占比重的大小,以及定期存款等稳定性负债所占比重的大小,判断存款稳定率和负债风险的大小,并帮助被审计银行及时调整负债结构,在稳定性和成本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均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