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方圆做人,活脱做事
34423700000009

第9章 学会不走寻常路

吃透工作不如认清自己

管理者要贯彻自己的意图,发挥下属的整体力量,就需要有统一的行动、统一的意志。而统一的行动、统一的意志,需要靠严明的法纪去实现,靠威严的治理手段去巩固。倘若指挥不灵,兵不服将,将不从帅,整个组织系统就成了一盘散沙,管理机器就很难保持正常运转,实现管理目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必要时必须惩治个别典型,以警告其他下属,使他们遵纪守法,服从指挥。

《左传》记载:孙武去见吴王阖闾,与他谈论带兵打仗之事,说得头头是道。吴王心想,“纸上谈兵管什么用,让我来考考他。”便出了个难题,让孙武替他训练姬妃宫女。孙武挑选了一百个宫女,让吴王的两个宠姬担任队长。

孙武将列队操练的要领讲得清清楚楚,但正式喊口令时,这些女人笑作一堆,乱作一团,谁也不听他的。孙武再次讲解了要领,并要两个队长以身作则。但他一喊口令,宫女们还是满不在乎,两个当队长的宠姬更是笑弯了腰。孙武严厉地说道,“这里是演武场,不是王宫;你们现在是军人,不是宫女;我的口令就是军令,不是玩笑。你们不按口令训练,两个队长带头不听指挥,这就是公然违反军法,理当斩首!”说完,便叫武士将两个宠姬杀了。

场上顿时一片肃静,宫女们吓得谁也不敢再出声,当孙武再喊口令时,她们步调整齐,动作规范,真正成了训练有素的军人。

在现实生活中,管理者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纪律涣散,人心浮躁,甚至还有派系纷争,乌烟瘴气。铁腕管理者要对这样的部门进行治理,就必须有果敢的精神,对为首者加以严惩,而且事不宜迟,越快越好。倘若在这种情况下还顾念人际关系的影响,避免面对人事冲突,任由局势继续恶化,最后还是难辞其咎,根本就不可能两全其美。假如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姑息养奸,只能说明他缺乏魄力,是一位不称职的管理者。

当然,对众多不听话的下属,管理者也不可能全部惩罚,有一句话叫做“法不责众”,而且打击面太大不是什么好事。此时,抓住一个典型开一开杀戒,就可以使众人为之警觉畏惧。

比如,有一个部门出现问题时,如果责备整个部门,将会使大家产生每个人都有错误之感而分散责任;同样地,大家也有可能认为每个人都没有错。而只惩戒严重过失者,可使其他成员心想:“幸亏我没有做错,”进而约束自己尽量不犯错误。所以,为了整顿部门内部涣散的士气,有时不妨刻意制造一点紧张的气氛,大胆地牺牲一个典型的越轨者。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震慑手段,也是一种有效的管人权谋。

在任何团体中,皆有扮演“典型”角色的人存在。这个角色绝非每个人皆能胜任,必须选出一位个性适合的人。他的个性要开朗乐观、不钻牛角尖,并且不会因为一点琐事而意志动摇,如此方能用于此项“任务”。

管理者应避免选用容易陷于悲观情绪,或者太过于神经质的人。若错误地选择了此种类型的下属,往后将带给你更多的困扰。

在管人过程中,运用“抓典型”策略,对树立管理者威严、增强对下属的控制力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具体运用时也应该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严打出头者。

如果说办公室里已经暴露出了无序的苗头,管理者就应该注意观察,抓住第一个以身试法者,并从速从严予以处置。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第一位只有一个人,容易处置;第二,第一位胆量大,影响坏,若不及时处理,便会有效仿者紧随其后。处理第一位能够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2)敲击情节严重者。

如果同时碰到好几位违纪违规者,应当缩小打击面,重点惩处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影响最坏者。其他的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就行。如果不加选择,一律照打,第一,由于打击面过宽,达不到“警”的目的;第二,会影响工作;第三,树敌太多,影响你的威信。只有有选择的重点打击,才能切实收到效果。

(3)惩处资深人员或中层干部。

如果能够抓住一个资深人员或肩负重任的中层干部进行惩处,效果会更好、更能对普通职员起到警告作用。有实绩的人或部门主管都被惩处、指责,其他职员能不感到紧张而加倍努力工作吗?

(4)惩处要使对方心服口服。

既然是惩罚,肯定都是无情的。作为管理者,在使用这一手段时,也要考虑到对方的情绪。应当注意:第一,惩处方式不能过于偏激,要留有余地,能被对方接受;第二,惩处要有理有据,根据纪律规定、制度来执行,使被惩处者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5)惩处要恩威并用。

“抓典型”只是管理上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它不是以打击报复为目的的。所以,还须辅之以“恩”的手段,软硬兼施。这样,能使被惩处者在被“杀”的同时,又感受到了一些关爱。对管理者而言,铁腕政策得到了实施,又笼络了人心,还树立起了一个可畏可敬的形象。

(6)要注意频率和次数。

此法不能用得太多、太频繁。否则,会引起下属们对你的不满,甚至认为你只会处罚人、挑别人毛病,缺乏管理能力,从而从内心里看不起你,影响管理者的形象和权威。

先用好脑袋,再用好手脚

狂傲者往往自命不凡,以为自己是旷世之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一个下属狂妄到了这种地步,那真是叫管理者头痛。对待这种下属,需要肯定他的成绩,适当安抚迁就,但也不能一忍再忍,一让再让,否则,他可能会忘乎所以。适当的时候管理者必须对其威慑一次,让他有所畏惧。

尉迟敬德,原在义军宋金刚手下,后归李世民,为唐朝开国大将,屡立战功。为人鲁莽骄悍,却又忠正刚直。

一次,唐太宗与吏部尚书唐俭下围棋,唐俭抢先占据有利位置,与太宗发生争执。太宗一时动怒,就下令把唐俭调出中央,贬为潭州刺史。但仍余怒未消,便对尉迟敬德说:“唐俭轻视我,我想把他杀了,你替我作证,就说他对我有怨气,出口不逊。”第二天,唐太宗便让尉迟敬德和唐俭当面对证,敬德叩头至地,说:“我确实没听说过。”唐太宗反复再问,还是这样回答。唐太宗一怒之下把手上的玉板摔碎在地,拂袖入内。

但尉迟敬德依仗自己有功,便骄傲放纵自己,经常盛气凌人,招致同僚们不满。曾有人告他谋反,唐太宗倒不轻信,找来问询是否当真。敬德说:“臣随陛下讨伐四方,身经百战。如今幸存者,只有那些刀剑底下逃出来的人。天下已经平定,臣子会谋反吗?”说着把衣服脱下扔在地上,露出身上的累累伤痕。唐太宗李世民只得好言好语安慰敬德一番。

可尉迟敬德骄纵成性,毕竟难改。一次太宗大宴群臣,尉迟敬德和在座的人较短长,争论谁是长者,一时性起,竟然殴打了白城王李道宗,弄瞎了道宗的一只眼睛。皇上见敬德如此放肆,十分不悦而罢宴。唐太宗便对敬德说:“我要和你们同享富贵,而你却居功自傲,多次犯法。你可知古时韩信、彭越如何被杀?那并不是汉高祖的罪过。”尉迟敬德这才有些惧怕,从此以后,行为才有所收敛。

尉迟敬德这样骄横却又正直的人,必须施之以恩,使其感动,但又必须抓住其弱点,给予其适当的恫吓,起到威慑的作用。为感慨唐太宗李世民驯服悍臣尉迟敬德之事,有诗叹曰:“居功悍将气凌人,明主恩威驯莽臣。巧借韩彭喻今古,尉迟醒梦汗淋淋。”

像尉迟恭这样的武将,虽正直不阿,但也往往有行为粗暴、头脑简单的缺点,根据其性情因势利导施法威慑,还是必需的。唐太宗可说管得恰如其分。

学会用脑袋走路

我们常常发现,有些下属由于自恃有一定专长,或短期内很难有人能替代他的工作,或自恃与公司大客户关系良好,往往难以管束,视公司规章如无物。对于这种人,一定要实施严格的管理,甚至可以找一个“借口”来给他一点颜色,以让他知趣改过。

对于组织中的重点人物即使仅仅发现一些类似的苗头,也要及早采取行动,在“借口”上做一做文章。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老祖宗那里学习一二。

西汉时开国功臣萧何一生始终谦恭谨慎,不矜功,不伐能,不图名,不争利;善于体察君王心意,委曲求全;甚至不惜以自污的方式化解主疑;他总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忠主敬业。但即使如此,他在晚年还是蒙受了一次无端的冤屈。

有一次,萧何向高祖上了一道奏章,说由于长安都城人口增多,田地不够耕种,请求把上林苑的荒废空地拨给百姓开垦,既可以收获些粮食补充民用,豆麦秆叶还可作苑中禽兽饲料。哪知汉高祖看了奏章以后,却怀疑他是有意讨好百姓,收买人心,便怒气冲冲地把奏章往地上一掷,骂道:“相国一定是受了商人的财货,居然敢来请我的上林苑地。这还得了!”立即传令把萧何抓起来,关进大牢内。可怜萧何20多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办事,谨慎小心地做人,多次化解了高祖的猜疑之心,不料到了鬓发斑白的时候居然祸从天降,心中感到无比的冤闷!但萧何深知高祖的为人,因此,他越是处在这样的时候,越是冷静,虚中自守,不上诉,不辩解。他知道,要不了几天,高祖就会放他出去的。

几天以后,一位姓王的卫尉当值。他见高祖背垫着枕头半躺着,心情比往日好些,便上前跪问:“陛下,相国犯了什么大罪,被关进监狱?”高祖说:“朕听说李斯作秦始皇的丞相,凡有善行就归功皇上,有恶行就自己承担。可是萧何竟然私受商人的钱,为他们请我的上林苑去讨好百姓,收买人心。所以应该治他的罪。”王卫尉说:“陛下,臣以为萧相国无罪。宰相的职责是为民兴利,萧相国请开垦上林苑荒地正是他应尽之责。陛下怎么怀疑他是收受贿赂讨好百姓呢?况且当初陛下与项羽相争数年,随后又出讨陈稀、英布的叛乱,每次陛下出征在外,都是相国留镇关中。如果相国有二心的话,只要他当时稍一动作,整个函谷关以西早就不是陛下的了。但相国却从来不贪图私利,始终忠于陛下,难道今天反而贪求商贾的那点钱财么?至于秦始皇,他正是因为不听臣下批评,一意孤行才亡了天下。李斯就是能为他承担过失,又哪里值得效法呢!陛下未免把相国看成浅薄小人了。”

其实,高祖当然知道萧何素来谦恭,只不过借口挫辱他一下,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力,敲山震虎,树立自己的威严,并未真想治萧何的罪。但此心思怎好让人知道呢?高祖听完王卫尉一席话,嘴上自然不便说什么,沉默了一会,便命派使者持节将萧何赦免出狱。

萧何出狱后来不及回家换洗,便衣衫邋遢,光着脚丫子跌跌撞撞地进宫谢恩。高祖说道:“相国大可不必多礼了。相国为民请求垦种苑中荒地,我不允许,我不过是夏桀、殷纣那样的君主罢了,相国才是贤相。我关押相国,就是想让百姓知道我的过失啊!”萧何赶紧磕头称谢退去。从此,萧何行事更加恭谨了。

在这里,萧何事实上有无收买人心的企图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捉一放,萧何以后是绝对不敢有这样那样的企图了,这也正是管人高手刘邦的真正目的所在。从这一事例中我们也可看出,现代企业管理过分讲究科学的一面,而对这种结合个人心理尤其是中国人心理的管理方式往往给忽略了。

永远保持向上的惯性

在任何组织、团队里,腐败就像人的身体长了毒瘤,各种机能都会降低,这就会不可避免地威胁到管人者的管理效率。如果对待腐败分子手下留情,必定会对自己和组织带来很大伤害。对此,管理者必须动真格的,做到除恶必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腐败行为打击最严、手段最狠的当数平民出身的明朝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自幼生长于民间,对元代官吏对待百姓的贪酷了如指掌,也认识到元末吏治的腐败是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认识到要保证他所建立起的政权不重蹈元代覆辙,就一定要肃清腐败分子,杜绝贪污腐败。他因此为贪官污吏设立了严法酷刑,而且由于他个性的狠毒,在实际实行过程中,还专门为贪官设立了一些法外非刑,以此来警戒天下官吏奉公守法。

对于贪赃舞弊行为,他则绝不轻饶。朱元璋认为,吏治之弊莫甚于贪虐,而庸鄙者次之,所以他说:“朕于廉能之官或有罪,常加宥免,若贪虐之徒,虽小罪亦不赦也。”

官吏犯赃的,罪行较轻,朱元璋处以谪戍、屯田、工役之刑,也就是充军发配。如徐州丰县丞姜孔在任时,借口替犯人缴纳赃款,挨家挨户敛钞,结果全都塞进了自己的腰包。朱元璋查知此事,将姜孔发配去修城。

洪武九年,“官吏有罪者,答以上悉谪之凤阳,至万数”,其中绝大多数是犯赃官吏。而对罪行严重的,则处以挑筋、挑膝盖、剁指、断手、刖足、抽肠、劓、阉割、凌迟、发配广西拿象、全家抄没发配远方为奴、株连九族等等酷刑。户部尚书赵勉夫妻贪污,事发后夫妻二人同时被杀。工部侍郎韩铎上任不到半年,伙同本部官员先后卖放工匠二千五百五十名,得钱一万三千三百五十贯,克扣工匠伙食三千贯,盗卖芦柴二万八千捆,得钱一万四千贯,盗卖木炭八十万斤,私分人己,事发被杀。

同历代封建专制制度的通病一样,明代贪污受贿的官员腐败案并不少见。例如,大名府开州通判刘汝霖,追索核州官吏代犯人藏匿的赃款,逼令各乡村百姓代为赔纳,被判枭首;凤阳临淮知县张泰、县丞林渊、主簿陈日新、典史吴学文及河南嵩县知县牛承、县丞母亨、主簿李显名、典史赵容安等收逃兵贿赂,使令他人代充军役,案发后两县官吏尽行典刑;福建东流江口河泊所官陈克素勾结同业户人,侵吞鱼课一万贯,又勾结东流、建德两县官吏王文质等,验了敛钞数万,被杀身死;进士张子恭、王朴奉命到昆山查勘水灾接受昆山教谕漆居恭、酋径巡检姚诚宴请,收受缎匹、衣服等物及钞币一千三百贯,将他们的二万二千六百亩已成熟田地谎报为受灾农田,朱元璋查知后,命锦衣卫给他们送去兵刃、绳索,勒令自尽。当时官吏贪污到银六十两以上者,均处以枭首示众、剥皮楦草之刑。行刑多在各府州县及卫所衙门左首供祭祀的土地庙举行,因而当时土地庙得名为皮场庙。贪官被押至土地庙,枭首挂在旗杆上示众,再剥下尸身的皮,塞上稻草,做成皮人,摆在公座之右,以警戒后任。

在洪武年间,除了一些较小的惩贪案外,还有几次大规模的对贪官污吏的集中清洗,其中以空印案和郭桓案最为著名,声势也最为浩大,两案连坐被杀人数也最为惊人,累积共达七八万人。

明初整肃吏治的斗争前后延续二三十年之久,打击面极广,甚至一些皇亲国戚,若是贪赃枉法,也在劫难逃。为了达成吏治清明的政局,朱元璋六亲不认。开国功臣华云龙、朱亮相便因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死于整肃吏治的斗争中。朱元璋的亲侄儿朱文正因骄侈荒淫,搜罗强抢民女,淫乐数十日后,将该民女堕井淹死,毁尸灭迹,也被朱元璋罢官安置凤阳守卫先人坟墓。后来朱文正逃跑,朱元璋终于将他杀了。驸马都尉欧阳伦是马皇后所生安庆公主的夫婿,指使家奴走私茶叶,牟取暴利,并纵容家奴胡作非为。朱元璋下令:“布政司官不言,并伦赐死,保等皆伏诛,茶货没入于官。”欧阳伦虽高攀为皇贵胄,玉叶金枝,终于还是保不住性命,和很多布政司官员一起身首异处。

明初整肃吏治的斗争,是朱元璋出于集权专制的目的进行的,因而带有一定的残暴特征。打击面大,处死极多,因此有时也不免产生一些先入为主的冤假错案,枉杀了许多无辜官吏。在一些大小案件中,罪有应得者固然很多,可无辜被戮者也大有人在,甚至有很多官吏,仅仅因为朱元璋看他不顺眼,便被杀了。可以说,朱元璋整肃吏治的手段虽雷厉风行,但由于自身性格缺陷的原因,在实际实行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多偏差和失误,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明初官吏戴镣铐上堂办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可尽管如此,在无法解决制度问题的情况下,通过严酷手段整肃吏治、打击害群之马的斗争毕竟还是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朱元璋曾以为元代法令过于宽纵,以至人心懒散,江河日下,经过了半个世纪,人心都不畏法,所以他才主张峻法严纪。这一系列严法严刑确也使得贪官污吏望而止步。经过长期的严刑诛戮,做官的人终于认清了朱元璋立场的坚决,认清了本朝惩贪不贷,敢动真格,世道已经变了,开始人人自危,不敢恣肆妄为——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去京师万余里外,皆心震胆,如神明临其庭,不敢放肆。“或有毫发出法度,失礼仪,朝按而著罪之。”官场风气在一连串严酷打击下,逐渐发生了改变,日趋清明——“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涣然不变矣。下逮仁堂抚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百分年。”后世清官海瑞由此而赞洪武朝:“数十年民得安生乐业,千载一时之盛也。”

朱元璋不细加斟酌、枉加屠戮的作风当然是不可取的,而且也只能归结于他独裁的残暴,但他打击害群之马、整饬吏治的坚决态度,却有值得后人学习之处。

多给人一份新鲜感

管理者要坐稳位置,达到令出有所从,就必不可少地要采用强硬的手段。有过不诛则恶不惧,然而,诛恶必须要抓住症结,该等的时候就要不动声色,等找到症结的时候再出手。

魏文侯时,任西门豹做邺都(在河南省)太守。西门豹上任后,见闾里萧条,人民很少。便召当地的父老到来,问民间有什么疾苦,弄成这般!父老异口同声说最苦的就是河伯娶媳妇了。

“奇怪!奇怪!河伯又怎能娶媳妇呢?”西门豹惊讶说,“其中必定有袖里乾坤,说给我听吧!”

其中一位说:“漳水自漳岭而来,由沙城而东,经过邺都,是为漳。河伯就是漳河之神,传闻这个神爱好美女,每年要奉献一个夫人给他,就可保雨水调匀,年丰岁稔,不然的话,河神一怒,必招致河水泛滥,漂溺人家。”

西门豹问:“究竟是谁搅的花样?”

“是那一班神棍搅的。这一带经常患天灾,人民甚苦,对于这件事又不敢不从。每年那班神棍串通一班土豪及衙役,乘机赋科民间几百万,除少许作为河伯娶媳妇费用外,其余便二一分作五,分入私囊去了。”

“老百姓任其瓜分,难道一句话也不说?”

“唉!”父老说:“试问在公势与私势的夹迫之下,谁敢说半个不字!何况他们打着为百姓服务的官腔。每当初春下种的时候,那班主事神棍及乡绅人等,便到处去寻访女子,见有几分姿色的,便说此女可以做河伯夫人了。有父母不愿意的,便多出些钱,叫去找别一个;没有钱的唯有把女孩送上。这样,神棍便领这女孩到河边的‘行宫’住下来。沐浴更衣,然后择一吉日,把女孩打扮一番,放在一条草垫上,浮在河里,漂流了一会便自行沉下去做河伯夫人。这样一来,凡有女孩的人家都纷纷迁徙逃避,所以城里的人越来越少。”

西门豹一边听着,一边眉头越皱越紧,问道:“这里的水灾情况怎么样?”

“还好,自从年年进贡了河伯夫人之后,没有发生过漂家荡产的大水灾。但究竟因本处地势高,有地方没有水源,没有水灾,可又有旱灾之苦!”

“好吧!”最后,西门豹说:“既然河伯这么有灵,当娶新夫人的时候,请来告诉我去观观礼!”

到时,那几位父老果然来告诉西门豹,说本年度的新夫人已选出,定期行礼了。

这是一个隆重的日子,西门豹特别穿起官袍礼服,命令全城官绅民众等参加。远近百姓闻讯从四乡跑来看热闹,河边聚集了几千人,盛况空前。

一位“媒人”乡绅,把主事的大巫拥过来了。西门豹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女巫,一副了不起的傲态,她后面跟着20多位女弟子,衣冠楚楚,捧着巾栉炉香,侍候在左右。

西门豹开口问:“请把那位河伯夫人带过来给本官看看好不好?”

老巫不说话,示意弟子去把河伯夫人带来。

西门豹很注意地审视该未来的河伯夫人,见她虽鲜衣在身,但也不是十分漂亮,而且愁容满面的。便对老巫及左右的官绅弟子说:

“河伯是位显赫的贵神,娶妇必定是位绝色的女子才相称,我看这位女子,丑陋得很,不配做河伯夫人。现请大巫先去报告河伯,说本官再给他找一位漂亮的夫人,然后改期奉献给他。”

他一声令下叫左右卫士把老巫丢下河里去。左右的人大惊失色,西门豹若无其事地立静等候。

一会,他又说:“老妇人做事太没劲了,去报信这么久还不见回来。还是派一位能干的弟子走走吧!”

又催卫士把为首的一位女弟子抛下河去,不久又说:“连弟子都不回话了,再叫一位去吧!”

连续抛了三个弟子落去,一个也没有回头。

“哦!是了。”西门豹还像演戏一样,说:“她们都是女流之辈,不会办事的,还是请一位能干绅士去吧!”

那绅士方欲恳求,西门豹却大喝一声:“毋容推搪,速去速回!”

于是,卫士左牵右拉,不由分说,“咚”的一声,将绅士丢下河里去,溅起一阵水花,旁观者皆为吐舌,靠近的不敢出声,远站着的在交头接耳。

只见西门豹整衣正冠,向河里深深作揖叩头,恭敬等候。过了好一会,他又埋怨道:

“这位乡绅简直泄气之至,平日只晓得鱼肉乡民,连这点小事都办不来,真是岂有此理!——也罢,既然他年老不济事,你们这班年轻的给我走一走!”他顺手向那班衙役里头一指。

吓得他们面如土色,汗流浃背,一齐跪下去,叩头哀求,血流满面,都像打摆子发冷一样。

“且再待一会吧!”西门豹自言自语地说道。

又过了一刻钟光景,西门豹感叹一声,对大家说:“河水滔滔,去而不返,河伯安在?枉杀民间女子,你们要负起全部责任!”

“启禀老大爷!我们是被骗的,全是女巫指使!”众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西门豹正色斥责起来:“好人又怎会跟坏人做坏事?今日姑且饶你们一次,给你们重新做人的机会!”

“多谢大老爷!”

“可是,今朝主凶的神棍已死,以后再有说起河伯娶妇的事,即令其人做媒,往河伯处报讯!”

因此,把这班助巫为虐的财产没收,全部发还给老百姓,将那批女弟子配给年长的王老五做老婆。巫风邪说遂绝,逃避他乡的居民亦纷纷回故里安居。

这一段故事把西门豹诛恶的过程演绎得活灵活现。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刚到任的管人者,西门豹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制造问题的“首恶”采取了严惩不赦的果断举措,效果立现。看来,管人就得这么管。

为人要圆融,处事要圆通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定能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威慑力。这除了管理者本身的权力和气质外,其外表如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所以,你如果想在下属面前显得更威严,还需要在外表上有管理者的特色,即增加外表上的威慑力。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怪论,实际上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美国哈佛大学著名行为学家皮鲁克斯早就发现:管理者的外表威慑力胜过任何语言,是一种“外强力”的表现。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外表有一定的威慑力。每位管理者应时刻意识到,确实有一些形象在不时地威慑着你,并且,你也希望用形象去威慑他人。

有不少人在一些场合受到过被威慑的经历。通常人们喜欢表现出自己对手上正干的事很在行,而事实上却知之甚少,或一窍不通,一旦被人点破就会受到威慑。最倒霉的、最常见的被威慑情形,就是在买家具、古玩或跟室内装修工打交道时。有时真不可思议,那些小小的室内装修工就敢在最有权威的商人面前耍威风。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对本行是专家,而对方却知之甚少,因而受到威慑,而处于劣势。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当你在别人的地盘时千万要小心行事,否则,你将在众目睽睽之下丢人现眼。”这里没有提到,要是在你自己的地盘又怎么样呢?绝大部分时间,这才是你遇到的问题,这时你应当利用地利的优势。一旦别人涉足了你从事的领域,你是这方面的专家,而他不是——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会计、医生、建筑承包商、花商、殡仪馆经理、药房老板或经营旧汽车的商人,你都必须记住,对于你的工作,你远比来找你的人懂得多。所以,你就应该充满自信,有把握地主动出击。这样,你就不会处于一种被威慑的境地。实际上,如果你愿意,你现在就可威慑别人了。

很多人相信,医生是头号最具威慑力的人。一些医生命令病人干这干那,例如,他也许会说:“我不管你有多忙,我要你现在马上来医院,我们将给你做彻底的检查,找出你头痛的原因!哪怕要整整一个星期才能查出结果来,我也不管!”当医生这样命令时,病人会完全照他说的去做。

一般而言,低声说话更有威慑力。低声讲话容易使人信服,因为它能显示说话人坚定的信心,而且少了虚张声势之嫌疑。当你的手下冒犯了你,别涨红了脸,而应像个自信的巨人般高视阔步。假使你觉得他想欺骗你,你就把有力的证据摆在后头。一个人的声音愈是大,他所表现出的力量就要愈是小。只有懦夫才又威胁又大叫的。

还有不少人运用精心谋划的技巧威慑人,比如:

(1)把办公室的家具摆放得让来人只能坐在一个较低的位子上,尴尬地仰着头看他,从而造成一种威慑的阵势。

(2)直视对方眼手等某一身体部位,给对方以压迫感。

(3)占据背光位置,可产生威慑效果。站在反光线的位置上,可给予对方有目眩的物理效应,同时也能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影响,让对方无法认清你的表情。而对方的形象却被阳光照遍了各个角落,暴露了身体的每一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其惶恐不安。同时,置光于后的形象,也能与光融合为一体,使对方对你产生比实物更大的印象,这种后光照射的状态,能使你在精神上压倒对方,确保自己优越的地位。

当然,类似这种人为地、刻意地通过外界因素增强自己外表威慑力的做法,我们并不一定完全提倡,而是主张从自身的内在气质和修养方面去强化自身的威慑力,从而由内而外起到威慑作用。这一点,是每个管理者必须明白的。

不要让别人决定你做事的态度

管理者为完成任务,被赋予一种强制别人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权力。它可以用来指示、指导下属,也可以用来纠正下属的过失。对于一些不遵守规定或不尊重领导的下属,对其施展铁腕以维护制度和领导的权威,这是完全必要的。虽然如此,但如果太仰仗权力,采取强硬手段来压制下属,口口声声地说:“我说这么做就这么做。”不厌其烦地一再向人们显示自己的权力,不但不能使下属信服,而且蛮横、高压的利用权力,还会引起下属的反对,虽然有时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对于大多数下属来说,就算不受到强制,也会有服从领导的心理。所以领导不能借助权力压人,即使权力再大,也不能过于蛮横无理和不近人情。否则,不但达不到管人应有的效果,有时还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三国时期有这样一个例子:张飞生性脾气暴烈,动不动喝醉酒后打骂士兵,士兵们敢怒而不敢言。

关羽败走麦城之后,被东吴所杀。张飞为替兄长报仇,凭借权力提出了不合理要求,限令军中三天以内置办白旗白甲,挂孝讨伐东吴。负责制造盔甲的两员大将范疆、张达因为期限太急,就向张飞乞求宽限几天,张飞不但不听,竟然把二人打得满口出血,并命令道:“一定要按期完成,若超过期限,就杀了你们示众。”

二人知道根本不可能按期完成,便商议:“与其他杀我们,不如我们杀了他。”

张飞之所以被部下杀死,与他平时的高压、蛮横是分不开的。平常下属们就是“敢怒而不敢言”,更何况是在他们急切报仇之时?

领导下达命令要符合实际情况,指责应该有充分的理由,而不应该因为被赋予了某种权力就滥加应用。把强制及使人服从的力量藏而不露,在必要时再施展铁腕,才是聪明的做法。

在当代社会,自尊心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当管理者过于蛮横无情,让下属难以下台时,下属对管理者和企业的忠诚与信任感就会消失殆尽。一些管理经常站在下属面前,凶狠地批评下属,并责令他们立即做出汇报。这种巨炮猛轰式的发火方式,无疑会伤害下属的自尊心,令其心生抗拒。这样一来,想管好他们,也就无从谈起了。

在某私营企业里,有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上千人的企业只有一个高层主管,即身兼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老板。即使部门经理,也只有三个,而且形同虚设,没有一个部门经理敢对本部门的事说了算的。这个老板成天累得直不起腰,一直想找几个高层管理者为他分忧,但却没有人愿意去他的企业,原因是他曾经在三个月内骂走了八位高层管理者。

这个老板性格火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把楼板踏得直抖动,而且不论职位高低,只要有丁点事不如他的意,他就当众臭骂,用尽他所能想到的难听的词汇。

这个老板的施威方式,无疑是不给下属留有余地。这种无人肯助的企业,又能有多长的生命线?你应当切记,让下属下不来台,就等于是在拆自己的台,这种行为与给自己的企业挖一个坟墓没什么两样。

权力并不是万能钥匙,你不用多表现,大家也知道你是领导。威信比权力更重要,把精力放在建立威信上,效果会更好一些。聪明的领导很少会像封建社会那些专制的皇帝,随心所欲,世间万物为自己一人所支配。他们往往在工作中,通过展现自己,来逐步建立自己的威信。有了威信,大家才会信服你。这时,你才具备了无形的感召力,你所做出的决定,才会得到大家的拥护。

避免“羚羊思维”

管理者在工作中,不免有生气发怒的时候。发怒施威,足以显示领导的威严和权势,对下属构成一种令人敬畏的风度和形象。

上下级之间的感情交流,不怕波浪起伏,最忌平淡无味。有经验的领导者在这个问题上,既敢于发火震怒,又有善后的本领;既能狂风暴雨,又能和风细雨。

在平时的工作中,适度适时的施威是必要的,特别是在原则问题或在公开场合碰了钉子时,或对有过错的人帮助教育无效时,必须以发火压住对方。当领导人确实是为下属着想,而下属又固执不从时,领导发多大火,下属也会理解的。

但是,施威不宜把话说过头,不能把事做绝,那样的话就起不到说服的目的了。而应注意留下感情补偿的余地。领导人话一出口,一言九鼎,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而一旦把话说过头则事后骑虎难下,难以收场。

施威应当虚实相间。对当众说服不了或不便当众劝导的人,不妨对他大动肝火,这既能防止和制止其错误行为,又能显示出领导人具有威慑性的力量。但对有些人则不宜真动肝火,而应以半开玩笑、半训斥的方式去进行。使对方既不能翻脸又不敢轻视,内心有所顾虑——假如上司认真起来怎么办?

另外,施威时要注意树立一种被人理解的“热心”形象,要大事认真,小事随和,轻易不发火,发火就叫人服气,长此以往,管理者才能在下属中树立起令人敬畏的形象。令人服气的发火总是和热诚的关心帮助联系在一起的,领导应在下属中形成“自己虽然脾气不好但心肠热”的形象。

日常施威,不论多么高明总是要伤人的,只是伤人有轻有重而已。因此,发火伤人后,需要做及时的善后处理,即进行感情补偿,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论地位尊卑,都是有自尊的。妥当地善后要选准时机,看好火候,过早了对方火气正旺,效果不佳;过晚了则对方积愤已久,不好解决。因此,以选择对方略为消气,情绪开始恢复的时候为佳。

正确的感情补偿,要视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人性格大大咧咧,是个粗人,领导发火他也不会放在心里,故善后工作只需三言两语,象征性地表示就能解决问题。有的人心细明理,领导发火他能理解,也不需花大功夫去善后。而有的人则死要面子,对领导向他发火会耿耿于怀,甚至刻骨铭心,此时则需要善后工作细致而诚恳。对这种人要好言安抚,并在以后寻机通过表扬等方式予以弥补。还有人量小气盛,则不妨使善后拖延进行,以天长日久的功夫去逐渐感化他。

多想“如何”,少想“如果”

综观历史上兴衰的更替,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在治国之路上,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恩威兼济,方能长治久安。例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烟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唯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

人分男和女,万物有雌雄。上帝在造世时,就已经安排了世界的对立和统一。单独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这是宇宙间的规律。同样,管理者在管人时不能只采用一种方法,应该软硬兼施,恩威并举,宽猛相济,这样,下属才能按照你的需要去做事。

所谓威,就是必须要令行禁止,不能始终客客气气,为了维护自己平和谦虚的印象,而不好意思直斥其非。你必须拿出领导的威严来,让下属知道你的判断是正确的,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在领导与指挥业务上,没有令下属感到畏惧的威慑力,是不容易尽责称职的。单是靠有一张和蔼的脸、一番美丽动听的言辞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非常有限的。

当然,管理者训斥下属的目的不是为了发泄个人的不满,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所以,对下属施威之前,要想清楚下列问题:

(1)对方会立刻接受这个训斥吗?

他可能正处于困难时期,情感极其脆弱。如果你想和下属谈一些麻烦事,得先想想现在是不是时候。

(2)能耐心地等待他从打击中恢复过来吗?

管理者在提出严重训斥的时候,必须了解对方的心情。他可能感到彻底绝望,难以继续工作。也可能要从你这里得到证实,证实他不是被当做不合格的人来看待,而只是某件事上出了差错。你要告诉他,在另外一些事上你觉得他干得更好,训斥必须要有表扬作为缓冲。

(3)此人以前听到过这种训斥有多少次了?

如果你感到只是在自个儿不断地重复这种训斥,再说一遍显然是没有用的。现在要注意了解的不是他犯的错误,而是为什么他仍无改进。是不是还有别的什么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呢?让下属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吧。

(4)训斥之后,下属对此能产生你想要的反应吗?

你应该让下属知道,为了有所改进,他该做什么。

(5)是不是因为你自己的一些问题所致?

管理者有时有可能感到来自下属的威胁,感到自己不受欢迎,莫名其妙地想惩罚他们。不要根据自己的情绪,而要根据实实在在的原因做出反应。

(6)此时是否适合施威?

如果管理者把自己也放在下属的位置上,想想自己在受到了这样的训斥之后会有何感想,你就会有了答案。无论任何集体,当下属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时,都不可避免地要对其进行批评。然而,一旦批评次数过多,往往不起作用,甚至适得其反,因此,作为管理者应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方式对下属进行教育。

所谓恩,不仅表现为对下属在物质上的奖赏和帮助,而且还表现为在精神上的理解、宽慰、尊重、信任和鼓励等。比如,亲切的话语及优厚的待遇,尤其是话语,要记得下属的姓名,每天早上打招呼时,如果亲切地呼唤出下属的名字再加上一个微笑,这名下属当天的工作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他会感到,头儿是记得我的,我得好好干!另外,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忧虑,对他们的起居饮食也要考虑周全。

总之,管理者在处理与下属的关系上,特别是在自己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恩的因素和威的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收得下属既服从又感激之效。这里,以下三点值得提倡:

(1)软与硬高度地统一起来。

作为管理者既要温和、慈爱和无私,时刻给下属以真诚的爱,同时又要对下属的各种不良行为绝不姑息迁就,使软与硬高度地统一起来。做到这一点,就会使下属对你既尊重和感激,又不敢违令擅行。

(2)命令与商量融为一体。

比如可以说:“我是这么想的,你们的意见呢?”当对方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后,如果有道理,不妨可以说:“我明白了,你说得很有道理,我想就这么办吧!”这样做,既可避免管理者的命令或指示的不周,也可使下属因受到管理者的充分信任和尊重而心情舒畅,从而以极大的热情去执行你的命令或指示。

(3)谴责、惩处与尊重、关怀融为一体。

对下属的谴责和惩处,要同时又能体现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心,从而使对方既诚服又感激。

说穿了,恩与威都是管理者驾驭下属的手段,若能把这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并依照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在赢得人心、创造效益方面,便可取得不错的双丰收。

世界争执的中心乃是谁该得权柄。管理是一门控制的艺术,在暗流汹涌的权力场中,管人者只有牢牢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占住控局的制高点。在这场残酷的游戏中,每个管人者都必须倾尽全力。至于效果如何,只看其权谋高低了。

平庸,往往是由于想法太多

权力是维系领导与下属之间关系的基础。管人虽有千条计,但权力是最重要的,它是管人必不可少的前提。手中无权,纵使你谋略再多也照样玩不转!不掌握权力的领导人必然导致管人的失败和权力场上的被动。

权力是场残酷的游戏,但又是每个管理者都不得不倾尽全力去玩的游戏。这场游戏自有它的规则。对管理者来说,千千万万的规则只用两个字便可概括,那就是“实力”。

为了这两个字,你应该为你的行动制定周密的计划。这中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一批由“自己人”组成的“子弟兵”。

“子弟兵”的好处是有感情基础,不会轻易见利忘义,所以也就特别有战斗力。

明太祖朱元璋在这方面也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他参加红巾军濠州部队之后,本来将郭子兴作为靠山,但随着和郭子兴日益亲近,却见他做事冲动,处世无方,目光短浅,虽说是义岳父但到底还是靠不住。及至濠州围解,彭、赵二人称王,朱元璋又见二人御下无方,军纪松散,料想也成不了大气候。

此情此景,已使朱元璋得出一个结论:要成大事,非自立门户不可。于此,他便日思夜盼,单等一个能摆脱彭、赵二人,自谋发展的机会。

首先他要摆脱彭、赵二人,将郭子兴的部队拉出来。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朱元璋奉命还乡募兵,不到十天招募了七百人,郭子兴大喜,提升他为镇抚,并将这七百人交他统率。

在这次招募来的七百人中,可谓人才济济,有很多人后来成为明朝开国勋臣,封公封侯,不但有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徐达,还有周德兴、郭兴、郭英、张龙、张温、张兴、顾时、陈德、王志、唐胜宗、吴良、吴祯、费聚、唐锋、陆件亨、郑遇春、曹震、张翼、丁德兴、孙兴祖、陈恒、孙恪、谢成、李新、何福、邵荣、耿君用和耿炳文父子、李梦庚、都新、郭景祥、胡泉、詹永新等人。他们既是朱元璋的乡人,又多有智勇兼全之辈,朱元璋对七百人深相结纳,不久就得到了他们的敬仰和忠诚。同年七月,他以七百人为主力,攻克定远。

而此时,彭、赵二人势壮脾气长,对属下越来越粗暴,特别是对濠州五帅部下,更是凌虐横暴。郭子兴、孙德崖等人虽是旧主,但势力不及彭、赵,仅能自安,不足以庇护手下将士,因而也是受气者。朱元璋看到在这儿待下去没多大意思,只能招辱取祸,便将七百人交给他人统领,毅然于至正十四年正月初五出走,随身只带亲信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下定远,准备发展新势力,开辟新天地。无奈天不从人愿,是年五月,他在南下定远途中身染重病,只得重返濠州,定远之行半途而废。

此行无功而返,朱元璋意图已有所暴露,反而更坚定了自拉队伍的决心。然而出走谈何容易,首先,没有一支强大而独立、完全由他左右的军事力量,一旦遇到挫折,势必又要像第一次定远之行那样,最终返回濠州托庇于人。而形势又不容许他从濠州拉走队伍,一方面濠州军队不是他的,想拉也拉不走;另一方面虽说郭子兴失势,不再是濠州的主人,但从濠州拉走队伍,他仍觉得对不住郭子兴的厚恩,同时亦势必在走后陷郭子兴于绝地。因此他进退两难,忧心如焚。郭子兴多少知道了一些朱元璋的心思,无奈帮不上忙,而且他此时比以往更需要朱元璋的协助,一心想把他留在身边,于朱元璋患病返回的次年五月,授他总管之职。对此,朱元璋浑不在意,不忧不喜,一心只想着他的打算。

恰在此时,定远张家堡有支地主武装三千人,号称驴牌寨,主帅是郭子兴当年老友,因孤军乏粮,想投靠濠州却犹豫不决。朱元璋这时病势已趋缓和,但尚未完全痊愈,一日听马夫人告知此事,顿时精神一振,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强支病体来见郭子兴,请命赴定远招降驴牌寨。郭子兴这几日正思量此事,见朱元璋请缨,便欣然同意了。

朱元璋带着费聚等亲信十一人赶赴定远,设计招降了三千驴牌寨兵卒。接着朱元璋又带兵去豁鼻山,招降了另一支地主武装首领秦把头,再得部众人百人。

当时,横涧山另有民兵七万,也是一支地主武装,主帅叫缪大亨,定远人,颇有家财。全国大乱,他纠集了一大批地方武装在横涧山自保。元将贾鲁率军攻打濠州时,曾配合元军攻打濠州,元政府因而封之为“义军”元帅,并派军官张知院前来监军。贾鲁身死,元军退却后缪大亨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与张知院重新占据横涧山。朱元璋得驴牌寨与豁鼻山两处兵勇后,在半个月时间内紧急训练了一番,便去攻打横涧山。缪大亨的“义军”虽然数十倍于朱元璋军,但平日既缺乏训练,作战又不积极,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朱元璋命猛将花云夜袭,横涧山守兵出于不备,心中先怯了。张知院是个无能之辈,一见变生意外,只身逃走。朱元璋大获全胜,占领了横涧山。天明,缪大亨收拾残卒,勒众再战,朱元璋便派缪大亨的叔叔去劝降。缪大亨见横涧山已失,手下残兵无多,不堪再战,加上经此一败,在元朝蒙古人那里已获罪不小,实难善罢,便不得已收兵投降。朱元璋从横涧山降卒中挑选精壮二万人,其余尽皆遣散,至此拉起一支赖以与天下争长的武装,终于有了本钱。

缪大亨投降后,朱元璋又陆续收编了吴复、冯国用、丁德兴等多支地主武装。这些整编后成为朱元璋主力的地主武装人数较多,将领出身富室,文化水平较高,往往足智多谋,如冯国用、冯国胜兄弟,又加定远昌义乡毛麒,渡江后又和李善长起协赞“文书机密”,朱元璋身边又多了不少谋臣良将。

同时,朱元璋还“倡农夫以入伍”,吸收许多贫苦农民参加他的队伍,对队伍加以严格训练,并用红色军旗,亦称红巾军。随着队伍的壮大和人才的增多,他的志向也更大了。此时,他已有吞并天下之志。

攻克滁州后,朱元璋非常注意吸纳当地人才。滁州儒士范常至军门拜谒,他热情款待,诚心结纳,使之成为手下一位重要谋士。名将邓愈、胡大海也是这时投靠朱元璋的。至此,朱元璋实力更为雄厚,在滁州站稳了脚跟。

从朱元璋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领导没有远大志向的话大可随波逐流,而如想开创一片自己的天地,就要尽早采取行动,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子弟兵”。对这一点认识得越清楚,行动得越早,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朱元璋认识到有了自己的“子弟兵”,夺取江山就有了人力与智力保障。管人者应以朱元璋为楷模,想方设法建设和组织自己的“子弟兵”,有了自己的“子弟兵”,管人大业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算一算你的有效工作时间

是否拥有一批真心拥护、支持自己的部属,是能否成就大事的关键。如果这些部属能力非凡,又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那么,如果能团结好这些人也就等于有了众多领域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力量、成就大事也就水到渠成了。赵匡胤就是这样起家的。

周世宗柴荣即位后,赵匡胤在中央禁军任职。显德元年(954)二月,高平之战中赵匡胤一马当先、战功显赫。这场关系到后周生死存亡的大决战,使赵匡胤更加得到周世宗的赏识,于是,不但破格提拔他为殿前都虞侯,成为后周禁军的高级将领,而且还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

在整顿禁军的过程中,赵匡胤也开始在军队中培植亲信,以发展了自己的势力。他利用主持整顿禁军的机会,将自己的生死之交罗彦环、郭廷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安排在殿前司诸军中任领军,便于控制整个禁军。同时,又以自己高级将领的身份,与其他的中高级将领来往密切,并同其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等结拜为义社十兄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赵匡胤为核心的势力圈子,军中从上到下,无人敢与之争雄,为以后的称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赵匡胤当时并非禁军的最高统帅,但由于他控制、结交了禁军中的一大批中级以下的少壮派将领,使得他在禁军中有很大的活动能量,特别是在指挥禁军作战方面,远比他的上司们得心应手。

显德二年(959),周世宗派兵攻打后蜀,先是派大将王景、向训率领罗彦环、潘美等部前往,但受到后蜀军队的顽强抵抗,一直拖了很久,军队及装备都消耗很大,也没有一丁点儿胜利的迹象。赵匡胤见此,积极向世宗请战,结果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一举夺得了后蜀的秦、风、成、阶(在今甘肃成县、武都等地)四个州的大片领土,赢得了周世宗以及朝廷上下的一片赞扬。老牌将领、节度使、当朝宰相以及宗室贵戚等,都成了他的座上宾。

在结交好友、培养亲信的同时,他还注意打击敌对势力,除掉异己分子。如,逼死与其相对立的宰相王朴,借助周世宗杀害与之有利害关系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等。彻底扫清了自己争夺权力顶峰的障碍。

显德六年(959)六月,周世宗因病去世,其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是为恭帝。这时的赵匡胤,从殿前都虞候到殿前都点检,掌握军政大权已达6年的时间,并且威望极高,基本上达到了“一声令下,余者皆从”的程度。眼下后周这种“主少国疑”的局面,自然为不甘寂寞的赵匡胤取代后周统治提供了极好的机缘。但他并没有马上采取行动。世宗之死比较突然,在诸多关节尚未认真研究、部署的情况下仓促起事,必然遗留后患。再者,作为上任时间不太长的最高统帅,尽管赵匡胤威望很高,但毕竟根基不太牢固,如果匆匆夺权,也许会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极可能引发的兵连祸结、相持难下的局面。这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考虑到以上问题,赵匡胤在周世宗去世的半年多的时间里没有轻举妄动,而是抓紧时间整顿部队,把一些主要将领都换成了自己的亲信,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积极密谋策划,研究制定夺权的步骤和对策,以防出现任何不利的局面。当一切都准备好了的时候,赵匡胤取代后周朝廷、建立新政权的大幕便徐徐拉开了。

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后周朝廷上下正在庆贺新年,突然接到赵匡胤派人提供的假情报:北汉、契丹联兵南下,攻打后周。宰相范质、王溥借小皇帝之名,令赵匡胤统帅禁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二,赵匡胤领兵出城。当大部队行至离首都开封40里的一个叫陈桥驿的地方,因天色已晚,赵匡胤便令军队驻扎下来。

大军扎营之后,士卒们东一伙、西一堆地窃窃私语着。有人说:“皇上年幼,我们冒死为国抵御外敌,又有谁知道?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又有人说:“军队出发时,京城里的不少人都在谈论要改朝换代,点检就要做天子了,这是上天的安排,我们不如迎合天意、民意,就立他做天子吧。”士卒的这些话,也把一些将领们的情绪煽动了起来,纷纷要求拥立赵匡胤。一直在幕后观望的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见此情景,心中大喜,便走到将士们中间,激将说:“改朝换代,虽说是上天有命,实则还在人心,这才是成败的关键。只有万众一心,才能共保富贵。”于是,大家更是群情激昂,颇有些迫不及待。幕僚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派人连夜返回京城通知赵匡胤的亲信、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审琦,让他们在京城做好准备,以便策应。

此时的赵匡胤心里非常激动,他对外面所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尊严,而流连于帐中,思考着如何应付即将发生的事情。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众将领弓上弦、刀出鞘,威风凛凛地环围在赵匡胤的帅帐四周,齐声高喊:“诸将无主,愿立点检做天子!”一遍又一遍,不绝于耳。赵匡胤装作吃惊的样子,披衣起床,刚打开帐门,就见一个将领,手拿象征皇权的黄袍,大步上前披在赵匡胤身上。这时,门外的将士齐刷刷地跪了下来,一边向赵匡胤磕头,一边高呼:“万岁,万岁!”

赵匡胤明白,兵变的帷幕已经拉开,登台亮相的时候到了。于是,赵匡胤缓步走到众将领面前,按照事先已经理好了的思路,镇静地宣布:“你们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如果能够听从于我则可,否则,我不能为你们的新主。”众人齐声高喊:“我们一定听从您的指挥!”这样一来,赵匡胤便按部就班地开始行使起皇帝的权力:先是发布军纪,严戒任何人抢劫公私财物,严禁杀害后周君臣和黎民百姓;派亲信潘美启程,向执掌朝政的宰相范质等人通报情况,以求合作……待一切安排停当,便率军回师京城开封。早已等候在京城的石守信,率部打开城门,欢迎新主的到来,军队列队而人,井然有序,街道两旁的店铺照常营业,到处一派祥和,看不到改朝换代而带来的混乱局面。

后周君臣眼见大势已去,只好集合百官,宣读匆匆草拟的“禅位制书”,将皇位让给了赵匡胤。

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三,赵匡胤正式宣布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就这样诞生了。又一个出身低微的人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