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4425800000014

第14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的提出和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它是中国共产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原理,在认真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国情进行再认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并在理论上作出准确的历史定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和纲领的基本出发点。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真正搞清楚,而对中国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并不明确。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20多年里,我们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探索,走了许多弯路,付出了许多代价。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阶段作了符合实际的估计,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需要一个继续巩固的过程。但由于刚刚进入社会主义,没有足够的经验使我们能够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的盲目乐观情绪,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了错误的估计。虽然后来在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时,毛泽东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过有益的探讨,但总的来说,“左”的倾向没有得到纠正。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错误判断,使社会主义实践付出了沉重代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比较,中国共产党逐步作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长期的。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之后,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和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分别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了一定的分析。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在十三大召开前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就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进行了系统阐述,明确界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途径,并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系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大特征,并且第一次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党的十七大分析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指出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发展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更为广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这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一层含义指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第二层含义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首先必须肯定我国已经取得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成果: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整个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已经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已经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正因为有了这些基本成果,才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才使得中国能以社会主义大国的地位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设成熟的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还必须经历较长的历史时期。要全面、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首先必须全面把握这两方面的含义。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不了解当前我国的社会性质或者对其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就不可能对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分析,因而也不可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路线和政策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不能正确地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就有可能出现超越阶段或者落后于形势的判断,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不清和对发展程度的判断上出现了失误,提出的任务和政策脱离了国情,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正确把握国情必须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把社会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曾从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更加全面地从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等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也必然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所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与其他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需求、发展环境、发展状态等等,这些不同就构成了这一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有: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历史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准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国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具有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依据。

第一,这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这种历史前提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这样一个初级阶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第二,这是由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状决定的。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贫富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产业结构落后,增长方式粗放,科学技术水平、国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从生产关系的成熟程度来看,由于生产力落后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仍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状态。我国经过50多年的努力,已经确立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局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必须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制度,以及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

第三,这是由我国上层建筑的成熟程度决定的。虽然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还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科技教育文化比较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建设和管理还面临着诸多新课题。因此,建设高度的民主政治和完备的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第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决定了必须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初级阶段。成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生产力高度发展,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除了要完成工业化的历史性任务,还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从而进入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

总之,正如党的十七大指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脚踏实地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一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经过哪些发展阶段的问题。邓小平和我们党提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一个长期的不发达的初级阶段,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某些错误观点出发。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种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纠正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证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帮助我们防止“左”的和右的错误,坚定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只有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才能避免走弯路,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背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那么就必然会走上歧途,导致国民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