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4425800000005

第5章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初形态,是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展开、形成和发展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实际上是经过了由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初探,并成为多个国度、几代人上下求索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把社会主义从空想上升到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然趋势,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作了一些构想和粗线条的描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首先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建国后一段时期曾经有过巨大辉煌,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能够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影响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一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其中包括中国以及东欧一些国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高潮。后来,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第一次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显示了利用国家力量发展工业和国防的巨大优势,形成了所谓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利用国家政权掌握全国资源和发展计划。到1979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世界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已经走过60多年历程。随着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苏联在经济上逐步陷入了停滞,在政治上出现了强烈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最终,在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影响下,第一座社会主义国家大厦轰然倒塌,苏联解体。一直追随苏联模式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剧变。究其原因,除了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外,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苏联以及东欧很多国家并没有弄清楚,导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重大失误。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就曾说:“要论述一下社会主义,我们还办不到;达到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这我们不知道,也无法说。”因此,探讨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上也是仿照苏联模式。毛泽东根据苏联模式暴露的问题,指出了在探索过程中各种关系的处置原则与方法,如毛泽东所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其实质是想以苏为鉴,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1957年到1978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出现了诸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错误和挫折,沿用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甚至出现了一些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有些人把贫穷与社会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把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某一时期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固定化、模式化。例如,把计划经济看成社会主义的标志等,甚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还有人以“两个凡是”来看待改革开放,认为改革开放是搞资本主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一些疑虑和困惑,常常发生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因此,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实践迫切需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这是党在理论上的第一要务,是党拨乱反正,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涉及党作为执政党的当前和长远奋斗目标,涉及党的努力方向和价值准则,涉及党自身应如何组织和建设、党应成为什么样的党的根本问题。解答这个重大问题的任务,历史地落到第二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肩上。从1980年开始,邓小平集中全部精力,首先着重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多次强调必须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1980年5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邓小平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本质”的提法。随着改革从农村转到城市,以及改革的全面展开,客观上要求突破传统的公有制模式,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在理论上却遇到了重重阻力,改革实践的要求同我们过去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剧烈冲突。于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邓小平针对这些问题,开始思索和探求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概括。

2.“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揭示

邓小平从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审视时代变化对社会主义新要求的高度出发,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他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包含着深刻的内涵:一是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是在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提出了评判社会主义成败得失的价值标准,即“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是检验真假社会主义的试金石。三是为了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他还从反向思维角度论述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搞霸权主义违背了社会主义,等等。这些命题以否定的方式,从各方面表述了社会主义的特征。四是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方面,他得出一个最基本结论,就是一切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当前也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基本的国情出发,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五是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明确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六是他还准确而尖锐地将我们当前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称为“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这些新思想、新论断,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最基本的观点和最核心的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在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这一理论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而且也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邓小平理论本身虽然并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邓小平理论立足于现实,面对时代的变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鲜明主题,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社会主义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重要观点的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最高水平,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供了坚实思想理论基础。这些观点和内容全面展开,涵盖着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我们党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主张发展、倡导和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定了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邓小平理论探索的重大课题,但邓小平理论并没有终结这一重大课题。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又相继进行了深入探索,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从崭新的视角提高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深度,赋予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以新的内涵,进一步深化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