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彭祖文化研究会 朱金才 杨绪扬 杨大云气功创始于何人?有人认为气功始祖是彭祖,但并不被世人所认同。因为从正式史料看,春秋时孔子只提到彭祖“述而不作”,述了什么并没有谈。战国时屈原《天问》只提到“彭铿献雉”,而未提到气功。《庄子》在讲到“彭伯寿帅师而征”之外倒是讲到“吐故纳新,吹响呼吸,熊经鸟伸,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夺、考、老者之所好也”,但这仿生导引似乎是原始“体操”,“吹响呼吸”也显然是口鼻呼吸,还不是炼“真气”、“元气”的真正气功。南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采彭铿老君长龄之术”除写到口鼻呼吸的闭气,吹响之法外,倒写了彭祖以意念导引采集外气和内气运行的服气、行气之法,但那是在彭祖之后二、三千年了,似乎很难断定是否是彭祖之法,也许是后人的伪托呢?古人、今人伪托之事都不少。而彭祖之后的老子、孔子、释家牟尼也没有留下修炼图像。所有图像都是各人根据想象绘制的。
现在发现了殷商气功真迹,那是在钟鼎上发现的金文。金文被专家考证为殷商巫族族微。殷商有十巫,其中最大的是巫彭、巫咸。巫彭便是彭祖。彭祖在夏代封为彭伯,建立大彭氏国;到殷商任守藏史,掌管典制、祭祀,在十巫中地位最为显赫,最有可能创造族微。而金文是更好的证明。该金文上方有一对大耳朵,有人认为是表示一种“耳功”,我们认为是彭祖的生理特征。彭祖脸长耳大,殷末流亡到山东的彭祖后裔,他们集居之地被外人称为“儋(聃)耳之国”,因为他们都耳大“下儋(垂)其肩”。周代的彭祖后裔老子也保持耳大特点,因此名为老(李)耳、老聃、老儋。而且殷商气功也只能以彭祖为代表,“偃养胎息如彭铿,吹响呼吸如王乔”,王乔是周灵王的儿子,比彭祖晚千余年。彭祖才是已知的气功始祖。全文便形象地反映了以彭祖为代表的殷商气功的真实情况。
殷商彭祖功有站桩式、跪式,加上“偃息胎息”——卧式,已有四式,但还没有盘坐式。
殷商彭祖气功已不仅有仿生动作导引,而且有了呼吸导引。金文都突出了头部的口,而不用表示头部的首页(頁);口两侧是古“氣”字;可见彭祖功法的确重视“吹响呼吸”。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金文显示了用意念导引进行外气内收、内气外放的情况。
金文手心下、脚心下都有一横,那是气字的拆写、简化,表明已能用手心、脚心进行体呼吸,呼吸的已不是空气,而是“真气”——特殊物质、能量。全文则显示有意用手作导引,吸取体外能量从头顶心进入身体,所以头部不再画成口,而画成长长的尖顶的头,突出了头顶心。可见《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的彭祖“想见空中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并不是什么伪托,有金文为证。如此看来,殷商彭祖气功已能进行以三门呼吸为特征的体呼吸了。天门头顶心,地门脚底心,人门手掌心,是人体磁场的上下两极和左右两极,三门磁场较强,较易感受到与地球磁场同步共振的反应。那么王子渊《圣主得贤臣诵》所说“偃养胎息如彭铿”也不虚妄了,“胎息”便是体呼吸。
金文表现人在气中、外气内收,金文则表现了气在人中、内气外放。金文上没有头也没有口,而描绘了头顶上的“火苗”。练功到一定程度,可以内气外放,头顶上便可以冒气显光,开天目者可以看到,或如蒸笼上热气腾腾,或如火苗冉冉而上,或为紫红色,或为白色,或显五色七彩,或现图象。金文一方面表明殷商彭祖气功已经可以内气外发,另一方面表明那时已有“特异功能”,已能开天目看气光了。
先祖把象形文字铸于钟鼎上而能保存至今。从而把殷商彭祖气功的真迹保留了下来,证明,古籍对彭祖气功的记载并不是后人的伪托,证明了彭祖的确是世界气功始祖,证明了殷商彭祖气功已具有现代气功的基本特征,并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彭祖气功是万法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