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妈妈的味道
34467300000013

第13章 吃油与油渣

梅山农民杀年猪,女主人最关注的有两件事,一是去掉内脏的猪肉净重,二是猪油的重量。这两个东西关系着猪本身的价值和女主人的治家经营方略,也关系着一家人的幸福、健康,多少男人为之感动、参与。

梅山腹地的大山子民,他们天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吃惯了猪油,也极其尊重猪油的饱食效果。他们不太习惯吃植物油,他们总结了一个经验:菜籽油比较多,吃了上火,让他们起眼屎;茶籽油比较稀少,吃起来可惜,多用于过年炸油豆腐;花生极少,只有很少部分的人家榨点花生油给老人吃,香味浓烈,不油菜。

一个有五六口人的家庭,一年没有几十斤上百斤的炼猪油,他们的日子就很难熬。很多家庭的妇女一年喂四五头肥猪,天天煮潲喂猪,一年喂两三槽,她们的目的就是一家人吃上纯猪油。

梅山人认为只有猪板油才是最正宗的炼猪油的原料,其他的如猪肠油(网油)、肥膘等不是炼猪油最好的材料,有时还认为那是次品或伪劣产品。梅山劳动人民只认猪板油,他们认为猪肠油没有猪板油那么油菜,肥膘油的油脂不入菜,油星漂浮在水面。这些都是梅山家庭主妇关注的焦点。她们一年吃油的先后顺序为先吃猪板油,再吃猪肠油,然后吃肥膘油及肥肠油和炒肉的油。家里人口多时,这些动物油加起来还吃不到一年,就只好吃点植物油来度过那青黄不接的荒油时节。吃植物油,她们也有吃的先后顺序,为花生油、茶籽油、菜籽油等。

近十多二十年来,随着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吃油问题慢慢得到了解决,茶籽油和菜籽油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很少在农民的生活中出现。

梅山人吃猪油,对其他的动物油脂都比较忌讳:牛油完全不用来做菜肴,梅山人见到用牛油做的菜肴,他们连菜都不吃了,说牛油卤嘴巴,无法下咽。哪怕不告诉他们是牛油做的菜,只要吃出来是牛油做的菜肴,就会吐掉;梅山的黑山羊养殖不是很多,集中在山村,羊油很少,不炼油,不直接放入菜肴中;梅山的狗用于狩猎,肉狗极少,也没油脂,无法炼油;肥鸡的油多用于做鸡杂,炒着吃,不炼油;鸭油有腥味,一般宰杀时就丢弃;鹅比较肥,养殖比较少,炼少量油,用于炒饭吃。

腊月杀完年猪,女主人遴选出硬坎肉腌制好腊肉,除了把现成的板油、肠油要炼油之外,还要把软坎和肥肉多的猪肉用来煎油。猪肉可以熬油的部位很多,软肋肉、腹部的泡沫肉、前坎的大肥肉、猪脖子肉等,都可以熬油。一般家庭的年猪有两三百斤重,净猪板油只有二三十斤,甚至更少。冬天****料催肥的猪的猪板油稍多点,也不会超过四十斤。猪的腹腔内还有一种油,即猪大肠和小肠等之间网状的油膜,叫网油,新化老家叫肠油,一般十斤左右,很难有二十斤,与猪的肥瘦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猪肉肥的地方叫肥膘,肥膘熬的油叫肥膘油。只要女主人愿意把猪肉肥的部分切来熬油,可以熬出很多油来;还有做酸鲊肉、米粉肉等美食时,可以炼出一些肥膘油。农民为了节约,把洗干净的猪肥肠切成小段,炒熟的过程中要炒出一些油。让肥肠七成熟,就出完油了,肥肠保存起来就方便。

梅山人炼猪油,非常注重于猪油的保存,在炼油的时候就考虑到猪油要不被稀化、哈味。所以梅山人在炼猪油的时候,非常重视猪的脾,只要把猪脾切成小段,在油锅里炸,剩下的脾油渣没有腥味、骚味、膻味,只有香脆味。加了脾炼制的猪油,就是六月天,猪油放在阴凉处,也是洁白如脂,质硬且脆。两三年的陈猪油也不会哈味,更不会有麻喉咙的感觉。

炼好的猪油,需要分类分坛装好,千万不能混为一坛。纯板油装一坛,肠油(网油)装一坛,肥膘油装一坛,炒米粉肉、炸酸鲊肉的油可以用小坛或碗装,炒肥肠的油单独用碗装。这些油不混在一起,就不会串味,板油等高脂油就不会降低质量。

煎油剩下的部分叫油渣子,长沙人一般不吃,有部分人用于炒豆豉辣椒或腊八豆,作为一种下饭菜。在大梅山的新化,农民把油渣子视为世间美味佳肴,成为他们腊月的最爱。

梅山用油渣子做的菜肴很多,最常见和最好吃的有几种,记述如下:

油渣子是腌腊八豆最好的材料或拌料。腊八豆在梅山叫豆豉,黄豆煮熟在恒温的仓库里生霉之后,加姜、盐、辣椒粉搅拌,腌在坛子里,去除霉味,成为霉香味的豆豉。有的家庭把大块的油渣子切成指甲盖大小的块儿,与腊八豆拌在一起,加姜丝、盐、辣椒粉等贮在瓷坛里。用的油渣子多为板油和肥膘油的油渣子,板油的油渣子外层酥脆,里层泥些;肥膘油的油渣子外层脆泡,里层松泡。腌上一两个月后,腊八豆完全转味,成为地道的坛子菜,带点微微的甜酸,可以取出来做豆豉汤、炒腊肉或者直接炒着吃。

腌了油渣子的腊八豆叫油渣豆豉。从坛子里取出来之后,把菜锅洗干净,烧干锅里的水,倒油渣腊八豆炒干水气,把腊八豆用菜勺推到一边,加油热至六成,翻炒腊八豆,再加少许水,稍微煮三两分钟,加葱花即可出锅。油渣子经过水的煮化,变得柔软、细嫩、滑爽,油渣子的油水全部呈现出来,而腊八豆则比较油腻、咸香。油渣子不再油腻,带着腊八豆的香味和甜酸,咬一口不再油水鼓出来。

油渣子煮辣子皮是道非常美味的家庭菜肴,最好的是板油的油渣子,经过水的充分煮透之后,油渣子膨胀大,变得柔软,表面的膜光滑,很有嚼劲。油渣既有辣椒的辣味和香味,还香甜可口;辣子皮浸入了油渣子的香味,保存了辣椒原有的甜味。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做油渣子煮辣子皮的时候,盐要多放点,太淡的时候无法发挥辣子皮的味道;辣子皮不煮透,也无法发挥其辣味,只要咸辣两味齐发,味道便绝美。

油渣子加辣椒粉干拌是梅山地区最传统的干腌做法。炼完油之后,把所有油渣子集中起来拌匀,倒入锅内,利用热锅和余油,加辣椒粉、盐翻炒,辣椒粉和盐尽量多放些,让其味辣些、咸些,再放在瓷盆或者瓷坛储存,让其去火,一周之后可以用于下饭。特别是我们小时候,常用油渣子吃早饭,早上来不及做菜,要吃了饭赶快去上学,母亲就夹几个油渣子来,让我们下饭;有的时候放学之后,饿着肚子回家,锅里只有剩饭时,也在瓷盆里夹两三块油渣子,吃碗剩饭充饥。这样储存的油渣子不再响脆,表面裹着辣椒粉,有点酱红色,结着盐的晶体。吃时在热饭里温温,搽掉些表面的盐和辣椒粉,嚼下去泥泥的,香味飘逸出来。

想到童年的腊月,油渣子的记忆时常在我脑海中出现,常常怀念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