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
34506800000014

第14章 市场要素评价

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首先表现为国际市场的战斗力,本书主要从进出口能力及其相互关系、贸易方式、产品质量和市场前景等方面分析和评价我国纺织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表现。

一、进出口能力及其相互关系

纺织产业的进出口能力及其相互关系主要通过贸易总额、出口优势变差指数、相对出口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竞争力指数这五个指标来刻画。

1.贸易总额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纺织品服装贸易变化情况,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首先,从贸易总额来看,欧盟、美国和中国是全球三大纺织品服装贸易区,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达到58.4%,这一趋势还继续走强,尤其是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近几年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其次,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呈下滑趋势,如美、日、加三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增长速度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巴西,尤其是我国和印度两大贸易国,对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再次,世界纺织产业的生产、加工中心的转移使得一些次发达国家或地区,如韩国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纺织产业贸易增速均呈负增长趋势,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低成本生产区转移的客观规律。此外,我国加入WTO后,大陆在香港的转口贸易额减少也是造成香港纺织品服装贸易额下降的重要原因。最后,贸易保护措施促成了一部分国家的贸易发展,但是随着纺织品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那些凭借贸易保护而获利的国家终将出现危机,如土耳其因享有欧盟贸易区特惠待遇给其纺织产业在欧盟市场上的出口提供了便利,其纺织品服装的贸易额增长速度很快,墨西哥虽然也享有北美自由贸易组织成员的种种实惠,但由于我国大量廉价的纺织品涌向北美市场,墨西哥纺织品服装在北美市场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纺织品服装贸易额最近几年已经出现了下滑倾向。

2.出口优势变差指数

为了更好地比较一定时期内各国(或地区)纺织产业的出口增长速度,用i国(或地区)纺织产业的出口增长率(G0)与世界纺织产业出口增长率(Gw)的比值来计算各国纺织产业的出口优势变差指数(记为Gi),计算公式为:

G“sub”i“/sub”=G“sub”0“/sub”/G“sub”w“/sub”×100%(4-2)

本书分别计算了1990~2004年和2000~2004年两个区段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纺织产业的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值越大,则表示该国纺织产业的出口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出口优势变差指数朝负向发展越多,则表明该国纺织产业的出口萎缩得越严重。从2000~2004年的指数变化情况来看,21世纪以来韩国、墨西哥、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中国、土耳其、印度、巴西和巴基斯坦的纺织产业出口增长迅猛,是世界纺织产业出口贸易增速的3.5倍以上。此外,加拿大纺织产业出口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香港地区纺织产业出口虽然有所增加,但增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纺织产业的国际转移有助于很好地解释这一发展现状。

3.相对出口优势指数

相对出口优势指数是用来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哪一类产品的出口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更多一些,因此,通过这一指标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纺织产业在各国产业结构体系中的相对地位,计算公式为:

A“sub”i“/sub”=(E“sub”i“/sub”/E“sub”o“/sub”)/(W“sub”i“/sub”/Wo)(4-3)

式中:Ei为一国i产品的出口总额;Eo为该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W“sub”i“/sub”为i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W“sub”o“/sub”为世界商品的出口总额。这里i产品是指纺织产业的纺织品和服装,若A“sub”i“/sub”>1,表示该国纺织产业相对其他产业更具有出口比较优势;若A“sub”i“/sub”<1,表示该国纺织产业相对其他产业更具有出口劣势;若A“sub”i“/sub”=1,表示该国纺织产业处于平均水平。

结合世界主要国家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情况,可以更好地理解各国纺织产业的相对出口优势指数。纺织品服装的相对出口优势指数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发展中国家纺织品服装的相对出口优势指数普遍较大,而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服装的相对出口优势指数普遍较小,反映出纺织品服装出口在一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随着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下降。具体来说,我国与印度都属于纺织品服装贸易大国,纺织产业相对出口优势指数集中在3~4范围,随着我国入世成功,我国整体出口能力迅速增长,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出现下滑趋势;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日本是主要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大国,出口量很少,因此,纺织产业相对出口优势指数都小于1;巴基斯坦纺织产业的相对出口优势指数遥遥领先,相对出口优势指数一直高达10以上,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约占巴基斯坦国内商品出口额的65%以上,这一特征显示了纺织产业在巴基斯坦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纺织产业相对出口优势指数虽然大于1,但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墨西哥纺织产业正逐渐兴起,纺织产业相对出口优势指数不断增大;土耳其地处地中海,享有欧盟贸易区的很多优惠政策,其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份额不断增大,相对出口优势指数大于亚洲地区的中国和印度;巴西纺织品服装的相对出口优势指数虽然也比较低,但最近两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也比较大。我国香港地区纺织品多属转口贸易,尤其是我国大陆经由香港转口到世界各地的纺织品很多,因此,我国香港地区纺织产业的相对出口优势指数难以反映其真实身份。

4.国际市场占有率

本书以1995年以来的国际贸易数据计算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全球及美、欧、日三大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通过时间序列的纵向比较和国际市场的横向比较来全面分析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从时间序列来看,自1994年起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就一直位居世界第一,200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5%。我国纺织品服装在美、欧、日三大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直比较稳定,加入WTO以后,我国出口到这三大国际市场上的纺织品服装急速上升,并且我国已经成为这三大国际市场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供应国。

从三大国际市场横向对比来看,我国纺织品服装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最大,高达70%,而且还在不断增长,这与两国之间的消费文化相近及短距离运输成本有一定关系,此外也得益于日本是非配额限制国家。加入WTO以后,我国对美欧设限地区的出口也较过去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配额制度的取消进一步释放了我国的出口潜能,配额制度取消后的第一个季度里,我国对美纺织品的出口增长了70%,对欧盟增长了45%,一方面是因为美欧等发达国家没有按照WTO纺织品服装协议的要求在10年过渡期内分阶段逐渐取消配额,而是将70%~90%的配额保留到最后一刻,因此,这种出口增长现象是扭曲贸易的配额管理体制向新的自由贸易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我国受配额限制的纺织品确实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尤其是价格优势,因此,我国纺织品服装在美欧等设限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必将随着贸易自由化的逐步推进而继续增长。

5.竞争力指数

贸易额和国际市场占有率都是从宏观角度衡量一国纺织产业的贸易发展情况及其对世界纺织品贸易的影响程度,相比之下,竞争力指数(TCI――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能够更好地揭示一国纺织产业贸易中进口与出口之间的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TCI=(Ei-Ii)/(Ei+Ii)(4-4)

竞争力指数的正负表示该国整体上属于净出口国还是净进口国,竞争力指数的绝对值大小反映净出口或净进口的相对规模程度,因此,竞争力指数又称水平分工度指标,反映了纺织产业的国际分工情况。

我国纺织品服装的竞争力指数正逐年提高。我国服装的竞争力指数一直都在0.9以上,显示了我国服装强大的竞争实力。我国纺织品的竞争力指数提升速度较快,其中,2004年纺织织物和纺织制品的竞争力指数分别比2001年提升了362.5%和70%,纺织纱线的竞争力指数实现了由负到正的突破,2004年纺织纱线的竞争力指数为0.04.

根据竞争力指数的数值大小大致可以将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竞争力指数值始终为负,反映了这类国家或地区一直是纺织产业净进口国,主要包括美国、日本、欧盟和加拿大,它们都属于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除加拿大之外,其他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增速已经超过出口增速,因此,净进口趋势越来越明显。第二类是竞争力指数值始终为正,即净出口国。主要是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韩国、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尤其是巴基斯坦,出口占贸易总额的95%以上,因此,其竞争力指数高达0.9以上;印度、中国、土耳其和韩国的出口规模也很大,竞争力指数几乎都在0.5以上,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只有中国保持着出口增速大于进口增速的发展趋势;中国香港地区主要是转口贸易,因此进出口规模相差不大,竞争力指数在0.1左右徘徊;第三类是竞争力指数值有正有负,反映了这类国家在不同时期纺织产业的发展差异较大,它们是墨西哥和巴西。其中墨西哥在1995年以后转为纺织产业净出口国,这与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组织有很大关系。巴西纺织产业发展极不稳定,在20世纪90年代初为净出口国,1995~2001年间为净进口国,2001年后又转为净出口国。这一方面是因为巴西的产业结构单一,纺织品出口占巴西总出口的比重高达65%左右,纺织产业的出口依存度过高;另一方面,巴西属发展中国家,产业科技落后,产品以中低档为主,因此,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总之,上述各国纺织产业的竞争力指数特征与其相对出口优势指数的规律基本一致。

二、贸易方式

按照料件来源的不同,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又可分为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两种。不同贸易方式背后的运行机制不同,一般地,加工贸易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开发市场、占有市场及出口创汇的能力都远不及一般出口贸易强,加工贸易虽然承接了委托方在投资、设备更新等方面的经营风险,却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从纺织产业价值链来看,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中游,而上游的原材料开发和下游的产品设计与营销等都是高利润区。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占贸易总额的75%以上,因此,研究我国的出口贸易方式对于认清我国在世界纺织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1997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的贸易数据为基础分析得出,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一般贸易出口占有主导地位,无论是纺织品还是服装,一般贸易出口所占的比重都在50%以上。一般贸易比重的加大,说明我国的纱线、面料、辅料等产品的开发取得积极效果,纺织产业自我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标志着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不断完整,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国际竞争力均有所提高。尤其是服装行业的一般贸易出口增速迅猛,2004年服装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已经超过了70%,反映出我国服装行业的品牌竞争意识得到了增强,服装企业已经从被动接受他人受托加工或进料加工向自营方式转变,自主面向国际竞争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相比之下,我国纺织品由于受到国家出口退税政策以及国内外原料价格悬殊的影响,2004年的纺织品加工贸易又有所反弹。从2005年上半年的出口情况来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主要贸易方式仍然为一般贸易方式,占整个出口的72.5%,其中纺织品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为73.8%,服装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为72%,随着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入世效应的积极作用还将继续推动一般贸易出口的进一步加快。

我国纺织服装进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2005年1~6月加工贸易占整个进口金额的86%,但一般贸易方式增长较快。2005年1~6月纺织服装一般贸易进口9.38亿美元,同比上升21.02%;进料加工贸易进口37.78亿美元,同比增长1.32%;来料加工贸易进口32.32亿美元,同比下降1.39%。

三、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产业国际竞争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通常最简单也是最方便的评价方法就是用产品单价作为显性质量比较的标准,产品单价是指单位重量或单件产品的价格。

纵观近几年我国服装出口量价结构图,从1998年至2002年,我国服装出口单价连续五年下降,此后又有所回升。1997年我国服装出口平均单价为每件2.95美元,此后一直跌至2002年的2.25美元,2003年开始小幅回升,每件增至2.30美元,2004年继续回升到每件2.38美元,这是入世以来我国服装企业不断加大新面料的研发、注重产品设计、积极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努力结果。具体到不同市场来说,由于市场经济环境及产品类别的不同,产品的升值速度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美、日市场无论是单价水平还是单价增幅都位居前列,2004年我国出口到美国的服装平均价格为每件4.63美元,增长14.04%;2004年我国出口到日本的服装平均价格为3.95美元/件,增长6.18%。此外,我国内地出口到俄罗斯、韩国和我国香港地区的服装平均价格也分别上涨了8.19%、1.64%、1.38%。总之,我国的产品价格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主要市场的出口价格上升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快速增长。

但是,我国产品的整体质量档次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还是非常悬殊。本书利用模糊处理方法将相互竞争的产品分成高、中、低三档,分别累计,进而比较各国出口产品的质量结构,结合出口单价来综合反映各国产品的质量竞争力。

从出口产品质量结构国际对比图看出,欧盟、美国的出口产品以高档产品为主,高档产品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印度和土耳其出口的纺织品主要以中档质量为主,中档质量产品所占比重约65%。我国出口的高档纺织品服装逐渐增加,略高于印度和土耳其,但主体出口产品仍然是中低档产品。我国出口产品价格的国际差距也非常悬殊。例如,我国每平方米纱线的出口价格与意大利相比相差0.8美元;我国每平方米纺织品的出口价格与意大利相比相差1.4美元;我国羊毛服装面料的出口价格与意大利的差距更加显著,达到每平方米13.2美元。即使在同一个市场相比,我国的出口价格还是比先进国家要低很多。例如,法国出口至美国的丝绸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28.29美元,我国出口至美国的丝绸平均价格仅为每平方米7.07美元,仅相当于法国价格的1/4,也低于美国丝绸的平均进口价格9.43美元。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针对美国市场上部分供应国或地区的竞争力调研报告显示,尽管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时间里,发展中国家纺织品服装的附加值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发达国家占世界纺织品服装附加值的比例依然高达67.4%和71.9%。

总之,无论是出口单价还是质量结构都充分说明了我国纺织品服装还属于廉价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档市场上,深加工产品的出口比例低,制成品的出口额仅占纺织品出口总额的51%,中低档服装产品出口在我国纺织产业出口总额中占有60%以上的比重。我国纺织产业中诸多极其薄弱的生产环节,如化纤、染整、研发以及创新能力的缺乏,决定了我国纺织产业只能集中生产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的产品。此外,国内许多企业低价竞争、自相残杀的恶性竞争行为也是导致我国出口产品价格难以大幅度提升的重要原因,甚至出现“量增价跌”的反常现象。廉价大宗产品的出口形象已经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长期隐患,成为继关税和技术壁垒之后制约我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又一大障碍。有关专家警告,不计成本、不讲规则,片面追求“以利润换市场”的短视竞争行为,不仅极易引发国外反倾销,而且还会影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削弱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市场前景

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纺织品需求扩张提供了有利的增长空间。研究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00美元就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达到1087美元,2004年我国人均GDP进一步增长到1170美元,因此,如果能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我国纺织品消费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接近7.5公斤,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004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接近13公斤,已经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事实证明,我国不仅是世界纺织品出口大国,而且还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有增长潜力的消费市场之一,这主要有以下三个动力来源:第一,人口增长必将带动纺织品服装消费的增长。目前我国年均人口增长1000万人,每人按13公斤纤维需求计算,年净增纤维需求约13万吨。第二,现有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服装的消费无论是消费数量还是消费档次都有很大的提高,2005年上半年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5.9%,是家庭消费支出结构中增速最快的,我国城镇居民的纺织品消费正在向舒适化、时尚化、个性化和名牌化的方向发展,成衣化倾向成为服装消费的主流。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市场的需求活力也不可忽视,2005年1~9月,我国农村衣着支出增长了19.46%,改革开放近30年来,从来没有这么高过。第三,我国是一个疆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特征鲜明,各地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因此,国内市场不只是一个单一的大市场,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多层次的大市场。总之,随着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的增长、消费结构的调整以及各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市场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有效需求都将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纺织产业应加快开发更加适应消费需要的产品,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

从消费行为分析,价格和收入仍是影响国内纺织品服装支出的两大敏感因素。与食品、交通、教育等行业相比,纺织服装业是一个收入弹性较高的行业。国际跨行业分析显示,2003年高收入国家服装消费有大约0.9的收入弹性,食品有0.1~0.3的收入弹性,价格弹性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由于他们的收入普遍较低,所以消费行为上仍然表现出对纺织品服装的市场价格十分敏感,沿海城市或内陆一些大城市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品牌意识有所增强,但是与意大利、法国、日本等高消费群体相比仍然悬殊很大。据国家统计局1997年对全国的统计,价格是服装消费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30.3%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条),其次是舒适性(24.27%)、耐用度(20%)、款式(12.9%)、个性化(5.8%)、高品质(1.6%)、品牌(1.6%)、时尚(1.3%)和其他(2.23%)。从生产厂商的调查显示,国内面料对内销服装的自给率高达90.3%,这也证实了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档次相对较低。换句话说,我国拥有13亿多的人口,从总量上说,我国并不缺少纺织品服装消费者,但是从消费层次来说,我国相对缺乏高消费水平上的消费群体,因此,如何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培育健康向上的消费观,促进我国消费层次登上新的台阶,这也是当前我国开发消费市场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议题。

从消费结构分析,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已成为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温饱”开始进入“小康”,对装饰用纺织品的消费需求正日益增长,具有抗菌、防臭、防霉、负离子、远红外等功能性装饰用纺织品将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目前抗菌、防病毒等预防性卫生保健、护理健康和生命科学的观念已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有的已列入国家公共设施建设的范畴,这为开发功能性装饰产品、功能性材料及技术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形成了很大的市场空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产量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04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产量已经从1988年的53万吨增长到318.5万吨。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一批铁路、公路、港口、水利、建筑等工程建设的开工以及汽车、环保、医用、卫生、通信及国防需求的增长,产业用纺织品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预计到2010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可能达到400多万吨的消费格局。但是,产业用纺织品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与衣着用、装饰用纺织品一同三分天下的消费主力,与此相比,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规模尚属于起步阶段。综上所述,我国纺织产业应加快新型功能纤维材料、纺织材料、化工材料、染整助剂的开发与应用,加快新型纺纱技术、织造技术、后整理技术的应用,广泛采用其他学科、其他新领域的研究成果来开发新型功能纺织品,提升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在我国纺织品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从外部经济环境分析,世界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纺织产业正在分享世界经济成长的硕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世界纺织品服装工业继续保持增长。2004年全球纺织品服装的贸易总额近400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8.11%,2005年配额制度的取消,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将更加活跃。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10年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年增长率将达到6%~8%。其次,发达国家仍将是市场消费的主力。2004年美国经济增长4.3%、欧盟经济增长1.8%、日本经济增长3.9%,三大消费中心的经济复苏为纺织品服装的消费需求提供了经济保证。而且,它们都是巨大的纺织品消费市场,人均纤维消费量是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3~4倍。最后,发展中国家消费增长迅猛。2004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5.6%,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纤维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很快,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起飞,发展中国家将孕育着巨大的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

总之,从国内消费市场来看,无论是消费数量还是消费质量都潜伏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从国际消费市场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纺织品服装的市场前景也都比较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