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
34506800000016

第16章 科技要素评价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科技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技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据世界银行估计,科技贡献率在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已经达到60%~80%。科技对纺织产业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科技是开拓纺织产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科技是提高纺织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科技是实现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科技是转变纺织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总之,科技是纺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是科技产出的物质保障。科技投入主要包括科技经费、科技队伍和科研设备的投入,科研设备投入又常常合计在科研经费统计中,因此,本书对科技投入主要从科技人才和科技费用的投入两方面进行评价。

总体来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我国科技力量正在不断增强。21世纪以来我国科技经费的年均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03年我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达到1539.6亿元,同比增长20%;科技队伍也不断壮大,尤其是每万人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不仅壮大了科技队伍,而且还大大提升了科技能力,2003年我国每万人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为11.3人次,同比增长4.6%。

但是,我国科技投入的差距依然发人深省。截止到2003年,我国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达到1.31%,仍低于1.6%的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2.2%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是明显。我国的R&D经费总额也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其经费总额只有美国的6.4%、日本的14.6%、德国的30.8%,只是比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略有进步。

具体到我国纺织产业来说,由于纺织产业内部发展极不平衡,不同行业的科技经费筹资途径并不一样,各子行业的科技投入力度、资金来源等也会存在差异。整体来看,企业筹资是科技经费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化纤行业的企业筹资所占比重接近70%,银行贷款比例不足10%,政府贷款比例也比较低,是纺织产业内自筹资金比例最多的行业,反映出化纤企业对科技活动的高度积极性。

科技活动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门的科研人才,而且科技活动还存在一定的科研风险,因此,大中型企业对科技活动的支付能力和承受能力要比小型企业强得多。从市场竞争机制分析,大中型企业要想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品牌声誉和国际地位等也必须大力投资科技事业。因此,理论分析认为,大中型企业要比小企业更具有科技实力,更具有科技竞争优势。从我国大中型纺织企业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大中型纺织企业自筹科研经费的比例都在65%以上,一少部分经费从银行贷款,政府拨款比例已经降到5%以下。可见我国的大中型纺织企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投资习惯,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较高,尤其是服装及其纤维制造的大中型企业,自筹经费所占比例高达88.29%。

我国大中型纺织企业的科研队伍同样具有绝对领先优势,无论是科学家与工程师还是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尤其是化纤行业表现最为明显,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例是行业平均值的3倍之多,显示了大中型工业企业对纺织科技事业的巨大贡献。

从研究类型来看,我国纺织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试验发展性研究领域,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相对缺乏。2003年我国纺织产业的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试验发展性研究三者的比例结构为:1:3.5:13,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1:1.3:3,法国1999年为1:1:2.3,意大利1998年为1:2:2,日本1999年为1:1.7:4.4.由此可见,我国的技术创新活动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关于探索与发现新知识的基础研究太少,有限的试验发展活动很难创造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技术,高科技投入差距的拉大反映出我国纺织企业的扩张还只是简单的平面式的产能扩张,企业在研发和设计上的R&D经费投入占销售额的比率只有1%,而这一比率在欧盟和美国要达到8%以上。

综上分析得出,我国纺织产业的科技投入力度和投入层次都亟待提高。

二、科技机制

科技投入只是为科技进步的增加提供了可能性,科技必须与生产相结合,渗透到劳动力、资本、资源和环境等其他生产要素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或者改善和优化了产业环境,科技才具有研究价值,科技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这一切的实现,必须通过高效合理的科技机制,如果缺乏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灵活多样的科技转化机制和全面高效的科技服务平台,科技投入只能是一种形式、一种浪费,甚至还可能会挫伤科技工作者和投资者的信心,不利于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企业走过的创新之路,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我国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普遍不高,且绝大多数企业实施的都是一种“边缘创新战略”。企业把大量资金投放到广告宣传方面,而把少量的费用投入到产品的研发中去,即使在这为数不多的研发费用中,企业又特别注重产品外观研究,因为这种研究成本低,见效快,收益显著。所谓“边缘创新战略”是指不涉及核心技术,在模仿基础上的改良、改造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在市场发育初期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扩张,但随着市场的发育和竞争的加剧,企业的利润会越来越薄,最终失去继续创新所需的资金基础,走入了发展瓶颈,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我国大中型纺织企业中,用于技术引进的费用至少是技术消化吸收所需费用的10倍以上,国有纺织企业的这一比例还可能更高。

第二,我国的创新还未摆脱“政府主导”的创新模式。目前大型科技项目的开发,要经过发改委批准,要符合国家产业目录的要求,否则无法得到环境审批,土地审批等。产业科技政策的限制和审批程序的过多都是限制企业进行自主开发的重要原因。“政府主导”的创新模式有助于开发一些特大型科研项目或人、财、物耗费巨大而企业无法完成的科技活动,但是对于一般的创新,它最大的弊端就在于远离市场,其结果是越创新,国家对各大科研院所的投入越大,但对市场的创新贡献就越小,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可能越低。也有研究指出,我国企业税负过重难以完成创新积累,加上目前的金融环境尚不完善,分散的民间资金很难应对高额的研发费用。因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利用税收、财政、金融等杠杆鼓励企业创新,为从事创新的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第三,创新效率低。国家发改委的“中国技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项目”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创造一美元GDP所需研发人员数是日本的3.68倍,所需科学家与工程师数是美国的4.48倍。换言之,我们有限的科研人员如果按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测算,其效率仅仅是发达国家的1/3~1/4.

要想改变我国的创新体系现状,实现由边缘创新到核心创新、由政府创新到企业创新、由低效率创新到高效率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制度环境的改变。首先,政府职能从包办、主办转变到监督协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成立了“全国纺织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纺织工业服装生产力促进中心”,这些服务中心的工作重点就是当好科技和经济结合的中介机构,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其次,大型纺织企业集团不断完善人才管理系统,积极转变科技创新机制,从以购买引进为主向引进改造过渡,最后到以自主开发为主,努力突破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为行业的发展起到技术领航的作用。中小企业积极开展差异化战略,发掘更多富含潜力的专业化市场需求,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技术创新。最后,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通过科技创新园区或技术示范区等多种途径加大与生产力的结合,寻找科研成果与生产力的相关连接,充分发挥好高科技人才相对密集的优势,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

三、科技成果

随着纺织工业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投资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我国纺织产业在原材料、技术、设备和产品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其中滑流联合机、改性聚酯装置设计与制造、离速分条整经机、亚麻牵切纺纱新工艺、免烫易去污整理工艺及产品等成果接近国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纺织新产品的开发取得明显效果,如差别化纤维率已经达到28%,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纺织标准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技术装备越来越多,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日益受到我国纺织工业企业的青睐,已有1000多家服装企业装备了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辅助制造(CAM)系统,有200多家企业配备了服装吊挂流水线。总之,在我国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纺织企业的积极努力下,纺织产业界的科技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科技能力有了极大改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效应逐渐凸现出来,还有一些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整体产业向良性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纺织工业企业仍处于“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水平,这一点可以从能源消耗、污水排放和信息化程度等指标反映出来。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纺织工业全年消耗能源折合标准煤约2500~3000万吨,其中燃料占60%,电力约占40%。能耗量最多的前三个纺织行业分别是:棉纺织行业,约占纺织产业能耗总量的35%~40%;化纤行业,约占纺织产业能耗总量的20%~25%;印染行业,约占纺织产业能耗总量的7%~10%。我国印染行业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还不到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纺织产业对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以污水排放量占有机污水排放量的比重为例,我国的污水排放量比重远远高于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因此,我国政府应高度重视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监管力度,对生产企业实行严格的污染指数达标率限制措施,并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对能耗大、污染重、效益低的纺织企业积极落实限、停、关等产业措施,刺激企业采用节约型、清洁型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

综上分析得出,我国纺织产业整体科技水平还比较低下,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简单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增长阶段。在今后的“十一五”计划发展过程中,应继续推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加快纺织企业的重组、改造、升级步伐。鼓励纺织企业与相关产业的科研合作,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密切联系,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到技术创新体系中来。还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建立由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协作的技术服务中心或形式多样的中介组织,以满足更多纺织企业为适应市场快速发展对信息、技术、咨询等方面的需要。通过国家重点项目、火炬工程和科技攻关项目的牵引以及大中型企业的自主研发着重突破纤维技术、纺纱技术、织造技术、染整技术和设计与开发创新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实现纺织产业的全面升级。

四、科技贡献率

科技不是一个独立要素,而是渗透在具体生产要素并且使生产要素活化发挥更大作用的一种力量,科技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是渗透在产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即科技的贡献作用就在于能够使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生产出更多产品(使用价值)的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由此可见,对科技贡献率进行直接测定的难度较大,但是,科技成果是科技投入的逆映射,也是对激励机制的有效判定,换句话说,只有协调好科技活动中各种要素的内部关系,将科技投入转化为现实的科技产出,科技活动才能对经济增长起到应有作用。据此,本书采用逆向思维法,采用科技贡献率指标来检验我国纺织产业科技活动的有效性以及科技对产业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

著名经济学家索洛在科技进步评价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成果,实现了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转变,他主要采用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一指标评价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被后来的诸多学者进行了改进和补充。本书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把科技贡献率这一指标应用到纺织产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评价中来。

索洛首创的“全要素生产论”概念把技术进步的涵义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改进;第二,给定要素投入量的产量增加;第三,其他,包括诸如规模经济、资源配置的改进等。据此,不妨假设纺织产业的生产函数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函数。

其中:α表示资本投入的变化率引起的产出量的变化率,即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β表示劳动力投入的变化率所引起的产出量的变化率,即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以上结论均是在假设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推断的。

上述公式和推导过程适合于一般产业,在具体应用时,还必须结合产业特征对产出量、资产量和劳动量等经济量指标做统一规定,确定好α和β参数。为此,针对我国纺织产业特征做以下界定。

1.产出

理论上的产出量等于实际实物的产出多少。由于纺织产业的产品品种繁多,且各产品的计量单位也不统一,因此,本书用以产值表示的纺织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量指标值。

2.资本

理论上的资本量应该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资产总和。但事实上,不同企业对资产的利用效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本书采用以货币表示的纺织产业资产总额作为资本量指标值,虽然与实际使用情况有所差异,但也比较接近实际。

3.劳动力

理论上的劳动力应当是实际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包括不同年龄、职业以及劳动者工作时间长短的差别等都应该反映出来。但是纺织产业包括多种不同子行业,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在各子行业之间的差别较大,而且也难以精确计算,考虑统计资料获得的方便性,本书采用纺织产业的就业总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量的指标值。

4.确定参数

关于参数α和β的确定,国内外经济学界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测算和分析,提出了若干种方法,如回归法、系数确定法和专家推荐法等。我国纺织产业整体上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纺织产业的资产、劳动力与工业总产值的回归分析,本书确定的α和β分别为0.25和0.75.

基于以上分析,本书以1995年为基期,计算得出我国纺织产业近10年的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综上分析可见,纺织科技对产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逐年增强,截止到2004年科技进步对纺织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82%。但是,从三要素的贡献率比例来看,科技对产业经济的贡献率仍然比较低,劳动力仍然是推进我国纺织产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劳动力对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二,投资增长对产业经济的贡献率逐步下降,这与低水平投资饱和、投资的滞后效应以及我国纺织产业的资产利用率较低等都有关系。

五、科技趋势

科技进步对纺织产业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全球未来的纺织生产与流通过程中,信息化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纺织科技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纺织新材料、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产品将更加丰富多彩,第三代、第四代合成纤维和新型纤维素纤维以优异的性能,弥补了天然纤维的局限和不足,特种纤维以及具有多功能的差别化纤维将成为重要的工程材料,智能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绿色纺织品将更加普及,这将进一步拓展纺织品的应用领域。二是纺织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创新。目前“无锭纺纱、无梭织布、无水印花、无纺织布、无人工厂”等新技术已经逐步变成现实,高速、高效、优质、节能、环保设备和技术将被广泛使用。三是纺织产业的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的纺织机械、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比率将大幅上升,使传统纺织工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以互联网络为依托形成的快速反应系统使纤维、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和设计、制造、销售形成一套完整的生产营销体系,生产和流通效率进一步提高,成本不断下降。

纺织科技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纺织技术上的差距。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借助其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优势,加大了对纺织高新技术的投资力度,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以此改造传统纺织工业,进而在原材料、设备、产品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升级,之后又继续确立了他们在技术、品牌、营销方面的竞争优势。我国属于工业化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经过了几个五年计划之后,我国纺织科技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纺织产业的许多先进技术和设备仍需从发达国家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