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家都有个爱问问题的小朋友,随着他们的成长,孩子对一切所见所闻都那么好奇,感兴趣。“为什么花会开?”“为什么花要浇水?”“为什么花盘是这个形状?”……孩子的问题层出不穷,家长好像走进了“刨根问底”栏目组。
而且这些问题中,有些你可以解释,有些根本就没有答案。其实,当他们晃着脑袋想问题时,那就代表着他们正在对这个世界进行一点一点的认知。
而如今这些“见多识广”的孩子,他们问题多,获取答案的方式也很多。
有时候他们能说出令大人都想不到的答案,这时候我们会惊叹“小大人”早熟的能力,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担心,孩子因为多渠道地获取答案,他们该知道的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也知道了,这对他们的成长并不是—件好事。
据美国夏威夷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共同开展的“学龄前儿童在与成年人对话中寻求解释”课题研究发现,儿童对知识的渴求比人们想象中强烈得多。
他们对能够回答问题的解释性回答感到满意,对敷衍了事的回答感到不满足,往往还会再次重复提问。
可大多数忙碌的家长并没有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提问,也很少花很多时间解释给孩子们听。家长们常常会不耐烦地说:“去,去,小孩别问这么复杂的问题。”又或者说:“长大了你自然就会明白了。”这样不负责的回答给孩子造成的恶性结果会很多。他们的亲子交流被中断,会使他们失去对双亲的信任;而父母禁止孩子提问题,也在扼杀他们的想象力,约束他们的思维发展。
更为严重的是,当孩子在双亲这里得不到满意的解释后,他们会通过其他方法得到答案。而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的过程具有很大潜在的危险性。
邻居家的男孩才上三年级,他看妈妈每天做饭,打开煤气罐,那边的火炉就有火苗,孩子感觉到很奇怪,就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打开这个罐子,那边就可以有火苗呢?”
那天,妈妈正在想着一会儿逛街要买什么衣服,就随便一说:“打开就有呗,你长大就会使用了,到时候给我们做饭吃。”
吃过饭,妈妈拿着包就去逛街了,临走前说:“在家好好写作业,一会儿妈妈给你带肯德基回来。”
妈妈走了,孩子一个人在家,可他并没有去写作业,脑袋里还在想着刚才问妈妈的问题。为什么打开这个罐子,炉灶里就能出火苗呢?孩子越想越奇怪,他打算照着妈妈的方法去试试。可是,他只会拧开煤气罐,却不知道炉灶那边的开关还要按下去才能打着火,他拧开煤气炉的开关,只听到“哧哧”冒气的声音,却不见火苗。孩子不甘心,把煤气罐的开关阀拧到最大,这时候,屋子里已经充满了煤气,孩子却不知道。
就在这时,爸爸提前下班回来,一进屋就被浓浓的煤气味熏得直咳嗽。他看到正在厨房忙乱的儿子,吓坏了,他打开窗子,关掉煤气,问孩子:“为什么要玩这个危险的游戏?”
儿子说: “我只想知道为什么打开煤气,那边就会有火苗。”爸爸详细地给儿子解释了煤气燃烧的原理,告诉儿子煤气的危险性。等妈妈回来后,爸爸把今天发生的事说了,妈妈也很后怕,以后可不敢这样对待儿子的问题了。
幸运的是及时赶回来的爸爸阻止了一场事故的发生。妈妈在匆忙中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简单、马马虎虎地回答,却不能解开孩子心中的疑惑,孩子们的好奇之一心又很强烈,使得他们大胆地实践。若是孩子不了解这件事的危险性,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啊!
看过这个令人后怕的事例后,家长们是不是也胆战心惊的。我们爱孩子,就要有更多的耐心来对待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能马马虎虎一带而过。
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就给家长指出如何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他说:对儿童的问题应当简短地、耐心地、严肃地回答他们,不要哄他们、欺骗他们,要用适合他们理解程度的话向他们解释。当他们问到他们不应该知道的问题时,要巧妙地避开他们的问题,而不要挫伤孩子的求知欲。
因此,在这里建议家长们要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对孩子的问题耐心讲解,一定要让孩子弄清楚他心中的疑惑。在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很不理解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有些问题可能让孩子觉得难以启齿,那么这时候家长不光要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给予认真解释,还要主动向孩子解释关于青春期的疑惑。这个时期的孩子一定要小心呵护,否则孩子很容易因另寻答案,或是强烈好奇地尝试,而走错了人生之路。
另外,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不能信口开河。孩子提出的问题是经过他们认真思考后提出来的,如果家长在不懂的情况下,就那么随便一说,孩子以为是正确的,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举个简单例子,孩子提出个知识性问题,父母没经过查证就凭着自己的印象去回答孩子,孩子牢牢地记在心上。如果有天在考试时或是在孩子的生活中又遇到这个知识性问题,孩子用父母随便说的方法去解答,那可就要出错了。这个错可大可小,严重的话将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