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熟有两方面的表现:一个是生理上早熟,指比同龄正常儿童提早发育到完备阶段;另一个是心理早熟,指的是儿童在待人处世方面成熟较早。
10岁以前是儿童性格的形成时期,早熟的孩子会因为自己的体形和外表与周围小伙伴不同,而过早地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从而产生恐惧、不安情绪。
比如同龄的男孩还是童音环绕,早熟的男孩却变了声音,长出了胡须,这时他就会被其他孩子取笑,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他的性格就变得孤僻,不合群。处在这样一种长期受压抑状态下的孩子,他的思想会慢慢地走向极端,也许生活中某件很小的事情就会促使他们爆发,最终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在我曾经任职的农村中学里,有个孩子常常跟已经走入社会的游手好闲的表哥在一起,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这个孩子才13岁,可什么社会规则都懂,被同学称为“大哥”,被邻居称为“早熟的小大人”。可是,这个什么都懂的“大哥”却为了在生日宴上表现一下慷慨,带几个伙伴去一些娱乐场所喝酒、唱歌,在歌厅领班的安排下,由两名“小姐”陪伴到酒店包房搓麻将。短短几天他们一共花掉了两万多元钱。
可他小小年纪哪来这么多钱呢?原来是这孩子有一次去邻居家玩,偶然看到邻居家放钱的地方,便计上心来。在他过生日前的晚上,这个孩子借帮邻居搬砖的机会,偷走了他们家的钱。当家人了解到曾经让他们放心的孩子真实面目时,他们还在为儿子辩解,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为了偷钱,已经学会了如何利用伪装达到犯罪目的的本领。同时,这件事也在我们学校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我们不禁感叹道:早熟的孩子,懂得比同龄孩子多,连如何才能为犯罪提供便利条件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今天的小儿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度过童年。家长在孩子童年时给他们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在孩子成长时就如实地反馈给家长。”下面从犯罪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早熟孩子的童年时代对他们未来的影响。
据犯罪专家调查发现:在犯罪者中,有人格障碍的占10.6%,他们一般在16岁时盲目服从,7~l6岁易受外界影响,导致人格发展畸形,这些入主要表现为高度的冲击性和攻击性,对人不信任,抱有仇视,以自我为中心,感情用事并且爱说谎。
早熟儿童大多数在父母过高的期望中长大,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同时也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处处争第一,而孩子们就是尽最大的能力也难达到家长的这种要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虽然表面上听话、懂事,内心却饱受巨大的压力。当这些压力有一天终于超出他们能忍受的能力范围时,他们就会离家出走,误入歧途,或是用逆反的心理来向家长反抗。
2010年,某市的一所小学在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问卷调查中发现一个问题。其中一道题目问学生: “如果有人欺负你,你会怎么办?是谁告诉你解决办法的?”学生中竟有一半以上这样回答:“1,打他,以牙还牙;2,这种方法是父母告诉的。”老师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回答,他们说: “家长说了,人在社会上要厉害些,不能受一点窝囊气。”学生们回答得理所当然的样子,让老师们哑然。
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熟,才不会在将来进入社会后被淘汰。他们教给孩子一些所谓的社会经验,包括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心计。这些同龄孩子不懂的人情世故,被“小大人”实施得得心应手,这也给孩子埋下了犯罪隐患。
美国一所教育机构曾作过一次家庭教育调查,要求被调查者提供一件影响自己一生的童年往事。其中,在几千份反馈中,有两份写的是同一件事情—分苹果。
一个人说,小时候一次母亲拿出几个苹果,有大有小,孩子们都想要大的。母亲就说,好Ⅱ巴,你们去把院子的草剪干净,谁完成得又快又好,这个大苹果就属于他了。这件事让他们记忆犹新,也让他们明白:付出努力才有幸福的回报。现在,他们都有很好的事业,他说这与那样的教育分不开。而另一位女士说,当母亲问兄弟姐妹谁想要大苹果时,妹妹说她想要,结果母亲瞪了她一眼。
女士见状灵机一动,撒谎说她要小的。母亲表扬了她,说她懂事,还把大苹果奖赏给了她。从那次分到大苹果的经历中,她似乎悟到了得到“大苹果”的诀窍,而现在她在监狱里服刑。
看过这两个事例,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了呢?两位母亲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可是母亲对孩子的启发角度不同,结果却是截然相反。同时我们也发现,用不同方法启发孩子将会影响他的一生。所以,我们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可见,当孩子把“小大人”的经验“内化”为“成功的法宝”时,其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也许会给孩子的一生早早埋下隐患。因此,我们做父母的不要盲目地推崇“小大人”,要慎重对待孩子的启蒙教育,为他们的一生铸下良好的品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