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教育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业。既然是事业,那你就要懂些与事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儿童是一个慢慢成长起来的个体,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最难的不是让他们吃饱喝足,而是如何抓住孩子的心,如何让他们的心在正常的轨道上成长起来。因此,作为专业型现代家长,有必要懂一些儿童心理知识。
同事小吴家的儿子小时候挺乖的,可越长大越不听话了。这不,前几天,儿子过三岁生日时把她惹了一肚子气。原来呀,小吴带孩子去蛋糕店订蛋糕,蛋糕店的服务生为儿子戴上了生日帽。小吴担心纸壳做的帽子被儿子弄坏了,就从儿子头上取下帽子放回包里。这下可惹恼了儿子,小家伙又哭又闹,还动手打小吴,儿子大闹蛋糕店。这可把小吴气坏了,蛋糕不买了,拉着儿子就回了家,生日晚餐变成了教子批判大会。
小吴跟我讲:“孩子这么小就知道打妈妈,你们说长大还得什么样?”
我跟小吴说:“你的孩子正处在‘幼儿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感情激烈,又变化无常,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做事不喜欢别人帮着完成。你可不要把孩子想得多么难管,这都是很正常的儿童心理过程。”
小吴瞪大眼睛看着我问:“真的啊!那什么是‘幼儿叛逆期’呢?我怎么都没听说过呢?”
我说:“网上有很多专家的建议,书店里也有很多关于儿童心理知识的书籍,以后你可以多看看这方面的内容呀!”
小吴欣喜地接受了我的建议。
其实,很多家长都不太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在两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如科梅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在这方面的研究都很有成就。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赖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该书于1882年出版,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儿童心理学…般是以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
有的著作按年龄阶段,如新生儿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进行排列,这是大多数儿童心理学著作采取的体系;有的按心理过程排列,如感知觉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注意发展、语言‘发展等;也有将上述两种体系进行混合编排。
总之,儿童心理学里有权威的实验观察记录,它科学地向家长们解释儿童心理的有关问题。像孩子的厌学、做事磨蹭、拖沓、情绪不稳、乱发脾气等都属于儿童心理问题。家长们了解了每个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就可以依据儿童心理专家通过多年的临床试验得出的有效办法进行教育,从而使教育手段更加科学化,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最重要的是,家长们了解了儿童心理知识后再来教育孩子,能大大减少在家庭教育中走弯路、走错路的不良后果。
这不,前几天小区里的中兴幼儿园发生了一起偷窃事件。幼儿教师通过监控录像发现偷东西的竟然是小…班五岁的毛毛。毛毛是趁小朋友午睡、幼儿老师出去的几分钟内,偷偷从球球的背包里拿走了那把玩具手枪,并快速把手枪藏到自己包里的。毛毛偷东西的整个过程很熟练,让来看录像的毛毛父母大为恼火。
毛毛父母工资低,那把玩具手枪毛毛也曾想拥有,可是怎么也没想到毛毛竟然去偷!回到家,毛毛父母把孩子棒打一顿,每天还要强调孩子不要再偷东西了。
毛毛家长的做法就是忽略了儿童的心理而使用的错误教育方法。“偷盗行为”对少年儿童来说,多数是一种很常见的行为,在孩子5~8岁时达到高峰,孩子的小偷小摸行为刚开始大都是因为孩子没有物权观念所致,像毛毛这样的小孩子,偷偷拿别人的东西,只是出于喜欢,想把东西归为私有。他并不懂得这种不经人允许就据为己有的行为是不正确的。而遇到类似情况的家长呢一定要读懂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要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和纠正。而不是毛毛父母棍棒相加的同时,还不断地强调孩子不要再偷东西。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家长给孩子扣上了“别当小偷”的帽子,长此以往,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种不好的自我形象,最后破罐子破摔!结果使得孩子更容易变成一个窃贼了。
可见,家长因不懂得儿童心理知识而盲目地对孩子实施教育,有时候会达到一个反向的教育结果。就像有些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成人礼仪、成人思想,把孩子们塑造成一个个“小大人”,这样的行为违背了儿童心理的正常发育,对孩子们的危害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所以说,只有家长懂得儿童心理知识,才能发现孩子的某些表现原来都跟心理教育有关,然后家长再依据儿童心理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有了儿童心理知识这些科学性的指导建议,那家庭教育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更多的人还是从社会和家庭的需要来考虑儿童,社会主导经济和道德标准决定了儿童将受什么样的教育,儿童自身的需求和特点很少被考虑,儿童教育是千家万户的事情,那么儿童心理学更应走进家庭和学校,成为一种通俗化,操作性、针对性强的儿童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