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空谷足音:扬州八怪书法(文化之美)
34556700000003

第3章 郑燮书法艺术

郑燮是一个卓越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书法、篆刻诸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他在我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诗书画印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一般称之为四绝。

郑燮的书法,自称为六分半书,他以兰草画法入笔,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十分具有变化性。

(一)生平简介

中国古老而传统的笔墨艺术,它们用最简单的线条创造了流转飞动的世界,用最原始的色彩绘出了神采飞扬的灵魂。扬州八怪在艺术上表现出强烈的个性,他们的书法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更多地表现出对传统书法的背离与反叛。

中国古老而传统的笔墨艺术,它们用最简单的线条创造了流转飞动的世界,用最原始的色彩绘出了神采飞扬的灵魂。扬州八怪在艺术上表现出强烈的个性,他们的书法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更多地表现出对传统书法的背离与反叛。

郑燮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卖画、中举、做官、再次扬州卖画五个阶段。

1.早期读书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的先祖在明代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到兴化城内至汪头,到郑燮已是第十四代。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燮出生,这时他家已经破落,生活十分拮据。3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14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实的劳动妇女,给了郑燮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燮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燮资质聪慧,3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16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20岁考取秀才,23岁娶妻徐夫人。这年秋郑燮首次赴北京,26岁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30岁,父亲去世,此时郑燮已有两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

2.扬州卖画 由于生活困苦,郑燮在30岁以后弃馆到扬州卖画,看似为了风雅,其实是为了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的儿子去世了,郑燮曾作诗致哀。32岁时郑燮出游江西,在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

33岁的时候,郑燮来到北京,与佛门弟子们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所以有狂名。在北京期间,结识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36岁的时候,郑燮在扬州天宁寺读书,手写了《四书》各一部。37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39岁时,徐夫人病逝。郑燮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3.中举宦游 1732年,郑燮40岁,这年秋天,他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为求深造,他到镇江焦山读书。现在焦山别峰庵有郑燮手书木刻对联,内容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1736年是乾隆元年,郑燮44岁,在北京参加了礼部会试,考中贡士。5月,他在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考中进士,非常高兴。

1737年,郑燮45岁,滞留在北京一年左右,希望能够得到一官半职,但是最终失败,只好回到扬州。在那里得到江西程羽宸的资助,娶妻饶氏。

1739年,郑燮47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他为董伟业的《扬州竹枝词》作序。1741年,郑燮进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4.山东作官 郑燮50岁时,成为范县令。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个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郑燮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打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由此可见他为官清廉的决心和勇气。

1744年,他的妻子饶氏生子。郑燮做官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五年之后,郑燮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

有一次夜里出去,郑燮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一看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郑燮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后来韩梦周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郑燮因为失去了独子,经常寻访孤儿,然后倾力相助。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在遇到灾荒时,郑燮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

在灾情严重时,他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

郑燮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燮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

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燮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郑燮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清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燮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

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燮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12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

郑燮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鱼竿。

郑燮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感觉雄伟抱负难以实现,早有弃官的想法,这次罢官,正合了自己的心意。

5.再到扬州 回家以后,郑燮继续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1754年,郑燮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65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相以诗句赠答。

这一时期,郑燮所作书画作品很多,流传也很广。1766年1月22日,郑燮去世,葬在了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73岁。

(二)书法艺术

郑燮因为善画半竹,笔致飘逸,超越当时流行的媚俗风气之上,再加上他的书法往往汇合了篆、隶、楷、行、草五体,从而开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貌,自称“六分半书”。

六分半书的特点是以真、隶为主。糅合真、草、隶、篆各体,并用作画的方法来写,其用笔方法变化多样,撇、捺或带隶书的波磔,或如兰叶飘逸,或似竹叶挺劲,横竖点画或楷或隶、或草或竹,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结体扁形,又多夸张,肥瘦大小,偃仰欹斜,呈奇异狂怪之态;章法也很别致,疏密相间,正斜相揖,安排得错落有致,主次有别。

板桥体书法艺术是郑燮审美心态的浓缩和总结,是他文化性格的提炼与映照。六分半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各种技法相互渗透。他不仅把书法中的各种书体融入其中,而且还把绘画中的技法也融入其书法中。

我国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的依附关系,是世界上任何艺术无法比拟的,离开传统就丧失了书法艺术的生命。郑燮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极为全面和深入。其行书和小楷具有钟繇、王羲之遗韵;他的题画之作又往往把各种书体的笔意融为一体,极具天机畅然之意蕴。

郑燮的字用笔方法多样,线条类似他所画的竹子;在结体上进行夸张,使长窄的字更加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在章法布局上,大小错落,上下左右互相响应,疏密相间,所谓“乱石铺街”,富有节奏韵律感。郑燮的书法出现在推崇帖学的清代书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众多对联、条幅、条屏等墨迹传世。

郑燮的书法,风格奇古,他广泛学习古代各家的书法,甚至刻意搜求古碑断碣,终于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板桥体,他自称六分半书。

六分半书是多种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的有机结合。这种书体有架势,有笔力,金石味很浓,圆润古秀,雄浑峭拔。板桥的书法,曾被人誉为乱石铺街,骤然看去,大大小小,歪歪斜斜,疏疏密密,不方不正。但仔细看来,就会发现它是一气呵成,行款活泼自由,排列穿插得十分灵巧别致,浑然一片玲珑,气势俱贯,妙趣横生。

郑燮的书法,以兰草画法入笔,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穷极变化。如他的“两歇杨林东渡头”行书,体现了郑燮书法艺术独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顿之间尤为明媚动人。郑燮别具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

郑燮对自己的新书体这样解释说:“板桥既无涪翁之劲拔,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之以行草。”

从郑燮所创作的书法作品来看,所谓真隶相参之法,实际上就是将隶书渗入行楷之中,同时又用写行草的运笔之势来写。这种书体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隶书又称八分,因此郑燮谑称自己所创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至于说是哪六分,哪半分,其余三分半在何处,都是不可拘泥地去理解的。

其实,郑燮的书法还不止是将真隶相参而以行草的笔法写之,他的字中还参入了画兰竹的笔法。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说郑燮的字是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而且是用作画的方法去写。

可见,郑燮对于书法是决意要背叛传统,进行大胆自我创新的。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打破上,一是打破篆、隶、正、行、草等各种书体的界限,而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随意安排,主要是楷书、隶书相互参用;二是打破书画的界限,将画竹画兰之法融入书法之中。郑燮曾说自己作书往往用沈石田、徐文长、高其佩作画的笔法。

看郑燮的字,点画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其结体或疏或密、或正或斜,都一任自然,并略做夸张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随物赋形、随形就势的特点。

而整体上看,郑燮的字体多呈左低右高的扁方形状。由于这种结字特点,他的书法在章法上则是纵有行而横无列,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形成一种疏密错落、揖让相谐的乱石铺街之状。

表面上看,郑燮书法的这种创新,是一种杂凑,而实际上这是以他对传统书法的深厚理解为基础的。他对于二王以及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书法,对篆隶和魏碑都有很深的研究,但他对古人法帖的学习,是取神遗貌,绝不求形似。

郑燮说,自己用蔡邕的书体,运钟繇的笔法,写王羲之的字。而这一切,又都是从自己心中来,并不是蔡、钟、王的书法。古人的书法入神超妙,而石刻、木刻千变万化,遗意荡然。如果还依样画葫芦,怎么可能真正找到古人的原貌。

郑燮对学书有独到见解,加上他对诗、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又饱经沧桑,所以,将思想的旷达与天性的幽默一齐融会于笔端,自然就形成了这种“奇而不诡正”的书法特征。

郑燮的书法创作,多以题画诗的形式流传于后世,此类作品以诗、书、画合璧的形式出现,书法艺术与诗、画融为一体,又显示出独特的美。

六分半书除了字法结体的独特外,在章法的处理上郑燮也是别具一格。郑燮将字写的或大或小、忽左忽右,甚至东倒西歪,变形险峭,或憨拙、或奇诡,创造了一种乱石铺街的艺术效果,但整体气势连贯,一气呵成。

从整体上看,郑燮不失为清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的一位怪才和奇才。他的六分半书是书法史上的一颗永放光彩的明珠。

郑燮书法常用异字、怪字,其实在历代都有一些书家爱用这类字,如明代的王铎、傅山都曾写过。在他的六分半书中出现一些这样的异字、生僻字,不觉得唐突,反感到十分贴切。郑燮用这些字与他欲标新立异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

但是,郑燮也因此遭到了保守者的抨击。事实上,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从来都是师心不师迹,亦步亦趋地模仿古人、今人。都是没出息、无作为的表现。

艺术贵在创造,风格特点越强烈,离大众普遍认同标准越远,非议也就越多。但历史是公正的,它只给有创造、有发展的杰出人才留有位置,许多标榜正统的书家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忘却,这是郑燮留给我们的另一个启迪。

(三)作品欣赏

《满江红》行书轴是郑燮行草代表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满江红》行书轴是他晚年的作品,书写的是他的老师陆震所作的《满江红》词一阙。全轴以行、草为主,兼参以篆、隶、楷的用笔,结体、行笔或拙实,或秀润,或凝厚,或飘逸,奔放阔达,堪称佳作。

郑燮的《论书诗》轴是板桥体的典型代表,放眼望去,如乱石铺街,似满天星斗,墨象斑驳,跌宕奇诡,一派冷峭峻拔、嬉笑怒骂而又自然天成的浪漫意趣。

“平生爱学高司寇”,开篇的几个字就已将自家风范显露出来。“平生”似很平常,“爱”字的造型十分突出,寓真、行、篆、隶各体笔法于其中,厚重且突兀地点在这里十分醒目,“学高”两字明显取斜势,但细察其重心并不歪斜,“寇”字最后的钩笔虽怪模怪样,但十分有力,并在第一行的构成中产生了曲线的跌宕。

至“且园先生”这里又产生了更为明显的跌宕,在笔力轻提之后,“书法”两字又以浓墨重笔构成了另一种变化,且与前面的爱字形成呼应之妙。

第一行里有两次出现“且园”两字,他们的造型有很大不同,就连笔力轻重也有所变化。第一个园字是行楷,而第二个园字则是变了行的草书。

“坡公”两字在第二行中有两处,且有三个坡字,在它们的大小、形态以及笔法上各不相同。第一个坡字的末笔是用分书笔法,第二个用的是楷书笔法,而第三个则又采用点法,藏而不出。

“坡书肥厚”的“肥”字,其左笔浑厚、波而不挑,与第一个坡字的撇笔虽有肥瘦之别,但有呼应之妙。

第三行至第四行是“山谷书飘飘有奇侧之势,风乎云乎玉条瘦乎”。这里的“有奇侧之势”几个字变化剧烈,在造型上有的又瘦又高、有的又矮又壮、有的如挥舞醉拳、有的如亭亭美女、举步婀娜。

种种变化,都为整体构图设下了此伏彼起的情趣伏笔,仿佛这些具有神采的点画都是富有生命的,比起郑燮笔下的兰竹也毫不逊色。

第五行的造型更为奇特,人字的左笔俨然竹枝竹条,挺拔劲健,而其右半边的捺画就如被风吹动的竹叶。而这里的用笔和造型正是兰草。

“东坡所谓超妙入神”这几个字真的是超妙入神了。在大小变化、跌宕奇侧之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如天上飞来的草书,有如凌空的闪电从天而下,有如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郑燮的捺、走之、横画都充满波折震动,在极为丰富的变化中相互对比、相互映衬。板桥体中各种不同的造型、笔意和体式在万千变化的交错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呼应,细细把玩,意味无穷。

(四)诗书画印

郑燮书法艺术在八怪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他的书法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就。

诗、书、画、印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历代许多知名文人、艺术家都曾尝试将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郑燮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前人未有的成就。

郑燮抓住诗、书、画、印中相通的东西,提出了三真,即真气、真意、真趣的说法。真气指爱憎分明、富于正义感的品质和气度,这是艺术家最可宝贵的素质;真意就是肝胆相见、助人为乐的真挚的思想感情;真趣则是艺术创作形式上摆脱绳墨,立意标新,独创一格,使作品形神俱备,堪称回味。

据此三真,将四体熔为一炉,相得益彰,形成诗、书、画、印和谐统一的完美艺术形式。

郑燮的印章生动有趣。《桐阴论画》称他善刻印,笔力朴古。他的印章精致而且又别具一格。

表现他经历的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等。表现他志向的有:心血为炉熔铸今古、富贵非吾愿、郑为东道主、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等。还有艺术上的青藤门下牛马走,六分半书等。

这些印章非常切人切事。把他的身世、爱好、性格、志向活灵活现地描刻出来。

郑燮画以有题而名贵,题以有画而妙趣横生。题诗跋文布局灵活变化:或以画为主,题诗为辅;或字画各半;或一反常规,题多于画,甚至一幅画中,画只占一角,而题跋倒占主导地位,被誉为著名的“郑长题”。

(五)作品鉴藏

在当今国内艺术品拍卖场上,若论被造假最多、最滥的古代画家,恐怕非“扬州八怪”之首郑燮莫属了。

郑燮被后人誉为“诗、书、画”三绝的全才画家。其书法融黄庭坚、苏东坡之体,掺篆隶楷行诸体并杂以兰竹笔画入书,大小参差,乱石铺街,既有峻峭纵横之雄,又有潇洒秀丽之韵,人称“六分半书”。

他的绘画成就最高,尤擅竹石,细枝粗叶,瘦劲孤高,格调超人。其兰花突出山间野气,用笔粗放,幽香扑人。

郑燮去世后,造假者颇众,其中有名的要属山东潍坊的谭子猶和兴化的刘敬尹。但两人笔力显弱,后世研究郑燮书画的不难辨认。清代中期后,郑板桥书画曾一度泛滥。

国内拍场上郑燮的书法伪作比比皆是,主要是大字联、自作诗之类,拍价在几万元至十多万元不等,时有高价出现,如2007年6月春某公司88万元拍出《节临怀素自叙帖》,该拍品是一件仿本。更令人惊奇的是另一家又上拍了相同的一件,依旧是伪作。在短短时间内就有两件《节临自叙帖》伪作上拍,可见市场之乱。

正因为造假者多,导致郑燮书法市场价位在低位徘徊,甚至比不上近现代的书家。其实,郑燮的书法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力,从他30岁所写的小楷《范质诗》轴中不难一窥。他的六分半书独创自家之体,大小、长短、正斜、方圆、肥瘦、疏密都处理得十分自然,造假者之临仿每每失于狂怪造作。

近来,拍场上郑燮的书画伪作数量只增未减,册页样式也出现了,有些还打着著录的旗号,花样翻新,不一而足。

那如何鉴别郑燮的作品呢?目前对于书画作品的鉴定,科技手段介入得还比较少,主要是靠观赏。在观赏上,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首先,要了解郑燮的创作背景。以郑燮为代表的扬州八怪,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突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大胆地张扬个性,这也是后来被称为“怪”的原因。在这一点上,郑燮更可称为扬州八怪之首。了解了创作背景,是对作品鉴别的最基本一步。

接下来最重要的一步是要了解郑燮作品的鲜明特点,因为只有在了解郑燮的创作特点后才能判断:这样的作品,究竟可不可能是出自他之手。

郑燮擅长画竹、兰、石,用墨干淡并兼,笔法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作画的方法来书写。其特点是:以真、隶为主,融合真、草、隶、篆各体。后人在模仿这种特点时,往往做得十分生硬,并不协调。

另外,藏家应多观真迹,体会郑燮书画“瘦硬峻峭”的特点,尤其对其书法多加研究,毕竟融篆隶楷行于一体,处处透着“兰笔竹韵”的“板桥体”绝不是造假者轻易临仿的。

(六)轶闻趣事

郑燮是一位深得民心的艺术家,在民间有大量有关他的轶闻趣事。

1.书法姻缘 郑燮年轻时文采盖世,可惜穷困潦倒,一天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燮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

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燮的作品,郑燮忙道自己正是郑燮,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燮。郑燮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而至,夫妇俩人也恩爱一生。

郑燮结婚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是更加努力。他当时正在学习古人书法,临摹诸家法帖非常用心。

有一晚上,郑燮做梦也在临帖,东指西画,梦中误将指头横在夫人背上大肆临摹。夫人惊醒,郑燮在睡梦中忽然听得夫人娇声说:“人各有体!”郑燮从此翻然醒悟,尽毁所有法帖,自己另创一体,即六分半体。

后来,郑燮与夫人有了女儿。郑燮对女儿从小进行教育,所以女儿也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很多技艺。

当女儿大到可以嫁人的时候,郑燮说:“我带你到一个好地方。”

郑燮把女儿带到一位书画至友的家中后说:“这就是你家了,以后在这里要与你的丈夫琴鸣瑟应。”一句话交待清楚后,郑燮转身自己走了。而嫁女大典也就此告成了。

这样嫁女儿,真是嫁得别出一格,嫁得爽快利落。

2.人生哲学 郑燮“难得糊涂”四字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他将真草隶篆溶于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写法。

至于“难得糊涂”四字,据说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有一年,郑燮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

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燮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燮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燮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燮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

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石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

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燮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

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这行款跋,当是郑燮对难得糊涂的解释,也是对自己处世哲学的一种解释。“难得糊涂”这四个字,包含着既简单又深刻的人生哲理,蕴涵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坦荡胸怀。在中国百姓的心目中,郑燮可称得上是个既有幽默个性、又有嶙峋傲骨的名士。

后来这段文字传了出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理,便写成横联挂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也就越传越广。

除了“难得糊涂”,郑燮还有一个“吃亏是福”的名言。在洪江古商城青石板巷塘冲1号的古窨子屋墙壁上,一直留有“吃亏是福”这段壁联。

郑燮真迹为什么刻在洪江古窨子屋高壁上呢?话说当年,洪江有一位著名书法家郑煊,他是郑燮远亲。他早年也随着家乡经商的队伍来到洪江经商,他来到这里,不禁感叹在五溪蛮地竟还有这么一座繁华的商城。

郑煊一时兴起,把家迁来洪江定居。有一次郑煊做木材生意,货运到外地,货价狂跌,即使卖掉,也是血本无归。郑煊以为自己的末日到了,很沮丧。

郑燮得知后,便送给郑煊这幅勉词,郑煊带着这幅勉词回洪江。没想到在回来的路上,木材的价格突然昂起,郑煊一下发了财。

回家后郑煊静静地思考着郑燮给他的题词,并从中体会出人生哲理,于是将郑燮的题词作为家训,刻在窨子屋的高墙壁上以示后人。

由于郑燮的名声在外,久而久之,郑煊刻在窨子墙壁上的郑燮“吃亏是福”的壁联,便成了洪江古商城的一道人文景观。

人不可以永远成功和发财。满足于一时的发财则可能丢失更好的机会,会有意想不到的破财和损失;人也不要为一时的损失而沮丧,往往破财或亏损之时会有意想不到的赢利和柳暗花明的收获。

郑燮的字很值钱,书童经常把他的草稿偷出去,裱褙后卖钱。有一回郑燮故意写了:“不可随处小便”的字,他想这回不会被拿去卖钱了。

过了几天,郑燮在一家书画店里看到他的这幅字,但内容已被改为:“小处不可随便”。

3.智退小偷 郑燮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有黄狗一条,兰花一盆。

一天晚上,天冷月黑,风大雨密,郑燮辗转不能入睡,这时有小偷光顾。他想,如果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于是就假装熟睡,任小偷拿取,可是自己又不甘心。他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小偷心想,这样的穷人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

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准备上墙,又听见说:“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

足刚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4.教子成材 郑燮52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小宝。他对小宝十分喜欢。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

郑燮被派到山东潍县去做知县,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堂弟郑墨照管。郑燮看到当时的富贵人家子弟,又担心自己的儿子被娇惯变坏,所以他身在山东,而心念在家的儿子。他总想把儿子小宝委托堂弟郑墨帮助照管,会比自己更娇惯。所以,他从山东不断写诗寄回家中让小宝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小宝在母亲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背记着这些诗句,从而明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娇子如杀子”,这是多少人用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当郑燮听说在家的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

郑燮立即写信给堂弟郑墨说:“我52岁才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而爱之必以其道。”

“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他要堂弟和家人对小宝严加管教,注意“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堂弟和家人按照郑燮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收效很大,就给郑燮写了封信,讲了孩子的长进,并说,照此下去,长大之后准是个有出息的人,能像你一样,当个官儿。

郑燮看了这封信后,觉得堂弟对小宝太姑息了,这样做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

于是,立即给堂弟郑墨复信说: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越来越做坏,总没个好结果”。

他还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好人。”这里所说的好人,是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是有益于社会的人。

小宝6岁以后,郑燮就把小宝带在自己身边,他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且经常给小宝讲述吃饭穿衣的艰险,并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洗碗,必须洗干净。

小宝12岁时,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天热天冷都要挑满,不能间断。由于父亲言传身教,小宝的进步很快。

当时潍县灾荒十分严重。郑燮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节省下的,快拿去吃吧!”

小宝蹦蹦跳跳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这个用饥饿眼光看的小女孩,立刻将手中的窝头分一半给了小女孩。

郑燮知道后,非常高兴,就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真喜欢你!”

郑燮对于女儿也非常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诗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水平。眼看女儿就到出嫁年龄了,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主动为女儿选择了对象,并且一反婚事大操大办的传统,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

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

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婚事的祝贺,特意作画一幅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说: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郑燮非常注意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直到临终前,他还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当小宝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放心地点了点头,遂即合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

这则遗言,是对子女的嘱咐,也是他对子女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