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空中动物探索大百科
34596200000051

第51章  奔跑如飞的绝地精灵——白尾地鸦

在我国新疆地区,神奇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片生命的绝地中却活跃着一种精灵般的鸟类。这种美丽的鸟儿虽然不擅飞行却擅长奔跑,有人称其为最讨人喜爱的可爱精灵。它们是谁?它们就是奔跑如飞的绝地精灵——白尾地鸦。

明星名片:

白尾地鸦全身呈淡沙棕色,前额处及头顶至后颈部位均呈蓝灰金属光泽的黑色,翅上点染桃红,外形非常美丽,惹人喜爱,所以又有“沙喜鹊”之称。阿兰休谟也称其为“鸦类中最华丽的一种”。这是一种不擅飞行但善于奔跑的鸟类,维族人民称其“克里遥丐”,即“奔跑如飞”之意。它们在漫长的时光中进化出了适宜沙漠生活的鼻孔须以抵御风沙,是一种极具智慧和生命力顽强的鸟类。

白尾地鸦体型较小,身长小29厘米左右,全身主要为浅褐色。嘴长而尖,略向下弯,头顶有紫黑色冠羽,又短又宽,颊部及喉部颜色偏黑,眼线、眼圈、头侧及颈部为黄色绒毛覆盖,翅尖羽毛为黑色略带紫,飞羽则多呈白色,羽轴接近黑色。有深褐色虹膜;嘴部与脚部俱为黑色。其叫声一般为三声重复的chui,尾声上扬,还有一种快抑的哨音。

白尾地鸦在全球来说都是一种稀有的鸟类,并不常见,仅分布于环塔克拉玛干荒漠东至罗布泊的山麓地带,在海拔900~1300米有胡杨的地方出没。

白尾地鸦主要出没于荒漠中的灌丛或荒野中多灌木处。多数时候它们疾行于地面,偶尔会在灌丛里休憩。白尾地鸦是一种体型较小的鸦类,身体上的羽毛主要呈沙褐色,嘴部尖长而了略微下弯,方便挖掘和埋食;其鼻孔周围有羽毛遮掩,使其能适应荒漠地区的干旱和多尘;其翅膀又短又圆,因此不适宜长距离飞行;其叫声类似“嘀、嘀、嘀”的声音。一般来说白尾地鸦喜欢在松软的沙质地面上活动,它们有强健有力的长腿,适合奔跑于沙面之上。

白尾地鸦独产于我国的新疆地区,已经不超过7000只,在全球范围内都算是濒危物种。问题在于,至今其在我国仍不属于受国家和地区保护的野生动物。2004年7月,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先生第一次向世界号召建立白尾地鸦的保护区,首次使国人注意到白尾地鸦的濒危状况。

1874年,英国军事间谍约翰·比达尔夫上校在新疆地区收集情报,于巴楚北部的灌木丛中发现了一种外形好像松鸦但有白色尾羽的罕见鸟类。比达尔夫上校平常就喜欢研究鸟类,所以他制作了一只白尾地鸦的标本。之后,英国业余鸟类专家、著名政治家阿兰·休谟详尽地研究了该标本,认为这种鸟属于地鸦类,并将其称作“比达尔夫地鸦”。这是白尾地鸦首次被人类发现并深入研究。

自白尾地鸦被人类认识的一个多世纪以来,这种曾是生命绝地塔克拉玛干附近数量最多的鸟类一直在不断减少。比尔达夫和休谟等研究者在新疆巴楚地区的考察报告指出,白尾地鸦在十八世纪还是一种常见的鸟类。然而,短短不到二百年过去,2004年7月,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先生在实地考察后指出:现在塔克拉玛干存活的白尾地鸦已不到7000只。由于白尾地鸦的稀缺性及其几近灭绝的现状,它已被列入“亚洲鸟类红皮书”。可是我国却仍然没有采取措施对白尾地鸦进行保护。

白尾地鸦的研究者马鸣先生在提及白尾地鸦的时候仍然满腹疑惑。“白尾地鸦,绝不是一种普通的鸟!”这位专家这样说。

白尾地鸦估计是世界上最神秘的物种之一,它活跃的地方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充满了未解之谜。

塔克拉玛干沙漠处在塔里木盆地的中心地带。塔里木盆地的环境是相当封闭的:南北宽达500~700公里,东西长在800~1000公里之间,其周围环绕着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古时被称为“莫贺延绩”,处在塔里木盆地中心地带,其面积有30多万平方千米之广,其中的85%为流沙,有“生命绝地”之称。

此地的年降水量只有50毫米,年蒸发量却有3200毫米之多,是极为干旱的地区。1月的气温最低时可低至零下30℃,而7月气温最高时有零上48℃,地表温度甚至在70℃以上,足以烤熟鸡蛋。在维吾尔族的语言中,塔克拉玛干就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玄奘法师曾说此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马可·波罗等外国都把此地称作“死亡之海”。这样广袤而极度干旱的沙漠其实并不适合鸟类生存,塔里木盆地四周的山地也会使白尾地鸦无法向外扩张。但神奇之处在于白尾地鸦居然选择了塔克拉玛干作为栖息之地,并且是唯一的栖息之所,个中原因确实是一个谜团。

从生物学角度讲,白尾地鸦是鸟纲、雀形目、鸦科、地鸦属动物,为乌鸦远亲。它是一种小型鸦类,体长在29厘米左右,全身大部分呈淡沙棕色,在前额和头顶至后颈部位呈黑色,并伴有金属光泽的蓝灰色。翅上点染桃红,外形看上去非常美丽,惹人喜爱,所以当地人又叫它“沙鹊”。阿兰休谟也说它是“鸦类中最华丽的一种”。

从外形来说,白尾地鸦最特别之处在于其有鼻孔须,马鸣先生解释这是白尾地鸦为适应干旱炎热的沙漠环境而逐渐演化出的,其作用在于防止风沙入鼻。另外,和其他鸟类不一样,白尾地鸦不擅飞行,其翅膀又短又圆,其飞行一次的最远也不过500米,却擅长奔跑,维族人民称其“克里遥丐”,就是“奔跑如飞”的意思。

白尾地鸦是鸟类中数一数二的聪明。马鸣先生率领的考察小组曾在1998年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发现一只白尾地鸦,他们把碎馕片放在路边要把它来吸引过来。白尾地鸦很快便注意到了食物的踪影,但即使是确定了周围没有危险,它也不会马上进食,只是先不慌不忙地把馕片拖走用沙子埋起来,再迅速将剩余的残渣吃掉,以免食物被其他动物抢夺或被风沙吹走。

白尾地鸦通常会在沙漠的红柳包和红柳灌木群里筑巢,雌雄成鸟会一起哺育幼雏,幼鸟一小时需要喂食3~4次,所以成鸟每天要回巢40次以上,所以白尾地鸦总是活跃在鸦巢的不远处,一旦发现了成鸟的足迹就意味着鸦巢在附近。2003年,在牙通古斯地区,马鸣和考察队的成员就是通过跟踪成鸟找到了一窝初生的幼鸟。

因为白尾地鸦不擅飞行,同时又是一种留鸟,不会进行大规模的迁徙,所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白尾地鸦唯一的家园。它是闻名全球的“狭布鸟种”,又叫“沙漠鸟”,除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带的北纬37度至42度、东经77度~90度、海拔800~1500米的范围内,极少有白尾地鸦的足迹。因为白尾地鸦只出没于鲜有人迹的沙漠腹地,人类知之甚少。

与此同时,对其的研究也不能带来直接经济价值,所以,白尾地鸦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迄今国内外几乎没有系统研究过白尾地鸦。所以目前也无人可以详细说出白尾地鸦的生存习性,只知其数量稀少,处于濒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