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名村
34596600000014

第14章 晋国三城——山西新绛

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改为绛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古城新绛

远眺绛州城从西至东“绛州三楼”、“绛州大堂”、哥特式“天主教堂”、唐代“宝塔”,雄踞高垣之上,巧妙利用空间,“创造了生动而变化的城市轮廓与风貌”,这组古建筑群成为古绛州的重要标志。

古城原为“卧牛城”,只有南北两个城门,南为嘴,背为臀,东西天池为牛眼,角塔为牛犄角,唯一的南北大街为牛脊,左右62条巷为牛肋,宝塔为牛尾。古城不同一般州县城制,抛弃了方城十字对称中轴的格局,而是“临川笼丘”因地制宜,街、楼、塔、园、寺、庙、碑,三关五坊,两门62巷,皆依其自然,穿插其间就地而建,形成整体而活泼的建筑群落。虽历经1400余年,受到各个时代的冲击与潜化,仍然较好地保留了唐代的形制,是一座唐代古州城,其丰富的内涵在城建、交通、文化、艺术、科学、建筑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人文景观

新绛的建筑艺术:新绛之奇,奇在绛州大堂。绛州大堂,是唐代创建的州衙大堂,也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三座州衙大堂之一。大堂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筒瓦顶,檐下为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大堂高大宽阔,巍峨壮观,人置其间四顾空旷,威严之感油然而生。全国州衙正堂规制通例为五间,而绛州独为七间,乃国内少见。唐初,左将军张士贵奉命在此设帐募军,寒窑出身的薛仁贵风尘仆仆来投军,走上了报国平寇的军旅生涯。

新绛的园林艺术:新绛之美,美在绛守居园池。此园历代俗称“隋园”、“莲花池”、“新绛花园”、“居园池”等,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园林之一。名园是以建造和山水花木的组合为主旋律,以历史、文学、书法、绘画、雕刻、音乐、戏曲、工艺美术等门类艺术作为和声协奏,把各种不同门类的作品有机地荟萃在一起,从而给人以一丰富多样的审美感受的综艺博物馆。

新绛的鼓楼艺术:新绛之乐,乐绛州三楼。钟楼、乐楼和鼓楼,是古绛州百姓传报平安,祈愿酬神的公益性建筑。钟楼,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建,地势高耸,台基宽阔,呈正方形,楼身四周设有券洞门,嵌有四副石刻楹联;乐楼,是唱戏的舞台,现存为明代建筑。鼓楼,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楼身为三重檐,歇山顶。登临鼓楼,四周风光尽收眼底;钟楼、乐楼、鼓楼三楼并峙,而且完好如初地保存至今,在全国文化名城中属奇观。

新绛的寺庙艺术:新绛之神,神居龙兴寺。新绛城北街的龙兴寺,始建于唐,初名碧落观。宋太祖赵匡胤曾寓居于此,后改名龙兴宫、龙兴寺。寺内藏有仙迹神刻碧落碑。碑是唐代韩王元嘉之子李训、李谊等人为其母祈福而立。碑文全系篆书,行笔精绝,书字奇古。据州志记载:有两位仙道答应篆碑,闭门三日后,化白鸽而去,碑文刻成。

除这些人文景观之外,遗留在民间的各类民间工艺品更是繁华似锦,五彩纷呈。刺绣、剪纸、皮影、木雕、石雕、云雕、漆器、木版年画应有尽有。

传统产业中深受国人喜爱的“梅花点舌丹”、“小儿七珍丹”、“绛州澄泥砚”、“贡笔”、“贡墨”、“云雕漆器”。这些产品驰誉海内外,为世人所钟爱。

新绛的文化

从春秋以来,一直是山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历代帝王将帅在这里活动频繁,文人墨客多有赋诗歌咏。“赵氏孤儿”忠心保国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唐太宗李世民屯兵柏壁,大战叛将刘武周;这里是唐代名将张士贵挂帅,薛仁贵投军之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寓居绛州“龙兴寺”;唐宋两代王通、王勃、岑参、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樊宗师、司马光等文人学士都曾驻足绛州,留下不少诗词文赋。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转赴延安时也曾途经新绛县寓居天主堂;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在“汾阳洞”卧薪尝胆修整三月有余;贺龙元帅曾率120师路过新绛,亲笔题词为房东留下贺婚对联;越南著名人士黄文欢曾在乐楼舞台上进行抗日演讲;王震司令员曾率359旅住宿在天主堂……为了保护和弘扬新绛的历史文化,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为发展振兴新绛经济,1994年1月国务院将新绛县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