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名村
34596600000099

第99章 群贤毕至名胜地——王羲之与兰亭

书法圣地兰亭,位于兰渚山下,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

王羲之的抱负

王羲之生于公元303 年,山东琅琊人,12岁时全家迁到会稽,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很有抱负。他很想为东晋王朝建立一番功业。当时他的伯父丞相王导打算先让他做官。王羲之不贪图高官厚禄,却要求到著名的抗敌将领征西将军陶侃那里去,未能如愿。王羲之看透了皇帝和那些文武大臣们不顾亡国之危、民众之苦而苟且偷生的本质,感到报国无门,便愤然回到家乡会稽任职。不久,辞官退隐。从此,他把爱国爱民爱锦绣河山的一腔热情,凝聚在笔端,用诗文、墨迹来 抒发自己的情怀。

今日的兰亭,因王羲之作《兰亭集序》而闻名于世。它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圣地,也是不可多得的古典名园。

鹅池:兰亭景区,最先见到的是鹅池。十数只白鹅或浮于绿水,或栖于池边。旁边,建有一个三角亭,亭内竖着写有“鹅池”两字的石碑一块。相传王羲之的父亲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 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王羲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

兰亭: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小兰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摸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文革”中,兰亭遭到了破坏,此碑被砸成三截。虽经修补,仍可见破损痕迹,其中“兰”字缺尾,“亭”字缺头,但古韵犹存。

流畅亭:小兰亭的东面是流觞亭。兰亭的建筑布局 以“流觞亭”为中心,亭内墙上挂着一幅“曲水流觞图”。图中人物,有的低吟,有的举杯畅饮,有的醉态毕露,惟妙惟肖,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王羲之等人修禊雅集的情景。此图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画家的扇面画作。

右军祠:流觞亭的东面为右军祠(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它周围环水,水上建堂,堂中有廊,廊旁有池,池中有亭,亭旁连桥,其结构之妙,实为罕见。在房子里面可以看到天、地、日、月、星五景。祠内中间的池为“墨池”,“墨池”之名典出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一语。池上之亭称“墨华亭”。墨池两侧的回廊壁上嵌有后人题写的石刻多方,大多是历代书家临摹《兰亭集序》的各种版本和手迹。据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书法真迹被唐太宗死后带入昭陵。

右军祠的正厅挂着王羲之的肖像。两旁的楹联是沙孟海先生所书:“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充分表达了王羲之无意仕途、优游山水的性格。厅内陈列着唐、 宋、元、明、清书法家临摹的各种版本的《兰亭集序》。

御碑亭:右军祠后面是御碑亭。御碑亭为八角双重,原为木结构建筑,50年代倒塌, 1983年重建,为我国最大的古碑之一。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说它是国宝并不为过。

兰亭,不仅是书法圣地,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名胜之地,是一处集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于一身的世所鲜见之地。若是能亲临其境,目睹美景,用心体味,解读兰亭,定然会感到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