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打造金牌推销员六大法则
34597400000062

第62章 营销要有危机意识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说:森林里有一只野猪不停地在对着树干磨它的獠牙。一只自以为聪明的狐狸看见后好奇地问:“现在又没有猎人,你为什么不躺下来休闲休闲呢?”野猪回答说:“等到猎人出现时再来磨牙就来不及啦!”

这只野猪说得太好了,这就是它的危机意识。

从这一点来看,与其说野猪抗拒被捕的利器是它的獠牙,还不如说是它超前的“危机意识。”

容易看出,这里的“危机”,就意味着“危险”和“机遇”并存、意味着危险中孕育着机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市场营销不能有效把握这种危险中的“机遇”,那么势必就只剩下了“危险。”

营销要有危机意识。一个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这样的危机意识,至少在这一点上是不如这只野猪的。

市场营销防范和应对危机的“獠牙”主要有下列几类:

生于忧患

市场营销中的危机意识是一种狭义概念,是特指防范与应对企业危机的思维意识,这又突出表现在企业有没有“生于忧患”的危机意识。

可以这样说,凡是有这种危机意识的企业,都具备了“长命百岁”的基础条件;否则,就难逃昙花一现的厄运。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微软公司比尔·盖茨提出的“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的“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所说的“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等等。

看上去,这些虽然都仅仅只是停留在企业领导人口头上的口号,虽然都是企业危机意识的一部分,可是却反映了他们的真实思想,是营销危机意识的精髓。

这种危机意识一旦真正贯穿于企业运行之中,就会化作企业前进的巨大动力。

例如,2003年春季我国大面积发生SARS(“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后,中国教育电视台针对上千万名中小学生滞留在家的现实,用最快速度推出了一档特别节目《今天我在家》,通过热线电话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解决他们的心理难题和种种困惑。与此同时,他们还获准临时增加了一个卫星电视教育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对停课在家的中小学生进行课堂辅导和心理关怀。

与他们相比,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还根本不具备危机意识,没有建立起一套面对危机、处理危机的有效程序,一旦危机发生了就只有徒唤奈何。

要寄希望于这样的企业渡过一个个营销难关,难度可想而知。

童叟无欺

童叟无欺说到底是一个诚信问题,为什么把它也归为危机意识呢?很好理解,因为如果企业营销连这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要求也做不到,那么危机就必然会随时随地出现在眼前。

这个话题虽然古老,却并不容易做到。古今中外由于经营不讲诚信而招致关门大吉的企业比比皆是。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国内最近几年来屡屡发生的诸如“南京冠生园事件”、“银广夏事件”、“蓝田事件”,国外的“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

缺乏诚信,是目前企业经营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许多企业走下坡路直至倒闭的主要原因。具有童叟无欺意识的企业营销,就一定会贯彻诚信经营。

例如,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成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老实人经济。”

为了做到童叟无欺,他们曾经先后推出了衬衫、西服的质量坦白活动,规定:顾客购买衬衫付款后,可以进行拆包检查,当场发现质量问题有奖。只要顾客愿意,就可以委托专门的质量测试机构进行技术性测试,并承诺承担测试费用。顾客购买西服后,可以对照将近20项关键部位的技术要求一一鉴别评判,只要发现所购西服与质量坦白书上的技术要求有差异,就可以进行投诉。

这种童叟无欺的做法,是保证雅戈尔集团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敢于否定自我

敢于否定自我,这是一种具有创新意识的危机意识。

因为一个企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特别是取得巨大成功以后,如果只会陶醉于过去的成功而不敢否定自己,那么它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而没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就不会有持续经营的内在动力。

现实中这种情形是非常多的。许多企业对过去的成功津津乐道,对过去成功时期的产品策略、产品定位、营销策略、产品技术等存在着难以割舍的依恋心理,企图“以不变应万变”,最后终于导致失败。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古今中外的“老字号”企业,无一不是历经否定自我、创新重生而焕发青春的。如果它们因循守旧,反而不可能有这样的“长命百岁。”

因为归根到底,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营环境、销售策略、产品定位、市场细分、消费需求、市场供应链、行业经营环境等各种因素都在改变,如果企业一成不变,随时随地都会出现经营危机,根本不可能有持续增长的市场空间。

例如,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老字号”企业目前已经有70%成了“植物人”,幸存下来的也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关键是它们缺乏创新或不敢创新。

虽说创新并不意味着企业就能远离危机,但毫无疑问,不创新则永远不能远离危机。

正常沟通

营销要有危机意识,就必须具有无所不及的沟通意识。因为“沟通”是营销危机管理中最关键的一个词。

正常的沟通包括两个方面。

从企业内部来看,它包括与决策层、中间管理层、员工之间的沟通,这是凝聚内部力量、同心同德同赢的必然要求;

从企业外部来看,它包括与媒体、相关企业组织、股东、消费者、产品销售商、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这是化解危机的最好办法。

无论是企业内部的沟通,还是与外界的沟通,这种沟通都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企业领导陶醉于自己“说了算”,其实这正是无法实现内部正常沟通的主要表现之一。可以说,这样的企业随时都存在着危机。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1997年,三星集团公司主席李健熙决定进入汽车产业。他认为,凭借三星当时的实力做汽车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当时三星公司内部的许多高层经理都很清楚,这样做的风险很大,因为汽车工业早就存在生产过剩,生产能力已经超过需求的40%。结果,投产不到一年就匆匆关门大吉,李健熙不得不自掏腰包20亿美元来安抚他的债主们。

他愤愤不平地说:“当初我要上马,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反对!”

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反对?这正说明沟通出现了问题。

相反的例子是,中美史克“PPA遭禁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中午,中美史克总经理杨伟强就召开全体员工开会,把事情发生的全部经过详细地告诉员工,并且针对员工们最关心的裁员问题表示,虽然“康泰克”和“康德”已经全面停产,可是公司坚持“不裁员。”

事后杨伟强总结说,“我们最大的成功,就是没有将外部危机转化为内部危机。管理层没有对员工隐瞒任何事实,这样员工队伍就会反而空前团结。磨难使员工们今后对企业更加忠诚。”

这就是沟通的好处,这是把危机当作机遇的表现。

公众意识

公众意识本身并不一定表现为危机意识,可是当危机发生后,企业采取怎样的公众意识就涉及到如何面对危机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变本加厉,甚至直接导致企业倒闭。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1998年三株口服液的“常德事件。”

湖南省常德市一位老人因为服用三株口服液致死,老人的儿子把三株口服液告上法庭。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三株公司手足无措,从而发生了员工罢工、商家退货、贷款取消、产品积压的严重问题。官司结果还没有出来,公司就已经倒闭了。

面对危机,营销应当采取的公众意识应当是敢于承担责任、保障顾客利益,而不是相反。

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案例是,美国芝加哥传出7人服用“泰莱诺”药品导致死亡、其中发现剧毒氢化钾成分的消息后的第一个星期,“泰莱诺”公司就一方面积极配合警方调查,另一方面在全国大做广告,通知顾客赶快不要服用“泰莱诺”产品。

后来警方调查结果出来了,查出在60份收缴上来的含有氰化钾成分的“泰莱诺”上均有针孔,由此断定是有人陷害。于是,第二个星期,厂家一方面继续大做广告,表明“责任不在本公司,我们也是受害者”;另一方面租用卫星频道在20多个州同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他们新研制的可以有效防治这种陷害的新“泰莱诺胶囊”已经问世。

在接下来的第三个星期,“泰莱诺”还在大做广告,一方面通过热线电话回答病人咨询、设立专家组全国演讲挽回民心;另一方面则向顾客发放优惠券进行促销。

就这样,危机发生后仅仅三个星期,泰莱诺公司不但没有像三株公司一样倒闭,反而更加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并且带动了新业务“泰莱诺胶囊”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