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物业管理财务基础
34625500000006

第6章 会计要素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应该熟练掌握下列内容:

①会计要素的含义、内容及其分类;

②动态会计要素和静态会计要素的内容及其分类;

③各会计要素的概念和特点;

④会计基本等式及其各种变换形式。

会计要素是指会计核算的具体对象,是对会计核算对象进行分类的具体分类项目,也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项目。

企业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或所从事的各项经济业务(传统会计尤其强调其中的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

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必然有自己的经营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并反映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情况,企业会计必须对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及其所体现的资金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反映企业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和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资金的运用、资金的耗费、资金的收回与分配等方面。其中,企业的资金运用、资金耗费和资金收回,主要发生在企业的物资采购和保管过程(简称财产物资供应过程)、产品生产过程和商品销售过程之中。

一、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

(一)资金的筹集

企业为了从事其经营业务,达成经营目标,首先必须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必要的资金。资金的筹集是企业资金运动的前提和条件。作为独立从事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企业首先必须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从一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筹集其经营所必需的资金量。企业可以通过吸收投资者(包括政府、其他企业单位、个人和外商等)的直接投资(包括通过发行股票方式从投资者那里取得资金),并构成企业的自有资金;也可以通过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应付款项等方式吸收债务资金,并构成企业的负债。企业从投资者和债权人那里筹集的资金通常是货币资金,有时也可以是实物或无形资产。

(二)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资金运用、资金耗费和资金收回形成了企业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以制造企业为例,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顺次通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为生产储备资金或固定资金、未完工产品(包括在产品和半成品)资金、产成品资金等不同形态,然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其中:①在企业的物资采购供应过程中,企业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购置其生产经营所必需的房屋、建筑物、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并与供货单位发生购货款的结算关系;同时,还会发生和支付各种外购物资的采购费用(包括外购物资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搬运费、运输途中的合理耗费、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并需要计算和确定物资的采购成本。通过财产物资的供应过程,企业的资金形态由货币资金转化为储备资金或直接转化为生产资金等,即一方面通过固定资产投资,购建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等,使货币资金转化为固定资产;另一方面使用货币资金购入原材料、燃料等,使货币资金转化为流动资产。此外,企业还可以用货币资金、实物或无形资产方式向其他单位投资,从而形成长期股权投资和其他各种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收款项及贷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②在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企业职工借助劳动手段(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对劳动对象(原材料、外购配件等)进行加工,制造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必然会发生各种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和修理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等。各种生产耗费的货币表现就是产品等有关对象的生产成本。产品成本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耗费。为了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需要按照一定的成本计算方法,通过各种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确定一定种类和数量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通过产品的生产过程,企业的资金形态由储备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并随着产品的完工入库,生产资金(未完工产品资金)又转化为产成品资金。可见,企业所耗费的固定资产、材料,以及用于支付职工薪酬的资金等,首先转化为未完工产品资金;并随着产品加工完工入库,未完工产品资金再转化为产成品资金。③在企业的商品销售过程中,企业将商品销售给购买者,并与其发生销货款的结算关系;同时,还会发生和支付各种商品销售费用,如包装费、装卸搬运费、广告费、专设销售机构的经费等。通过商品的销售过程,企业的资金形态由产成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或应收账款)。企业出售商品并取得商品销售收入,实现了商品的价值,不仅可以补偿商品成本,还可以实现企业的利润。

这种从货币资金开始,经过若干阶段,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的过程,叫做资金循环。企业资金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循环,叫做资金周转。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体现着资金运动的形态变化。

(三)资金分配与退出

企业商品销售过程结束后,不仅需要及时收回销货款,而且还需要计算盈亏、依法向国家缴纳各种税金、对税后利润进行分配等。企业取得的商品销售收入或提供劳务的收入,首先应该用以补偿各种商品经营成本,并按有关税法规定缴纳各种流转税,其剩余部分与投资收益之和构成企业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就构成企业的利润总额。对于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首先还应该按国家或政府所得税法的规定,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然后,企业应该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金,作为资本积累,用于扩大其经营规模或开发新产品、新市场等;最后,根据董事会、股东大会或其他企业类似权力机构的决定,将税后利润的一部分分配给投资者。此外,企业从经营中收回的货币资金,还要按计划向债权人还本付息。用以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和向债权人还本付息的资金,就从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退出。

商业企业的会计对象(商业企业的资金运动)比较简单,也包括资金投入、资金使用(包括商品采购过程、商品库存过程、商品销售过程)和资金退出三个方面。

二、会计要素的内容及其分类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会计要素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静态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动态会计要素),即收入、费用和利润。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静态会计要素

财务状况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资产及权益情况,是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时的表现。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

1.资产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在未来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资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是现实的资产。企业未来的交易或事项以及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可能形成的资源,不属于资产。

(2)资产是由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它必须为一定的会计主体所拥有或控制。

(3)资产预期能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即流入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从本质上讲,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直接或间接地增加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此外,资产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1998年以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还强调资产“可靠计量性”的特点)。

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亦称为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企业可以在1年内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存货(材料采购、原材料、库存商品、发出商品)等。长期资产是指企业在1年以上或超过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如长期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机器、设备、建筑物)、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商誉和其他长期资产。

2.负债

负债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可能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企业确认的负债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需要企业在未来一定期间内用资产或提供劳务的方式偿还的债务。负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2)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即现已承担的义务)。如:已借入的款项、已赊购形成的负责。

(3)清偿负债时,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具体表现为交付资产、提供劳务、债转股等。能够回避的义务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负债。

企业的负债按其偿还期可分为流动负债(偿还期不超过一年)和长期负债(偿还期超过一年)两种。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股利、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等都属于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剩余权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它是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其计算公式为:

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

(2)投资者有权按投资比例分享企业利润。

(3)投资者享有直接或委托他人管理企业的法定权利。

在内容上,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实收资本是投资者根据章程或合同约定直接投入企业的资本金。

资本公积是指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即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和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因此,资本公积是由投资者投入、其他人投入或其他方式形成的,所有权属于业主整体,但不构成实收资本的那部分资本或者资产。

盈余公积是企业按规定比例从实现的利润中留存企业作为资本积累的部分(即由收益形成的内部积累)。

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已经实现但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合称为留存收益。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债权人权益)不同,其区别主要在于:

(1)是否偿还不同。对于企业来说,后者需要按期偿还;前者一般不需要归还。

(2)享有权利不同。对于所有者或债权人来说,后者(债权人)只有按期收回本息权;前者(企业所有者)具有参与利润分配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双重权利。

(3)企业清算时求偿权不同。后者(债权人)拥有优先求偿权;前者(企业所有者)则没有优先求偿权。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构成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所以这三个会计要素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动态会计要素

经营成果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最终成果。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有收入、费用、利润三项。

1.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如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或附营业务收入)。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将“收入”要素定义为经常性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应列入负债)、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应列入营业外收入)和出售无形资产所得(应列入营业外收入)等,“营业外收入”是作为“利润”要素下面的二级概念来定义的。收入的特征包括:

(1)收入是从企业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获得的。

(2)收入可增加资产或减少负债(如以销售的产品抵债),或二者兼而有之。

(3)收入可增加利润,从而增加所有者权益。

(4)收入仅指属于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代收款项等。

从理论上讲,收入的概念包括广义收入和狭义收入两种。广义收入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狭义收入仅指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采用的是狭义收入概念)。

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如汽车制造企业销售汽车收入)等从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中取得的收入。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保险公司签发保单、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企业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商业银行对外贷款、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均属于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构成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其他附营业务所产生的收入(如汽车制造企业销售积压材料收入)等。工业企业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出售原材料、对外投资(收取的利息收入、股利收入)等,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其他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构成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统称营业收入。但是,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工业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活动,不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也不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其他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不构成收入,应当确认为营业外收入。

2.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包括期间费用(包括计入当期损益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和成本(包括应该计入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制造费)。费用的特征包括:

(1)费用是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耗费已发生(应负担)或已成为事实(已支付款项)。

(2)费用会引起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如预提费用),或二者兼而有之。

(3)由于费用会减少利润,因而最终会减少所有者权益。

从理论上讲,费用概念包括广义的费用和狭义的费用两种。广义的费用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等;狭义的费用仅指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和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及投资损失。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采用的是狭义费用概念。因此,“费用”要素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应列入营业外支出)、自然灾害损失(应列入营业外支出)、投资损失(应直接作为投资收益的减项)。

3.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这里所指的利得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这里所指的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投资收益利润总额=营业利润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要素构成了利润表,所以这三个会计要素也称为利润表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