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商品市场景气指标的选取
如前所述,在中国商品市场景气指标体系中涉及了众多的指标,但是如何在这些众多的指标中选取反映中国商品市场活动的、可靠的指标,将是中国商品景气分析比较关键的一步。下面将主要依据中国商品市场经济的特点进行合适的指标选取。
(一)中国商品市场景气指标的选取原则
要想编制一个可靠、准确的中国商品市场景气综合指标,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可靠的能反映中国商品市场景气的指标,这些指标将提前变化、同步变化或滞后变化。而这些指标的选取需要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指标数据来源的了解———这是建立任何类型的经济计量模型时所具备的特性。在经济波动的每个转折点上都会面临概念性问题。例如,利息率应该是一般经济波动的领先指标还是滞后指标?美国商务部/NBER法将大多数利息率归类为滞后指标。但是,英国中央统计局把3个月最优银行汇票的利息率作为一项领先指标。况且,对某个部分、国家、地区或公司来说可能是一项很好的领先指标;但对别的部分、国家、地区或公司来说,就可能由于数据或概念上的原因而并非如此。不管所有这些潜在的问题,形成某一个综合指标的一个较好的起点是套用现存综合性周期指标中的某些概念。虽然这些概念中的大多数很可能也适合于别的应用之中,但是在试图效仿现存指标的同种规范时,数据的限制也许会引起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我们也很难说什么不应该或不应该被包含在某综合指标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统计体系及统计方法的不断完善,统计的种类越来越多,统计指标的数目也日趋庞大,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信息资源。其中影响景气波动的不仅有产业的活动,还包括就业、金融、财政、消费、物价、库存、贸易等领域的广泛的经济活动,因此收集数据时应尽量包含这些领域。但是,并不是说在选取指标时完全没有一定的规则。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参照如下一些规则来筛选中国商品市场景气指标:
1.经济上的重要性。
经济上的重要性就是指所选指标在景气的把握上是特别重要的,并且是能够代表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所选指标合起来应该能代表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
2.统计上的充分性。
统计上的充分性是指该指标是月度(或季度)统计数据,并且数据区间较长、较完整、覆盖面大、可信度高。也就是说要寻找具有最长、最详细的时间序列。
3.统计的适时性。
统计的适时性是指统计指标的数据是否能及时定期地统计上来并予以公布,即能使指标的统计数据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用。
4.景气波动的对应性。
景气波动的对应性是指所选指标的峰、谷应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基准日期的峰、谷一一对应,并有稳定的对应关系。同时,要注意经济循环波动的相对稳定性和良好的循环波动性能。寻找基于因果关系的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它们在许多周期中都最有可能是稳健的。
5.寻找具有最高频率的数据。
例如,如果可供选择的话,则宁可选月度数据而不选季度数据。
另外,我们不要忽视可靠的同步指标或滞后指标。尽管这些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本身对预测没有多大的帮助,但是当它们用于别的方式时,能够起到验证和预测的作用。同时,我们应该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把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把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把统计分析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等等。
(二)中国商品市场景气指标基准指标的选择
景气指数体系是以基于有关经济变量相互之间的时差关系来指示景气动向的,所以确定时差关系的参照系———基准指标就是一个首要的基础环节。景气转折点的确定并非是一件简单易行的工作。一方面在于经济活动是一个多侧面、多过程的综合体,经济运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经济各部分运动经常不一致,甚至有背离现象,从而给综合评价带来极大的困难。另一方面还在于单纯的、规范性的经济理论分析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结论。然而,这个基准的确定对于景气指数体系而言却又是异常重要的。因为参照系的正确与否,最后将影响构成指标的选取以致景气指数体系输出信息的可靠性,如果选择错误,将导致对景气状况的错误评价甚至经济决策的失误。
所谓的基准指标就相当于物理中判断运动和静止的“参照物”,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往往不同。基准指标和物理中“参照物”的选取有异曲同工之处,基准指标的选取不同,所得到结果可能就会不同。
一般来说,确定基准经济景气指标的方法有:①以工业总产值等重要经济指标的波动为初始基准循环,并确定它的各个循环转折点;②专家意见及专家评分;③经济大事记和经济循环年表,等等。
而我们通常把消费、投资和出口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三大需求中,消费占据了主体地位。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在一段时期新创造的财富中,大部分都是用于消费的。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一项重要、敏感的、反映社会消费需求的主要经济指标。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够综合反映宏观经济情况的指标。因此,在众多的经济指标当中,我们选用最能够准确地反映中国商品市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基准指标,用其来反映中国商品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趋势。通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确定其他的指标,以此来判断经济指标的先行、同步和滞后(这些在后面将会说明)。但是,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统计上的问题,数据的长度也不怎么够,等等。但是,相对其他指标来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最能反映中国商品市场的景气指标,所以我们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基准指标。
(三)中国商品市场景气指标的选取
根据以上指标选取原则和中国商品市场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影响中国商品市场的因素分为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进出口和市场环境四大类。以下将按照这四大类分别加以介绍。
1.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是组织供、需单位集中进行生产资料商品交易活动,并提供咨询服务和管理的场所或交易中心。生产资料市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生产资料市场运作的愈是有效率,社会再生产的运行就愈是顺畅。生产资料市场主要经营满足生产需要的原材料、燃料、工具设备、仪器仪表、交通运输工具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市场又分为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
生产资料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投入市场的生产资料数量,或者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对某种生产资料愿意并能出售的各种数量。供给的生产资料不仅要具有能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且这种使用价值要以一定的量出现在市场上。本书从供给指标中选取工业增加值和工业产品产销率作为反映中国商品市场的景气指标。
生产资料需求是指消费者在生产资料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的一定量的货币支付能力,或者说,消费者在特定时刻、一定市场、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某种生产资料的各种数量。需求不同于需要。需要,是人们购买某种产品的欲望,而需求,不仅要求人们有购买某种产品的欲望,还要求人们具有购买某种产品的货币支付能力。本书从需求指标中选取了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和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作为反映中国商品市场的景气指标。
2.消费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是指用来满足人的感官需求的商品和劳务,以及满足物质生产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劳务,具有生产的不可逆性和时间上价值耗损的特点。
消费品市场又称消费者市场或生活资料市场,它是为人们的生活消费服务的,这类市场的商品是生活消费用品。一切企业,无论是否直接为消费者市场服务,都必须研究消费者市场,因为只有消费者市场才是最终市场,其他市场,如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品市场等,尽管采购数量很大,常常超过消费者市场,但其最终服务对象还是消费者,仍然要以最终消费者的需要和偏好为转移。因此,可以说消费品市场是一切市场的基础,对中国商品市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本书从反映消费品市场的指标中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支出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反映中国商品市场的景气指标。
3.进出口。
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和消费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内需,出口则是反映外需的主要指标。而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三个指标,都是用来观察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总规模的指标,反映进出中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在日益上升。一般来说,国内经济增长快,需求旺盛,进口增长也是比较快;同时,如果供给相对充裕,出口也会有较快的增长。从国外进口会增加国内市场上的供给,出口则会增加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不仅如此,进出口还对经济的增长、市场的价格以及货币供应和汇率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进出口在中国商品市场中具有的重要地位。本书从对外指标中选取了进出口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反映中国商品市场的景气指标。
4.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是指对市场经营活动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的外部因素,它既包括政治、经济环境,也包括人口、社会文化和科技环境等,它是影响市场运行的一系列因素的总和。我们将影响市场环境的因素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类,下面将以这两类来分别叙述。
(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指商品市场运行环境,包括政府政策、市场外部条件等。政府出台相关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金融政策以及收入政策等都会对商品市场的发展起到较大的影响。
(2)内部环境。内部环境从商品的生产者和最终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主要包括企业家和居民对当前和未来市场的判断。企业家对市场的良好预期以及居民对未来市场的积极展望有利于商品市场的繁荣。
在市场环境方面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国内生产总值、商业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采用M2)来作为反映中国商品市场的指标。
从影响商品市场的大量指标中,根据上述指标选取原则,将选出的指标进行汇总编制成表,作为中国商品市场经济指数编制的指标。
二、中国商品市场综合景气指数指标的解释
1.工业增加值(X1)。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的余额,即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与国民经济增长及就业呈正相关关系,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判断经济形势十分重要。
2.工业产品产销率(X2)。
工业产品产销率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工业销售产值占现价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它反映生产与销售的衔接程度,是研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依据工业产销率,可以判断工业生产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和产业政策,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将不同时期的产销率进行比较,产销率越高,说明产品销售情况越好。
3.生产资料销售总额(X3)。
生产资料是指人们从事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这些东西离开了生产过程就不应再称为生产资料了。具体是指用于生产和建设的产品包括工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资料两大部分。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就是符合上述条件的生产资料的销售总数量。
4.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指数(X4)。
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是反映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变动程度的动态相对数,也就是理论上的“价格发展速度”。只要搜集到流通环节生产资料基期和末期的物价及使用数量数据,就可以计算出价格的总水平之比,也就是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及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它反映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总量,是研究国内零售市场变动情况、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够大体反映消费需求状况,更重要的是,它有月度数据,时效性强,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可以更及时地观察到消费需求的变动。
6.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6)。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购买商品支出和文化生活、服务等非商品性支出。不包括罚没、丢失款和缴纳的各种税款(如个人所得税、牌照税、房产税等),也不包括个体劳动者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7.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支出(X7)。
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支出是指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日常生活的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八大类支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消费增加,总需求增加,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会有上涨压力。
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8)。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该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化的指标,是从消费品角度衡量消费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的一种价格指数。由于它包含了从生产到消费的所有环节,是衡量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最重要的价格指数。
9.进出口总额(X9)。
进出口总额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包括对外贸易实际进出口货物,来料加工装配进出口货物,国家间、联合国及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物资和赠送品,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捐赠品,租赁期满归承租人所有的租赁货物,进料加工进出口货物,边境地方贸易及边境地区小额贸易进出口货物(边民互市贸易除外),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进出口货物和公用物品,到、离岸价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进出口货样和广告品(无商业价值、无使用价值和免费提供出口的除外),从保税仓库提取在中国境内销售的进口货物,以及其他进出口货物。进出口总额用以观察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总规模。我国规定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统计,进口货物按到岸价格统计。
10.外商直接投资(X10)。
外商直接投资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
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居民家庭在扣除个人所得税、记账补贴、家庭副业生产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印证经济发展水平,其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12.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入(X12)。
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在调查期内得到以现金形态表现的收入。按来源分成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现金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它是反映农村居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可以通过考察农民收入变化来对整体消费需求变动的影响进行分析,只有农民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才能扩大广大的农村市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X1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按照管理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与消费需求不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需求总量与需求结构都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是增加社会总供给的重要途径,能够扩大社会的生产能力。
14.国内生产总值(X14)。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15.商业贷款总量(X15)。
商业贷款总量是银行利用自有资金发放的贷款,各商业银行运用信贷资金向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个人发放的住房贷款。如果商业贷款总量增加,则说明人们对经济预期看好;如果商业贷款总量减少,则说明人们对经济预期不看好。
16.货币供应量(M2)(X16)。
流通中的现金用M0表示,是指金融体系以外的机关、团体、企业、部队、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在某一时刻持有的现金总量。M1是M0和机关、团体、企业、部队和事业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农村存款和个人持有信用卡组成。M2由M1和准货币组成。准货币是一定时期内不会被直接动用的货币,包括定期存款、居民活期和定期存款,以及信托存款、委托存款等其他类存款,数量上等于M2减去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