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商品市场景气与预警研究
34644700000016

第16章 预警系统的原理及作用

一、预警系统介绍

无论是宏观活动还是微观活动,其过程不外乎是由这样三个环节循环组成:目标———手段———结果→目标———手段———结果→……其中,目标环节是信息的加工处理阶段,包括历史资料的分析、当前情况的监测、未来变化的预测、行动计划的制定等;手段环节是目标的实施阶段,包括实施决策、即时调节、免疫操作、防范控制、维持秩序等;结果环节是目标与手段相互校验、相互适应的阶段,为下一轮循环的运行提供现实基础。在上述过程中,预测自然是极为必要的阶段。因此,凡事预则立。不言而喻,预测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人类的本性。

预警从性质上可分为经济预警与非经济预警(社会预警、军事预警等);从范围上可分为宏观预警与微观预警,从时间上可分为短期预警与长期预警;从预警的产生发展历史看,短期的宏观经济预警在理论与方法上都相对成熟一些。因此,当我们进行监测预警分析时,自然应首先了解有关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这里首先对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的基础理论作简要介绍。

经济预警的英文表述是ECONOMICEARLY WARNING。从词语上讲,经济预警一词仿照了军事预警。如在军事技术装备中,有预警飞机、预警雷达等。虽然,经济预警的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如法国学者在1888年巴黎统计学会上,对经济进行气象式研究,用不同颜色描述经济运行状态。法国政府在1911年设置的经济恐慌委员会,以及美国学者1909年开始编制经济活动指数,1919年开始定期发布“美国一般商情指数”(哈佛指数)。但是,从严格系统意义上讲,经济预警的正式产生应该定在20世纪30年代所发生的资本主义第一次全面、深刻的经济危机之后。因为也只是从这个时候起,西方经济学家才开始普遍承认资本主义也有大危机,资本主义经济也会产生警情。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经济预警与景气分析(BOOM ORPROSPERITY ANALYSIS)、经济循环研究(ECO-NOMICCYCLERESEARCH)及经济晴雨表(ECONOMICBAROMETER)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其联系在于两者都属于预测范围,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的发展,后者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区别在于经济预警比后者所有概念均更加鲜明。前者不是一般情况的预测,而是特殊情况的预测;不是一般的预报,而是含有参与性的预报;不是从正面分析,而是从反面分析。也可以说,经济预警属于经济突变论的范围。因此,我们把经济预警的产生、发展时期推至20世纪30~50年代,至于经济预警在我国的产生时期,可以大体定在改革开放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发展时期可以定在80年代中期以后。关于国际、国内经济预警历史的具体内容将在第二节中详细介绍。

二、预警系统的基本原理

正如经济预测尚没有成熟的理论一样,经济预警也没有成熟、统一的理论。不同地区,乃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学者看法各异。经济预警从逻辑上讲应包括这样几个阶段:明确警义;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这里,明确警义是大前提,是监测预警研究的基础;而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属于对警情的因素分析及定量分析;预报警度则是预警目标所在。以上预警逻辑实质上很简单,它是果→因→果分析的具体化。

(一)明确警义(或确定警情)

明确警义也就是明确监测预警的对象。所谓警义是指警的含义,根据笔者研究,警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警素;二是警度。所谓警素是指构成警情的指标是什么,所谓警度是指警情的程度。

经济警素不同于自然预警的警素。在自然预警中,一般可以用单指标测度。例如,水灾的警素是降雨,火灾的警素是火势,地震的警素是震波等。在经济预警中,警素难以用单指标刻画,仅用GNP或人均GNP增长指标是不够的,必须考虑经济内部结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就业、通货膨胀、环境污染等)。因此,对经济预警需要深入分析。

目前西方国家所确定的宏观经济警素有:非农产业就业量、失业率、GNP、工业生产量、个人收入、工商业销售等。根据我国国情,不宜简单套用这些指标,我国宏观经济经济警素可以考虑由两部分指标构成:一类是反映经济增长数量的,一类是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也可代称为甲类警素与乙类警素。甲类警素可以由对国民经济起决定作用的“主导”部门经济指标构成,不必用反映所有部门的“总量”指标构成。用主导指标不仅操作便利,而且兼顾结构描述。这也说明预警分析与统计要求是有差别的。具体地说,甲类警素可以用四类警素指标构成。它们是:农业类警素指标、能源类警素指标、采掘原材料类警素指标、运输类警素指标。乙类警素拟由6个指标构成,它们是:通货膨胀、环境污染、财政收支、外汇收支、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失业率。关于选择以上警素指标的理由及每类警素指标的具体构成,我们就不在此细述了。

关于经济警度,拟考虑分为5个等级,即无警警度、轻警警度、中警警度、重警警度、区警警度。这五种警度分别与警素指标的数量变化区间相对应。因此,相应地有无警警限、轻警警限、中警警限、重警警限、区警警限。这里无警警限的确定最为关键。无警警限可以有三种形式:有下限而无上限,有上限而无下限,既有上限又有下限。最后一种形式比较普遍;第一种形式比较适合于具有瓶颈性的基本警素,如农业类警素等;第二种形式适合于通货膨胀之类的警素。

有了警素与警度,我们就可以对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进行警情监测,为经济预警提供参照等。

(二)寻找警源

警源是警情产生的根源,是“火种”。从警源的生成机制看,警源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来自自然因素的警源,即自然警源;一种是由国外输入的警源,即外生警源;一种是来自经济运行机制内部的警源,即内生警源。

1.自然警源。

包括气象因子、地质因子、海洋因子、资源因子。这四大类自然因子若发生异常变化就会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均会进一步诱发经济灾害,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而且会破坏经济正常运行。

2.外生警源。

包括对外经济关系与非经济关系发生恶化。如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对出口的限制(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国际价格的动荡,国与国外交关系的突变等,目前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达17607亿美元,且三资企业众多,因此外生警源的影响不可忽视。据有关资料,美国经济的外生警源极为显著。美国耗费的石油有一半来自外国(每日耗费总量达2059万~2087万桶)。所以,占世界石油产量30%、原油出口55%的中东石油市场一有风吹草动,美国就坐立不安。

3.内生警源。

包括内生分配警源与内生生产警源。前者指由于分配关系不公正、不公平、不公开,所引发的一系列主体之间矛盾,包括长期与短期矛盾、产业之间矛盾、区域之间矛盾。例如,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产品之间比价不合理,使农业比较利益过低,导致农业萎缩;教科文卫投资增长较慢,使经济增长缺乏后劲,等等。后者指生产的物质条件、资金条件、劳动力条件及市场条件等由于自然与人为原因恶化,使生产受到直接影响。以上两种内生警源往往交织在一起。广义地讲,内生警源还应包括经济体制因素,但该因素难以量化,且该因素的一部分影响已反映在其他内生警源之中,故不作进一步考虑。

(三)分析警兆并预报警度

分析警兆是预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警兆也叫先导指标。一般,不同警素对应着不同警兆。当警素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警情发生之前,总有一定的先兆,这种先兆与警源可以有直接关系,也可以有间接关系;可以有明显关系,也可以有隐形的未知“黑色”关系。警兆的确定可以从警源入手,也可以依经验分析。

警兆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气警兆;另一类是动向警兆。景气警兆不仅充当警兆,而且自身直接反映某种景气程度。如外生警源中国际经济干扰的扩散、自然警源的异常扩散等。

在景气警兆中还可以分为恶性与良性两类。一般与自然警源相关的警兆是恶性的,其余的大多是良性的。至于动向警兆是指这类警兆本身不表示景气程度,一般多与价格因素有关,价格的涨落一般都有两面性,难以说明好坏。

确定警兆之后,需要进一步分析警兆与警素的数量关系,找出与警素的5种警限相对应的警兆区间,然后借助于警兆的警区进行警素的警度预报。

预报警度是预警的目的。警度预报有两种方法:一是建立关于警素的普通模型,先作出预测,然后根据警限转化为警度;二是建立关于警素的警度模型,直接由警兆的警级预测警素的警度,这是一种等级回归技术。

在预报警度时,需要注意结合经验方法、专家方法等,这样可提高预警的可靠性。

三、中国商品市场预警系统的作用

景气指数的作用首先在于它能够告诉我们目前经济运行处于什么状况。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波动有它一定的周期规律,就像四季春、夏、秋、冬一样,有冷有热,一般经济周期一个循环约4~5年,并分为复苏期、扩张期、衰退期和收缩期。同样的,在微观领域也是如此,某个特定行业的经济波动也具有一定的周期规律,其运行也像天气一样,有四季冷热之分。如果说我国商品市场景气指数能够告诉我们的是现在商业领域内经济气候的季节和走向,那么我国商品市场的预警系统能够告诉我们的则是现在气温有多高。可见,我国商品市场预警系统的编制,能够正确评价当前我国商品市场运行的状态,恰当地反映经济形势的冷热程度,并能为市场经济形势分析的任务提供依据;同时,能够描述市场运行的轨迹,预测其发展趋势,在重大经济形势变化或发生转折前,能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决策者要制定合适的政策,防止经济发生严重的衰退或经济过热;能及时地反映商品市场的调控效果,判断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是否运用恰当,是否起到了平抑经济波动幅度的效果;从企业经营决策者的角度,也可以利用商品市场预警系统提供的信息,及时预见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使企业的经营调整适应政府的调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