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字,向来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不光“小心眼”的人,社会上的每一位公民,都应该遵守这一道德规范。
“俭”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项美德。《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思是说,节俭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来源,而奢侈则是所有恶行中最为严重的。这部先秦经典将“俭”字提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上,充分地展示了节俭的重要意义。这种崇尚节俭的精神,在以后历代都受到推崇发扬,有的人从学理上阐发之,更多的人则是在行动中实践之。
先秦时,墨子提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它将“俭”字提到个人和国家成败兴亡的层面上来,从此,“俭”不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美德,而且是成功学中的一个关键性范畴了。后世人论“俭”,大多是从成功学层面上论述的。桓范在其名著《政要论·节欲》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征诸史实,可谓不易之论。纵观历代有为之主,无不是节俭之人。
汉文帝以俭治国,停止修建露台,开创“文景之治”。曹操一生节俭,不好奢华,他的帷帐屏风,坏了一修补便接着使用。明太祖朱元璋更是节俭得近于苛刻。皇宫中有太监穿新鞋在水中走过,他他竟大发雷霆,严以治罪。康熙、雍正两位盛世君主,也励行节俭,并谆谆告诫子孙,因此清朝才有近300年的兴盛时期。这些君主节俭,并非是财用不足,而是认识到节俭是其他美德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一国统治者而言,一身节俭,则上行下效,举国节俭,如此则国用日足,国力日强。对臣子而言,节俭则可保证日用充足,避免贪污,是迁官保身的不二法则。对平常百姓而言,节俭可节制物欲,积累家财,日渐丰裕,传之子孙,永世不堕。
具体说来,“俭”字的益处有许多方面,因此石成金在《传家宝》中进行了总结,他说:
俭有四益: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俭可养德也,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啬淡泊有长久之理,是俭可养寿也;醉浓饱鲜,昏人神志,若蔬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俭可养神也;奢者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俭又可养心也。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许有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忽略了“俭”字,这是完全错误的。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从整体上讲,经济还很落后,所以“勤俭”的作风,仍是我们中华民族长期坚持的一种作风。
人要重视培养好的小习惯,小习惯可以影响大生活。保持好每一个好习惯,日后就会给人生带来无穷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