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如“战场”。作为“战场”的人们总有两种不同的面孔,对朋友慈善与和蔼,面对对手来说则强横、冷酷。而跻身在激烈竞争中的微软在进入中国时却也同时带了两副面孔。也许这个比喻并不怎么适合,但微软的市场手段却不得不让同行们惊叹。
首先,微软在深圳对国内几个行业的大公司亲热有加。因为它要靠它们冲锋陷阵完成霸业,与此同时,微软已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国内大中型公司用户和中小品牌PC厂商下手。
也正如哈恩·赫夫恩所说:比尔·盖茨空拳打天下,依靠“不要钱,不要命,不要脸”的“三不要”人生哲学,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成为全世界计算机软件行业的霸主,可称之为世界创业史上的奇迹。
鲍勃麦特可夫在评论比尔·盖茨时说,这个世界将是他的只要还有任何东西不在他的控制之下,他将不遗余力……。此时,微软公司的目标之一就是:赢得用户和消费者的喜爱和信赖,进而长期雄踞市场,行销世界。因此微软为实现此目的费尽了脑汁,最后采用了一系列的贴近消费者、独占性供货、发挥供应商的优越性和采用以“礼”“俘”人的手段。
当用户直观亲切、操作简便、通俗易学的图形界面技术出现后,微软公司马上意识到这将是个人电脑的发展方向。它不惜冒着产品拖延上市而失去市场的危险,小处着眼,不断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进行功能增进的工作。并且采用了让用户感到亲切、方便和友好的视窗Windows这个名称。
可见,微软公司设计理念的细微之处,挖空心思,向人们展示Windows的设计思想和主要功能,而占领了市场。
“微软公司下一重要的发展方面是信息高速公路,我们为此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有识之士也能够清楚地看到我们的远景规划。微软将以百分之百的力量去实施这个计划。对这项决策,我有绝对的信心。”
比尔·盖茨完全有理由这样说,因为微软公司做出这样的决策,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闭门造车。
为推动大批量销售,保证公司产品成为或继续成为行业标准,微软采取了签订独占性供货合同的手段。
大批量销售对于维持这一循环过程和公司发展一直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来自BASIC和MS——DOS,继而来自Windows Office的大规模收入和利润,使得微软能够为其产品的不断改善和持续销售以及近期在R&D投入8.3亿美元资金。另外,它还拥有40~50亿美元的现金。盖茨这样评论微软的战略优势:“这都是规模经济份额问题。当你每月推出一百万套Windows软件的时候,你就可以每年拿出3亿美元改进产品而仍能使其以低价格出售。”副总裁史蒂夫·鲍尔莫同意这种说法:“软件业是固定成本产业。因此质量绝对代表着一切……因为你可以将固定成本在广泛的范围内分摊。”
定价、促销以及促成大批量销售的销售协议,使微软确立了其公司的地位,也使它的一些产品成为工业标准。而一个工业标准提供者争取利用其对产品结构的影响力,是为了维持和扩张其市场地位或向新市场销售新产品。
然而,作为一个工业标准提供者还具有超乎协作网络之上的优势,这一协作网络遵循某一特定结构,比如决定产品如何配合MS-DOS和Windows运行的技术标准。对微软来说,这一网络包括应用软件的制造者,以及软件开发工具、硬件外围设备和驱动器(如打印机和监视器)以及为微软操作系统设计的其他产品的生产者。
革新专栏作家迈克尔·施拉格在1994年的一段话中精辟地论述了比尔·盖茨和微软作为工业标准提供者的目标和成绩:
“谁比其他人更理解标准的意义?可能是比尔·盖茨以及微软。微软实际上不是在做软件生意,而是在做标准的生意。微软成功不是因为它编写了最好的程序,而是因为它确立了最好的标准。微软Windows使盖茨成为亿万富翁的这种个人电脑软件——被培育和发展成一种标准,而不仅仅是另一种操作系统。微软的目标绝非收入甚至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是在与消费者、软件开发商和英特尔这样的微处理器生产商建立关系,以给予微软操作系统最充分的支持——战略上、财务上的和技术上的支持,这些关系网络正是使标准成为标准而不是一件产品的东西,标准不是一个公司的产品,而是这些网络副产品,支配标准意味着支配这些网络。”
在1995年,当网景公司的网络浏览软件Navigator以一枝独秀的姿态,占据互联网络软件市场的时候,为抢夺市场,微软公司的浏览软件Explorer一直坚持其免费策略,公司用户一样可以直接下载使用。
在Explorer3.0推出时,微软公司还创造出崭新的推销方法,伴随浏览器附送电子版的《华尔街日报》、有线电视,音乐台MTV和体育电台ESPN的服务,吸引网友使用。同时,微软公司更是大送T恤,鼓励用户上网下载。
“以小礼”打开大市场,是微软公司的高明之处,也是微软公司的优胜之策,这种推销手段,我们不能不为之叹服。
§§第八章 见面识高低言谈知雅俗——“小心眼”人的用人与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