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监生已暗中认出这一前额与下巴都很突出的客人正是当今皇上,于是,他恭敬地回答:
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朱元璋听罢大喜,钦赐他为大学士,后来他官至编修郎。
中山王悬金求对
南京市的瞻园,风景秀丽,别具一格。南、北、西三面假山,山洞曲折幽深,山峰挺拔耸立。东边回廊水榭,“工”字厅一面临水,一面为花台、绿地。这里是中山王称帝前的吴王府,明朝初期为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
相传,有一天,徐达在府邸门口贴了一条长联,联旁悬挂着百两黄金,并附有一张告示:“有能对者,悬金酬之。”一段时间,府邸门前熙熙攘攘,不少人前来围观,只见此联写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徐达这位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在联中抒发了自己打江山、创业绩的豪迈情怀,但写完上联之后,却对不出下联来了,于是,只好悬金求对。过了几个月,很多人仍不敢贸然前来应对;也有的虽然对上了,但内容平庸,徐达感到不满意。
一天,有位不出名的读书人来到府邸前,挥笔写出了下联: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这一下联,不仅描绘了瞻园的春色佳丽,绿树红花,而且还用“舜日尧天”歌颂了明王朝开国的天子将相。徐达看罢大喜,传令赏金,并把这副对联镌刻在府邸的楹柱上。
代宗帝设宴召“神童”
李东阳是明代大文学家,自幼聪明好学,尤其善于应对,据说在他六岁的时候,代宗皇帝便得知他的文名,因此专旨召他进宫。
李东阳小小年纪,到了宫门前,由于个子太小,门槛太高,跨不过去,只好由内侍抱他进去。代宗见他稚气可佳的样子,便笑着逗他道:“书生脚短。”
没想到小东阳见了皇帝不但毫无惧意,而且望着皇帝笑了一笑,调皮地顺口答道:“天子门高。”皇帝一听非常高兴,随便一句话,居然让小东阳当作对子来对了,而且对句不但说出了眼前实情,还语意双关,颂扬了自己严于取用人材、决不容滥竽充数之人蒙混作官的政绩。因此下令大摆御宴,并把另一位叫程敏政的小“神童”也召进宫来一起就餐。在宴席上,代宗又以桌上的螃蟹为题命两位“神童”应对。出句是:螃蟹一身鳞甲。
这个对子确实不好对,因为对句不但必须说的是另一种动物的特征,而且还必须包含一种比喻意义。但这并没有难倒两位小“神童”。李东阳的对句是:“蜘蛛满腹经纶。”程敏政的对句为“凤凰遍体文章。”代宗听了大喜,称赞道:“一个‘满腹经纶’,一个‘遍体文章’,将来必定是一个宰相、一个翰林。”后来果如其言,李东阳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程敏政官至礼部右侍郎。
宰相、状元巧答互对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府,特地看望了新科状元翁正春。在谈笑中,叶向高说:“老夫今晚恐怕进不得西门。”翁正春知道他今夜欲在此留宿,便道: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见话中用的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沉思片刻,对道: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次日早饭后,翁正春送叶向高上路,经过一池塘时,叶向高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想恐怕未必,您看——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不经意被将了一军,他便寻视池塘,忽然眉头一皱,当即对道: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对罢,二人会心地笑了。
张居正少年受玉带
张居正是明代着名宰相,又是大经学家。传说他自幼聪明过人,年方15岁,便去考举人。当时的主考官是湖北巡抚,见他小小年纪,居然就来考举人,因此特出一句对联叫他对,出联是: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张居正不慌不忙,略加思索,便随口对道: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巡抚一听大喜。对句不但对仗工稳,而且出语气势非凡,因此连忙解下腰间玉带,赠给张居正,并断言日后必定大有出息。
小于谦妙语应对主考官
于谦是明朝抗击金兵的民族英雄,他从小习文练武,聪敏过人,同时也有着几分淘气调皮。他母亲非常疼爱他,常常把他的头发扎成两股,向上竖着,活象长着两只小角。一天,他正玩得高兴,一个和尚取笑他说:
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正不耐烦,于是随口回敬道:
狗嘴何曾吐象牙。
和尚一听,哭笑不得,心想,这个小于谦可真得罪不起,只好悻悻地走了。
于谦回到家中,对母亲说:“您以后别再给我梳这样的头了。”
过了一天,和尚的徒弟兰古春见到于谦梳了个三角样的发髻,又戏笑说:
“三角如鼓架。”
于谦又马上回答说:“一秃似雷槌。”后来,兰古春对师父说;“这个小孩子,将来必成安国匡时的宰相。”
一天,于谦身着红衣,骑竹马戏于桥头。正遇太守微服路过,太守口出一联道:“红孩儿骑马过桥。”于谦对道:“赤帝子斩蛇当道。”太守愕然叫绝。
数年后,于谦考中秀才。又有一位刘太守到某寺院闲游,太守指殿中佛像道: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随从官员一时无人能对。有人说:“让这小秀才对对看。”于谦不卑不亢应声对道: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于谦考取了秀才,但他还是小孩子脾气,喜欢在野外玩耍,特别喜爱鲜花,以至父亲送他去考举人的时候,他袖中还藏着一朵花舍不得丢掉。没想到进了考厅,他这个秘密被主考官发现了。主考官对这个小秀才本来就很有好感,于是一语双关地对他说道:
小孩子暗藏春色,
“春色”本指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这里既有夸奖小于谦年少有为的意思,又是暗指于谦袖中的鲜花。于谦一听乐了,佩服这位主考大人还真精明,于是连忙对答道:
老大人明察秋毫。
“老”对“小”、“大人”对“孩子”、“明察”对“暗藏”、“秋毫”对“春色”,真是天衣无缝,贴切自然,主考官不由得连连称赞:“真是后生可畏,神童,神童!”
小解缙妙对曹尚书
明代解缙七八岁时,就能文善诗,聪慧无比,名声越传越远。曹尚书听说后就派人把解缙找来,想亲自考个究竟。
曹尚书对稚气瘦弱的解缙说:“我念出上句,你马上对出下句。答非所对,算输;间有停歇,算输。”
他不等解缙应允,便抢先念道:
“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把胸脯一挺答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手指堂前石狮子:
“石狮子头顶焚香炉,几时得了?”
解缙答:
“泥判官手拿生死簿,何日勾销?”
曹尚书手指青天: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能下?”
解缙挥手指地:“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敢弹?”
曹尚书一时难不住小解缙,便冷眼打量解缙身上的粗布绿袄恶意戏弄道:
“出水蛤蟆穿绿袄。”
说完仰天哈哈大笑,满堂官员无不面呈得意之色。
解缙却镇定自若,待笑声过后,双眼斜视曹尚书的大红袍,加重语气从容答道:
“落汤螃蟹着红袍!”
曹尚书一听,羞得面红耳赤,满堂官员大惊失色,曹尚书只得拂袖退堂。
竹与书
中国明代大学者解缙工于辩对,尤善应变。
解缙年幼时,他家与曹尚书府第的竹园相对,于是便在自家大门上题写了一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甚为不快,心想我家竹园的景色岂能让他借用?于是便令人将园中竹子砍去一截。解缙见此情景,就在对联下面各添了一个字: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读了对联更加气愤,就命家人把园中竹子全部砍光。解缙见后又在对联下面各加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任凭曹尚书如何变化,解缙都应势而变,滴水不漏,实在是奇妙可乐!
解缙应对
解缙是个着名的神童,8岁时随父亲在江边游泳,把衣服挂在一棵古树上。他父亲触景生情,脱口说出:
“千年老树为衣架。”
让解缙作对。解缙文思敏捷,应声答道:
“万里长江作浴盆。”
色难、容易
明成祖朱棣,曾对解缙说:“有一出句,要对很难。”解缙说:“哪一句?”成祖说:
色难;
解缙应声道:
容易。
“容”对“色”,“易”对“难”,极为工稳。但是,朱棣没听明白,望着解缙说:“你说容易,为何至今还对不出来?”解缙答:“刚才我不是对了吗?”朱棣恍然大悟,不禁大笑。
嘴尖皮厚
解缙治学一向严谨,很看不上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而又喜好卖弄的人。有一天,一位自恃有才的举人前来找解缙攀谈,想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华。谈话间,他摇头晃脑地说:“我有一联见笑于解公。”解缙说:“请讲。”举人便念道:
牛跑驴跑,跑不过马;
鸡飞鸭飞,飞不过鹰!
解缙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也有一联相赠。”接着念道: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位举人闻听顿时面红耳赤,作揖而去。
唐伯虎醉对诗友
有一次,大才子唐伯虎与诗友对饮,喝得酩酊大醉。友人想试试他醉后才气如何,遂即兴出一上联考他:
贾岛醉来非假倒;
唐伯虎听后,定了定神,对道:
刘伶饮尽不留零。
上下联中的“假倒”和“留零”分别以唐代诗人贾岛和西晋“竹林七贤”之一刘伶的名字为谐音。刘伶以嗜酒着称。这里用同音假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当时朋友们欢聚畅饮,喝得点滴无余、东倒西歪的情景。友人听后哈哈大笑,由衷地称赞道:“唐兄醒时为才子,醉后不愧为俊杰!”
陈白阳对唐伯虎
明代有一位着名画家,姓陈名道复,号白阳,山东人。有一次,他与唐伯虎一起外出游玩,来到一座花园,唐伯虎戏出上联: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庄子”,语带双关,一是指的庄园,再是指战国时的哲学家庄周及其着作《庄子》。这时,陈白阳抬头看见墙上有无名氏题的字,忽得下联: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汉书”,在这里也是双关语,一是表示“汉子写的”,再是指汉代班固所撰的《汉书》。对得十分工巧。
接着,他俩来到一座道观,道童用锅煮茶招待他们。唐伯虎又出一上联:道童锅里煎茶,不知罐煮(观主);
陈白阳略加思索,对道:
和尚墙头递酒,必是私沽(师姑)。
说罢,二人抚掌大笑。
唐伯虎触景成对
一次,唐伯虎到野外游玩,来到乡村,看到一位中年妇女一边打扫乱柴,一边喊小叔子过来帮她捆绑柴草,唐伯虎随口吟成一句:
嫂扫乱柴呼叔束;
之后,再也对不出下联来,只好边走路,边思索。忽见一少妇挑着一担水,由于扁担没担稳,桶掉在地上摔散了,便叫她的小姑拿去箍好。唐伯虎触景生情,于是想出了下联:
姨移破桶叫姑箍。
李调元妙对唐伯虎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川东游一古刹时,受到寺中长老的热情款待。李问长老是否有事相求,长老对他说:
寺中有一幅画,据说是明代的一位长老画的,画面上是三两枝出水的荷花,宛如真的一般。后来,唐伯虎来寺中游玩,长老请他在画上题字留墨,只见唐伯虎龙飞凤舞地写了一行字:
画上荷花和尚画;
末了,唐伯虎说:“若有人对出我这副回音对,必是当世奇才!”至今多少年过去了,仍没有人能对得上,先生可否试试看?
李调元听后,跟随长老来到画前,他仔细看了看荷花图以及唐伯虎题写的出句,微微一笑,说:“请借笔墨一用!”只见他毫不迟疑地握起笔来,在画上奋笔疾书:
书临汉字翰林书。
从此,这幅画和唐伯虎、李调元的题联,便成为寺中之宝,流传后世。
祝枝山书联咒老财
据说,明代着名书法家祝枝山曾为一位非常可恶的财主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财主见了,十分生气,便撕下对联,到县衙去状告祝枝山,说这副对联是咒骂他家的。祝枝山赶到县衙,笑着对县官说:“哪里是咒骂他的,这明明是为他祝福的呀!”说罢,亲口诵读了一遍: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县官和财主听后,目瞪口呆,无话可说。
老乞丐趣对祝枝山
明代着名书法家祝枝山,一次与友人在林荫道上漫步,只见荷池中绿叶如盖,鱼儿都纷纷游到荷叶下乘凉。祝枝山即景生情吟出一联:
池中荷叶鱼儿伞;
友人略微思索了一下,对道:
梁上蛛丝燕子帘。
这时,恰好有一个老乞丐路过,听见他们正在对句,也上前应了一联:
被里棉花虱子窠。
祝枝山和友人听后,觉得对句十分工整,而且非常有趣,于是解囊相赠。老乞丐连声道谢,施礼而别。
文必正答对结姻缘
据说,明代洛阳才子文必正在一次庙会上,巧遇吏部天官的小姐霍定金,文必正见她容貌出众,文才非凡,即深深地爱上了她。但苦于无缘接近,他就只好卖身为奴,进了天官府。
一天,他以送花为名,见到了霍定金,就向她倾诉了爱慕之情。霍定金虽然久仰文必正的大名,也早有了爱慕之心,但眼前的仆人是不是真的文必正呢?当然要试试他的才学才能判定。于是,口出一拆合对联:
吏部堂中,一史不读枉作吏;
文必正当即答道:
天香阁上,二人叙情夫为天。
联语中,“吏”字拆开为“一史”,“一史”又合为“吏”;“天”字拆为“二人”,“二人”又合为“天”,对得工整巧妙,霍定金听后疑团顿消。此后,两人订下终身,结成了美满姻缘。
4才子吟联嘲知府
明朝万历年间,抚州府临川县(在今江西省)有4名秀才:陈际泰、罗万藻、张世纯、艾南英,他们都是着名戏剧家汤显祖的学生,学识超群,闻名远近,人们称之为“4才子”。
有一年,一位两榜出身的知府到抚州上任,得知该府有4位才子,他很不以为然,便命人叫他们3天内到府衙与他答对。过了两天,全无动静,知府以为他们不敢前来,第三天便坐轿出城拜客去了。下午知府回城时,路过当地一座桥,名为文昌桥,只见有4个汉子袒胸露腹,横卧在桥上挡道。差人上前一问,才知他们就是“4才子”,特来找知府对句的。知府叫他们先出上联,那4个秀才一齐高声念道:
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
知府一听,茫然不知所措。原来抚州方言“章”、“昌”谐音,“下文章”是文昌桥下的意思,“上文章”是说桥上4人都满腹文章,而袒着衣服晒太阳,正是“文昌桥上晒文章”了。
知府思索良久,怎么也对答不出,只好打轿绕道而走。其时,天已近黄昏,他经过一个渡口,叫黄昏渡。渡口旁有个村子,叫前黄昏,对岸有个村子,叫后黄昏。知府到此,顿受启发,终于想出了下联。回到府中,正想召见4才子,哪知4才子早已派人送来了下联:
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遇黄昏。
此联真是与知府所想一字不差。知府无话可说,心中怏怏不乐。
过了两个月,知府乔装打扮,佯称外乡儒生,邀请四才子到一间客栈饮酒。四才子不知底细,如期赴约,酒过三巡,但见对门玉茗堂内玉茗花盛开,异香飘来,知府信口念道:
香生玉茗春三月;
玉茗堂是汤显祖的书房,所以汤显祖被称为“玉茗先生”。陈际泰一听,心中笑道:“这真叫做班门弄斧了。”于是,从容答道:
光照临川笔一枝。
汤显祖是临川人,又称为“临川先生”。这一答句,不仅准确、工整,而且又夸耀了自己老师的大名。
接着,知府又指着远处的宝塔道:
宝塔七八层,中容大鹤;
这上联乍看似平淡无奇,实是利用抚州方言“容”与“庸”、“鹤”与“学”的谐音,暗藏了《中庸》、《大学》两本书名。4才子一时都被难住了。恰在此时,他们的书童正闲得无聊,顺手翻着一本通书(皇历),罗万藻无意中瞥见,顿时灵机一动,高声对答:
通书十二页,里记春秋。
通书用以记载四时节令,而《礼记》、《春秋》又包含其中,果然对得妥贴。
知府无奈,又出一联,想挖苦一下4才子:
文昌桥上,秀才赤身露体,斯文丧尽;
4才子一听,方知此人原来就是知府大人,于是也毫不客气地回敬了他一联:
黄昏渡前,知府搜肠刮肚,脸面丢光!
知府弄巧成拙,自讨没趣。
妙联斥责洪承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