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靠什么生存
34740000000003

第3章 给自己合理定位

只要我们以有机体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我们就拥有这个世界,然而世界的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确让我们应接不暇,甚至无从应付。从理论上说,我们足以坦然地去做每一件事,并与生命交融在一起,这就需要把生存意识定位在合理的、有意义的事情上。

相信有一句话都是你我熟知,甚至是自己的座右铭———“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这里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你走的路是一条属于自己的正确的路,如果你完全在走一条错误的路,那只能是一意孤行、越走越远。

有位象棋大师,尽管取得了那么多的冠军头衔,但是他在后来做起了推销,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推销员,因为他从积极的娱乐中体悟到、或比别人更容易体悟到生存的精髓,这是合理定位的内容之一。

再想一想麦当劳兄弟,他们能首创“麦当劳”这种风格餐馆,并把它经营得有理有序、生意兴隆,其实这也算是一种风格,他们也有成功的意识,但当初他们把这种意识定位太低了,没有发现预期可实现的更大的成功,当克劳克提到把“麦当劳”推广到其他城市时他们都拒绝,更不用说全世界了。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试想,你现在或许已经是某一行、某一领域的高手,你在保持一种生存的态势,并有着成功的趋向,切莫把这个过程看做你最后的成功,成功是合理定位的成功,而不是作为生存过程的成功。

杨振宁对自身准确定位

我们在开始做任何事情之前,一般要进行双向的评估。一方面要对这件事的价值进行一番考察,决定它是否值得自己下功夫去做;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正确的估价,应该尽量选择那些自己有一定基础、或有些了解的事情去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盲目地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天下没有什么做不了的,其实一般的规律是“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把自己摆在一个不适合的位置上,一方面自己要付出较多的代价,另一方面也不容易尽快地有所收获,往往处于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

杨振宁到美国之后,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理论的源泉、科学的根本。没有科学实验,也就没有科学理论。1946 年杨振宁进入费米主持的博士研究班之后,就向他提出希望在费米的指导下写篇实验论文的设想。当时,费米正忙于在阿贡国家实验室指导科研人员从事军事秘密研究工作,而像杨振宁这样初到美国的中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入阿贡国家实验室工作的,所以费米建议杨振宁可以先跟泰勒做理论研究工作,而实验可以到艾里逊的实验室去做。

泰勒博士是美国的氢弹之父,他对杨振宁也非常关注。有一次,他问杨振宁是不是实验有阻碍。

“是的。”面对令人尊敬的前辈,杨振宁实话实说。

“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一篇理论论文,那么我建议你就把它充实一下作为博士毕业论文,本人可以做你的导师!”泰勒直率地对杨振宁说。

杨振宁听了泰勒的话,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对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失望,因为他从到达芝加哥大学的第一天起,确实是一心一意想写一篇实验论文的;另一方面他从心底里也感到自己的优势。对于泰勒的关怀,杨振宁十分感谢,但要他立即下决心打消自己的念头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我想考虑一下,两天后我再告诉您!”杨振宁恳切地对泰勒博士说。

杨振宁认真地考虑了两天,发现自己的理论素养确实比动手能力要强许多,因此他决定接受泰勒的建议,放弃写实验论文的打算。在作出这个决定之后,杨振宁如释重负,毅然把自己的主攻方向转入到理论物理的研究。杨振宁刚到美国时,他知道自己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因此决定通过作一篇实验论文,以提高、弥补自己的弱项,但在艾里逊实验室没有取得成绩,后来在泰勒博士的帮助下,杨振宁通过对自己客观、公正的分析,明确了自己的优劣长短,决定扬长避短,在理论物理方面做一些工作。

如果杨振宁当时仍一味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顾主观条件的限制,恐怕今天的物理学界就会少一位杰出的理论大师。

当我们在事业上或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应该多从主观入手,分析主观愿望与客观要求之间的差距,看看是否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如果这种差距是通过努力无法实现的,或者尽管能实现但也将耗费过多的精力,一般的规律还是应该另起炉灶,至少也应该暂停一段时间,把自己的注意力适当地分散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天地之大,我们没必要走一条不归路,明知前边是悬崖也非得走下去。时刻保持进退自如、灵活的改变目标与方法的做法,才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