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民工心理疾病辨识与防治
34741300000044

第44章 第三讲 心理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一)改善反应模式

所谓改善反应模式,就是要改变一个人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的那些适应不良的行为反应。由于行为的产生与一个人的认知评价、情绪情感、思维倾向、人生态度及人格特征有关,所以行为改变也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手。

1.行为改变的基础

(1)知识的改变:知识的改变是改变认知评价的必要条件。它通过读书、听广播、看电视、听报告、进修培训或其他信息传播途径来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使个人认识到改变行为反应类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态度的改变:在具备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需要、动机和态度。当人们对不合适的行为方式表示出排斥、拒绝、否定的态度时,也就会萌生改变行为反应的动机,也就会对良好的行为反应模式产生接受、同意和肯定的积极态度。

(3)意志的作用:由于行为模式常有习惯化的特点,改变起来常有困难。因此,在确定了改变行为模式的目标之后,还必须要以顽强的意志,一步一个脚印地从点滴做起,逐步改变自己不合时宜的行为反应。

2.行为改变的步骤

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改变大致可分3个步骤。

(1)解冻期:目的在于激励一个人正视自己原来的行为,使之认识到改变的需要,促使解冻的办法,是增加改变动机的力量和减少阻止改变的力量。不断学习知识,对愿意接受行为改变的态度进行奖励、鼓励和表扬、肯定,对拒绝接受行为改变的态度进行批评、反对或惩罚,可促进解冻过程。

(2)改变期:这是放弃原有的行为方式,从而接受新的行为方式的阶段。一般认为,这一过程主要受“认同”和“内化”两种动机的影响。

(3)冻结期:这是指对新的行为方式趋于巩固、再冻结的阶段。所谓再冻结就是使新的行为成为模式行为,并使之持续、持久的巩固过程。

巩固新行为需要进行有效地强化,通过强化对行为发展进行定向控制。按其发生的时间间隔,强化可以分为两种形式:①连续的强化,是在一个人每次从事新形式的行为时,都予以强化。这种强化见效快,但当强化终止时,容易消退。②断续的强化,即不是对每一次从事新方式的行为都给予强化,而是按照预定的反应次数或时间间隔给予强化。这种强化虽然见效慢一些,但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新行为,巩固得好,不容易消退。

3.行为改变的方式

(1)参与性改变:指群体中的个体能了解组织或集体变革的意图,并亲身参与群体目标的制定和变革计划的讨论,产生新的认识和态度,在此基础上产生新行为。这种方式比较自然和积极主动,因而比较持久、巩固和有效。

(2)强迫性改变:这是在外在压力的作用下(如纪律、法规、舆论、经济等)引起的行为改变。方法比较生硬,虽也有效,但不如参与性改变的效果巩固和持久。

(二)构建好环境

医学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导致疾病的外因,这可称为导致疾病的自然因素。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在考虑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中,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心理因素。即便是自然因素,也要考虑那些会对心理健康有影响的内容。讨论心理疾病原因时,我们也注意到有些引起压力发生的刺激就来源于环境。因此,主动避免与这些易产生压力刺激的环境接触,无疑也是有效防止压力产生的措施之一。我们要转变那种无视环境作用的态度,采取措施,尽量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更好一些。

1.尽量改善所处的自然环境

人的心理活动与天气有明显关系。夏日炎炎,使人烦躁不安;寒风习习,会降低人的兴奋;潮湿会使人感到沉闷;光照不足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国外已有用强于普通灯光十几倍的光照治疗某些类型抑郁症有效的报道);虽春意盎然,但春天也是精神病易发作的季节。

颜色也有明显的心理效应。红、橙、黄等暖色给人以热烈、辉煌、兴奋之感;绿、青、蓝、紫等冷色给人以安静、清爽、典雅感觉。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有一座伯列费尔桥,在这座桥被漆成黑色时,从上面投河自杀的人比这一地区其他桥自杀的人多得多。

新鲜明净的空气,让人感到清爽舒适、沁润心肺;空气中的污臭怪味,会使人产生厌恶感;缺氧可直接影响大脑的功能。因此,心理活动对是否缺氧应当是最敏感的。

如果能居住在山水相间、风景秀丽的自然环境中固然最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并不容易做到。而根据上述的原则把自己居住的小环境加以整理,使之符合卫生要求并不难做到。室内的光照、色彩、空气、温度、湿度也都应当刻意修饰和调节,使之有很好的心理保健作用。

2.避免环境中的不良人为因素

(1)人口密度与过分拥挤:现在人们都开始体会到现代化社会所带来的人口密度过大与过分拥挤的不便及心理压力。因此,人们有了回归自然的要求。人和人之间是要保持一定距离的,其距离的大小与亲疏程度相关。在公共场合下注意与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是维护自尊的标志。

(2)噪音与污染:有些生产性噪音是工作中所不可避免的,但有些噪音是家庭制造的,如:大声讲话嬉笑,使用视听设备时音量太大,或做家务时不注意轻拿轻放,都会产生生活噪音,也同样会影响身心健康。而这些噪音,如稍加注意都是可以避免的。

3.注重文化因素,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这里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审美意识、文学、艺术及国民精神等)和规范文化(如社会组织、制度、政治和法律形式、家庭模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语言教育、行为方式等)。大量的研究证明,心理障碍的起因、分布、患(发)病率、表现形式和转归都与文化环境有关。

作为个人能做到的是,一方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宗教信仰问题,但又要尊重别人(包括同事、亲友及家庭成员)的宗教信仰自由;另一方面要主动抵制腐朽没落的文化侵蚀,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这样才能达到与周围人的健康共识,共建良好环境。

家庭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作为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主动关心家庭中其他成员,创造民主、和睦、互敬、互让、互谅的气氛,使人感到家的温馨。对于在外担任一定职务的人来说,做好角色转换,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应当学学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社会上是要员,而在家中又能充当一位很能干的家庭主妇。

邻里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远亲不如近邻,应熟悉你周围邻居的大体情况,见面时点头微笑、互致问候,看似简单,但却能为化解矛盾、减少纠纷打好基础。

自然环境的构建,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要想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那就非得用你的爱心才能做到。让你的环境充满爱意吧,你的身心健康必将得到很大的回报。

(三)助人,享受道义满足

助人是一种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可分为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助人也可分为求回报和不求回报的两种。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在完成许多生产活动和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都需要通力合作,这是为达到共同目的的互助。有时互助的效果不那么明显和直接,就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之说,其实还是具有互助的含义。

助人如不求回报,并以此为乐,那是为了追求道义上的满足。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子女成人,是母爱使然,较少有求回报的动机。

助人之所以使人可“乐”,是在助人的过程中感到自己有能力或体验到自己的社会价值。特别是在助人时又不为名、不为利,更能净化自己的灵魂。像雷锋那样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种道德高尚的境界。

我们平常所说的“做好事”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助人,任何人一生中都有可能做一两件好事,难的是把助人当成一种很自然的行为模式,一生一世做好事。

真正的助人有时是损己利人的,也就是说要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才能达到助人的目的。有些人在别人处于危难之时,能挺身而出,甚至舍身救人,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他自己甚至都没有享受道义满足的机会,但他们给世人留下了榜样。

我们平常所说的淡泊名利,只有加上助人的内容才真正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四)交友,建立社会支持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且要做到获得朋友的支持。

在交友的过程中,能知道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并能与之进行比较以获得正确的自我认知。如能受到别人的赞赏和悦纳,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就会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如能得到朋友的批评,更能知过而改新。这些社会支持显然都是有助于心理健康的。

所以,交友不但有信息交流的作用,还有情感交流的作用,并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深化。通过交流信息,可以使人思想活跃、扩大视野,增加信息来源,提高人们对信息、知识的理解和鉴别能力。交友中的积极情感交流,能使双方产生亲密感,并从中吸取力量。朋友之间,烦恼时可互相倾诉,欢乐时可彼此分享,这对缓解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十分有利。在遇到困难时不但可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同情和理解,更能使人增加战胜困难渡过难关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交友要慎,不能讲哥们义气,不能交酒肉朋友,要有共同的理想、目标,这是最基本的原则。除此之外,在交友中还应当注意做到:互相尊重、真诚和宽容。

互相尊重体现了交友中“人人平等”的原则。人们的能力、社会地位可有不同,但人格上是彼此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在任何场合中都要维护它,并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互相尊重包括自尊与尊重他人两个方面。交友中也不能过分依赖他人或表现得缺乏自信、缺乏交流的主动性和对流性。至于低三下四,阿谀奉承,是很难交到挚友的。当然,也不能盛气凌人,把别人当成工具,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样也很难维持真正的友情。

以诚交友。如能做到真心实意地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直陈己见而不口是心非;对朋友的缺点、短处诚恳批评而不讥笑;对朋友的优点、长处虚心学习而不嫉妒;既不当面阿谀奉承,也不背后诋毁诽谤;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互相成为诤友,实为人生之一大幸事。

在交友时不仅要有成人之美的愿望,还应有宽容他人的度量。所谓宽容不仅表现在对非原则问题不斤斤计较,而且表现在别人明显亏了自己的时候也能“以德报怨”。宽容不仅表现在容忍别人的短处,也要容忍别人的长处。当别人不如自己的时候不轻视慢待,当别人优于自己的时候,不嫉贤妒能。当然,宽容并不是不分是非、容忍错误,而是能将人和事分开,宽容人但不宽容错误的事。宽容是良好的心理素质,自古以来就把宽容当成一种美德,应力求做到。

交友中还有一点应提及的是,你对我“投之以李”我想到要“报之以桃”是对的。但是,我对你“投之以李”就要求对方“报之以桃”的想法就不对了。交友中还是要提倡奉献精神,多给予,少索取。大家都持有这种态度,就会交到知心朋友。

(五)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

现代科学证明,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习惯)是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卫生保健措施之一。

积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害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主要有:吸烟;饮酒过量;不恰当服药;体育活动不够或者突然运动量过大;食用热量过高或多盐的饮食,饮食没有节制;不接受合理的医疗处理,信巫不信医;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破坏身体生物节律和精神节律的生活。

吸烟、酗酒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已为大家所公认,但许多人不注意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期吸烟的人会影响智力水平,使人的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并影响个人的心理品质。

酒精可引起多种脑功能障碍,产生焦虑、抑郁、意识障碍、情感失控、酒精性幻觉症、偏执状态、记忆力减退、酒精中毒性妄想症、遗忘症等。酒精还可引起人格改变,使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下降,引起家庭争吵、破裂,离婚率上升,人际关系紧张;导致各种事故发生。同时,酗酒使犯罪行为增加,如酒后肇事、偷盗、攻击行为、诈骗、流氓、谋杀及性犯罪等发生的机会均增加。

此外,注意饮食起居的规律、弛张有序的生活节律,以及自觉抵制黄、赌、毒的侵蚀,也都是十分重要的。

(六)要知道如何面对现实世界

人是不能脱离客观环境而存在的,环境条件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都有很大的关系。孟子说的天时、地利就是指的环境。

一般来说,社会环境给人选择的余地是有限的。且不说大的社会范围是这样,就是具体到一个工厂、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家庭,都会有许多方面不一定能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习惯和生活方式。极乐世界是没有的,不如意事常八九。所谓正确面对现实世界,首先就要对现实世界作公正、客观地观察和分析,看看哪些条件是需要改变和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可能或暂时不可能改变的,以此为依据并作有效地适应。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退缩、不幻想、不逃避。我们虽然不能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态度应当是积极和切实可行的。

面对现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适合国情。否则,只是生搬硬套西方那一套,或只是埋怨我国的文化、经济落后,向祖宗坟上吐唾沫,却不愿意做艰苦的努力去加以改变,逃避责任,回避现实都是有害于心理健康的。

要正确面对现实世界,还要学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让自己的实际能力与现实生活的要求不要有太大的差距,通过努力来实现有价值的目标,量力而行,尽量减少挫折的发生,并保持旺盛的斗志。

面对现实世界也包括对自己的悦纳和接受。像身高、体形、相貌等一些躯体上的不足之处,不必耿耿于怀,也不必自惭形秽。关键还是要在人格上完善自己,学识上充实自己。试想,如果连你自己都不接受自己,怎么能要求别人的承认和接纳呢?

只有面对现实世界,才能找出差距和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

(七)情、理、悟

一位女士来电话咨询(以M女士称之),坦言她的婚外恋情。她今年已43岁,丈夫大她4岁,两人有一个15岁的儿子。两年前进城打工,遇到同一工作地方的另一男老乡并发生了婚外恋情。想到丈夫对自己并不薄,看到自己一天天长大的儿子,面对着自己与情人都不能摆脱自己的家庭再结合的现实,M女士感觉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很想了断这段不该有的恋情。但是,每当见到对方那熟悉的身影,那热情的目光以及听到那充满激情相约的声音后,她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理智的防线一再被瓦解。她痛恨自己为什么不能自拔,怎样才能摆脱这痛苦的局面。

生活当中不乏类似的事例,每一个事例都交织着情、理和悟的斗争。

人,可贵在有情,但更可贵的是人有能力用理性控制和驾驭自己的感情。如果打开感情的闸门任其发泄而不加控制,多半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驾驭感情要靠理性、靠理智来管理。但是,如果理性上已明白,但仍不能驾驭“情”时,又当如何呢?这时,就要更上一层楼,上升到悟性上去。“悟”,是从更高的层面,甚至从宇宙和人生的最一般的道理上认清事物的本质,这时,就会顿然明白情和理的局限性,它们相对更高的哲理,原本是无足轻重的,没有必要为它们浪费精力。这样,一旦悟出人生真谛,就会改变原来不合理的认知评价,摆脱“情”的纠葛,这就是“悟”的过程。只要“悟”得准确,就会改变态度,并坚守新的合理行为。

M女士的问题已经接近解决,因为她已有所悟,不再“当局者迷”了,只是决心还不够大。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到处都充满着诱惑和刺激,道是无情也有情,但如果此情与理不容,那就不是什么人间真情,应断然割弃。

(八)陶冶

所谓陶冶,是通过业余爱好活动增加自己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提高自己的理智感、道德感及美感。通过有益的业余活动,真正体会到真、善、美的真谛,就能克服自己性格中的那些不足之处,甚至能影响和改造自己的气质。

唱歌、跳舞、书画等属于艺术爱好;打球、下棋、垂钓、游泳等属于体育爱好;收藏、集邮等属于鉴赏爱好;看电影、听音乐会、看歌舞表演属于观赏爱好。通过这些业余爱好活动,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共同提高对真、善、美的认识,相互促进,互为榜样,更有利于提高道德情操水平。通过对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学习先哲贤人的为人处世及刻苦钻研的勤奋精神;通过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对维护身心健康都十分有益。

以上为心理健康保健的几种方法,每个人都不一样,可能还有更适合自己的。其实,心理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咨询,对心理状况定期进行检查,起到防患未然的作用。心理是大脑机能对客观的反映,人人都会有心理活动,有心理活动就不可避免会发生心理故障。排除心理故障,让个体的心理需求去支配躯体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社会化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化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21世纪是一个易患“偏执型人格障碍”和“抑郁症”、“焦虑症”的时代。社会成员在快节奏、激烈竞争、人际关系紧张的高压力应激下,70%的人不同程度产生了心理障碍以至心理疾病。

只有做好各个时期心理疾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接受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和咨询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对生活、工作等减少消极影响。对心理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愈后不再复发。努力减小心理疾病带来的危害及后遗症等不良后果,做好康复,延续衰退。其实不论有无心理障碍、疾病的人,都应该了解有关心理疾病预防及保健的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才能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