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间文化的慈风孝行
34752600000004

第4章 初到人间的礼物

人类为了繁育种群,自然而然形成一条能够世代繁衍的链条;人类的先祖为了应对饥饿、战争、疾病与灾荒对生命的挑战,为确保一家一族的生生不息,在生存环境恶劣、科学不昌明的生存环境下,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俗规范和人生礼仪。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到撒手人寰,期间必然经历诸多约定俗成的礼俗,比如催生礼、做三朝之类“初到人间的礼物”,比如拜亲、回门等婚嫁之礼,比如做生拜寿的祝福,还有送终、报丧的哭别,这是每个人都得经历的人生礼仪。

应该说,这些人生礼仪以确保种族繁衍为主旨,又是促进人际交往的一种程式,因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直接抑或间接地体现着慈与孝。人生礼仪中的慈与孝经岁月的风化,经众人的演化而成为民间的慈风孝行,继而规范每一个人,以维护家与族的繁衍。那么在人生礼仪的规范中,蕴含了哪些慈孝元素?这些元素又是如何规范着一个人的慈风孝行呢?本章从生养、婚嫁、寿庆、丧葬四个方面来叙述人生礼仪中的慈风孝行。

旧时,人们对生命的认知有限。女人怀孕生产,既没有产前检查,又缺少生育常识,分娩时又是土法接生,因而女人生孩子,有“一脚在棺材外,一脚在棺材内”的风险。正因如此,数百年来所形成的民间生育习俗,多是祈求母子平安的。如今来看这些生育习俗,既包含了父母对儿女的慈爱,也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有些生育习俗是祈求产妇与新生儿平安,有些生育习俗是祈盼婴孩健康长大。如催生礼之类的习俗,既是家人满怀喜悦的心情表达,也提醒大家要做好迎接小生命的准备;而剃满月头等习俗则是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些生育风俗便是人与人之间的慈风孝行。

催生礼

1929年2月,距宁波府属慈溪县城(以下简称慈城)西南5公里的黄山村,呱呱降生一男孩。在这男孩坠地前,他的外婆自慈城余家挑着催生担到黄山白屋给女儿催生。催生的礼物有婴儿用品和生姆娘吃的食品,前者无非是婴儿的衣裤、鞋帽及尿布等,后者则是鸡蛋、红糖、长面、桂圆、核桃等补品。

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迎接孩子的方式不尽相同。单说这些催生礼俗,还真是五花八门。浙江温州地区的外婆送的催生担里总有一块烧熟的猪肉。这块肉约一寸见方,切得方方正正。据说这是专门为即将生产的女儿准备的,寓意产妇临产快便,故称“快便肉”。浙江杭州地区的外婆准备的催生担除婴儿的用品与产妇的补品外,还有一样乐器——笙和十双红漆筷子,此习俗是讨“快生快养”的吉祥寓意。

温州等地的外婆,尤其是逢女儿生育头胎的外婆,在女儿怀孕期间,常常向已生了儿子的人家讨要一些婴儿衣服,对方给的往往是一件单衣和一件夹衣。外婆将两件小衣裳系上红头绳,插上万年青的枝丫,俗称“利市衣”,提前送到女儿家。待婴儿落地,并由接生婆洗净后,再亲自给外孙或外孙囡穿上利市衣,然后吃过素面汤再回家……看女儿平安无恙,听婴儿呱呱啼哭,做外婆的才能心安,才能绽开笑脸。

至于安徽省含山地区,在女儿怀孕期间,娘家也要备好婴儿穿用的衣被、尿布等物品,婆家则要在媳妇临产时炒“阴米子”,就是把蒸熟晒干的糯米饭放在铁锅里烘炒,俗称“催生米”,以备产妇生育后用开水泡服。

山西省民间的催生习俗则不限于娘家人,娘家的亲戚大多会带鸡蛋、红枣、红糖之类的礼物探望。

报生喜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儿降生,民间俗称“添喜”,因而有“报生喜”习俗,以报答众亲对家里添丁增口的祈福。按旧俗,分娩一般在家里,在笔者所考察的地区,婴儿出生后,由新生儿的父亲亲自报喜为多,岳母往往再次送来鸡蛋、面线、鸡等礼品,一是表示庆贺,二是让女儿补养身体。

江苏无锡地区的人们除按习俗报生喜外,还在婴儿落地的第二天,给婴儿喂食用大黄、黄连、黄芪合煎的三黄汤,此汤除了有泻瘀积、清胎毒的疗效外,也寓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孩子祈福。

山东青岛地区在产妇分娩后,首先要在大门上挂一块红布,告知乡邻孩子已经平安降生,此举俗称“挑红”;而乡邻们见到“挑红”后,就会纷纷带着鸡蛋和红糖到产妇家贺喜,俗称“看欢喜”。同省的莱西等地则通常在屋门上挂一桃枝,桃枝上用红线系上葱、枣和栗子,寓意孩子聪(葱)明,早(枣)日成家立(栗)业。蓬莱地区的报生喜习俗是生男孩带公鸡去,生女孩带母鸡去。同省的邹县则是生男孩带书本,生女孩带花朵。

湖南长沙地区的报生喜习俗与蓬莱地区类似。省内其他地区则由婴儿父亲带一只大公鸡、一壶酒和一篮鸡蛋到岳父母家报喜,若生男孩,则在壶嘴插朵红花;如生女儿,则在壶身贴个“喜”字。岳父母家见此,就准备酒宴,招待女婿和乡邻。

安徽徽州地区,在婴儿落地后,家里要送满壶黄酒、红蛋给孩子外婆家报喜。壶嘴朝前为男,壶柄朝前为女。同时,向其他亲族分送鸭蛋四个、八个或十二个,蛋的个数必须在折半时也是双数,寓意喜事成双成对。同省的岳西乡间有“外婆家门楼高三尺,堂轩祖宗笑三天”之说,因而女儿在婆家生了小孩,娘家人立即会把生养喜讯转告其他亲友,并让报生喜的女婿带回鸡、红糖、糯米等礼物,给女儿滋补。

山西高平地区的报生喜习俗,大多是女婿坐车到岳父家,左手抱喜锅,喜锅里放有桃枝、艾叶,右手托鸡,以脚系小红布条的大红公鸡或母鸡区分男孩与女孩。

做三朝

在对考察中心的调查中发现,各地大多有做三朝的习俗,做法也类似,不外乎给婴儿洗澡,办筵席宴请邻里、亲友,吃喜面,喝喜酒,不过各地的说法却不同,比如无锡、徽州等地叫“做三朝”,青岛叫“过三日”,在长沙却称“洗三朝”。

浙江宁波有的地方也称“做三朝”,其做法很特别。即做三朝的当天,祖母会在产房内摆上简单的羹与饭,点燃香烛置于米筛内;米筛内还放了十二只小酒杯和两只饭碗。小酒杯和饭碗各盛满糯米饭,糯米饭尖端各放了一块红糖。小酒杯俗称“商量盏”(这里的“商”方言读音为“相”),而糯饭碗俗称“盖糖饭”。商量盏与盖糖饭用以祭祀床公床婆。祭毕,祖母将商量盏一一分送给邻舍的孩童,寓意婴儿长大后能与邻舍隔壁的孩童和和睦睦;而盖糖饭则送给隔壁久婚未育的少妇吃,寓意能生。吃了盖糖饭的女人则要回赠一碗麻油,以示“有”了。

温州人做三朝,首先用外婆家送来的新衣换去落地时穿的利市衣,然后摆三朝酒,俗称“摆毛饭”,主要宴请洗生婆、赠利市衣以及临产帮忙的人,请的均是女客。倘若产妇生头胎,其娘家还要送“三朝礼”,礼物大多是衣裤、鞋帽、抱裙、尿布,以及金银首饰、坐车、立车、小床、小帐等,还有金交剪一把(一般计重不超过一分,钉在婴儿帽上)、六色彩饼和寿桃、红蛋、红花生、福寿糕等,一切都寓意吉利。

在温州,还有外婆改毛衣的习俗,即外婆用旧布帛或用旧衣为新生婴儿改制一件小衣,与三朝礼一起送到女儿家,这件小衣俗称“毛衣”。

满月礼

婴儿出生一个月俗称“满月”,有的地方也称“弥月”或“出月”,这天自然又有一番庆贺,而庆贺花样又随地域不同有所差异,剃满月头与办满月酒却为各地相同之处。尽管其形式不同,但庆贺的目的都是为祈福与感恩。

旧时,慈城地区的剃婴儿满月头大多由脚埭的堕贫嫂承担。剃头时,先请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抱一下,再由孩子的祖父抱着剃,祖父脚下踩着红纸或红布包的葱、芸和斧。堕贫嫂边剃发边念唱:“一进大门步步宽,脚上踏着紫金砖;紫金砖上生莲子,莲子上面落凤凰;凤凰不落无宝地,状元是你少东家。”

剃好头,再由婴儿父亲去栽葱、芸,寓意婴儿聪明、好运、富贵。

对剃下的胎发的处理,亦很讲究。杭州的习俗是将胎发悬挂于堂屋高处,寓意孩子长大后有胆量。浙江嘉兴地区则是做头发圆:是日,先用手指蘸绿茶水轻轻地在婴儿额头和头发上揉擦,边揉边念“茶叶清白,某某头皮清白”,后剃发,并收集剃下的头发;然后,在家狗身上拔下一小绺毛,边拔边念“某某大起来乖,和小狗一样胆大,一样灵巧”;再从小猫身上拔下一小绺毛,也是边拔边念“某某大起来乖,和小猫一样听话,一样活泼”。再将三种毛发混合起来,喷上一口茶水,放在手里搓圆。搓圆后,用针线先串一颗枣子,再串发团,最后串上一颗桂圆,将做成的“头发圆”挂在床檐正中。旧时,生儿女不限数量,这样生几个就有几个头发圆。以后儿女长大离家,做娘的只要看到头发圆,就犹如见到本人那般亲切,暖心窝。

在温州,满月时请剃头匠剃去婴儿胎发,称作“灯光光”。用红布包裹好剃落的胎发,悬挂于保生娘娘宫神座旁,取保长生之意。温州地区婴儿的满月头会在囟门(俗称“智孔”或“聪明孔”)上留一寸见方的头发,称作“孝顺发”。有些地方的“孝顺发”则是指后脑下部留的一块头发,这种孝顺发往往会留到孩子到上学年龄时才剃去。

浙江舟山等地区有“乌鼻头管望外婆”之说,这一俗语源于婴儿去外婆家首次做客的习俗。大多是在婴儿双满月时,母亲抱着孩子回娘家,为避邪祟,出门前长辈往往会在婴儿的鼻尖上抹点镬煤,身上挂一本旧历书。到了外婆家,外婆再给婴儿挂上由红绿线搓成的长命线,以祝福婴儿长命富贵。此俗,有的宁波人还称为“黑鼻头管望外婆”或“红鼻头管望外婆”,所指其实是一样的风俗、一样的祈盼,“乌”“黑”或“红”只是因不同地方所抹的东西不同而已。

无锡地区的满月习俗,除为孩子剃满月头外,做满月以办面筵为多,赴宴的亲友或多或少会赏给孩子红包。

青岛地区的满月习俗称作“过满月”,主要仪式也是给婴儿理发,俗称“铰头”。铰头须在满月当天的上午,请族中未婚姑娘在婴儿头上自下而上铰三圈,铰下的胎毛用一张面箩接住,再用红布包好,缝在婴儿的枕头里。铰头时须有舅舅在场,如舅舅不能到场,则在小孩身旁放一个蒜白(青岛方言“蒜白”音近“舅”,以其替舅舅)。此后,小孩由舅舅搬回去住,叫“搬满月”。

徽州地区,剃好满月头后,取熟鸡蛋去壳,在婴儿头顶上滚动数下,寓意解胎气。若娘家请产妇回家调养的,产妇也就在这一天启程回娘家住些日子。

山西全省流行过满月,吃“满月宴”、送满月礼十分盛行,以为孩子祈福等。

取名字

每一个人的名字大多是长辈赠给的礼物之一。虽然取名的时间并不相同,有的是做三朝时取的,有的是满月时取的,有的是孩子做百日时取的,还有的甚至是孩子启蒙上学时才取的,但从长辈给孩子取名的习俗中就能感受到无限的慈爱之情。

旧时的宁波,为使婴儿顺顺利利地长大,大多出生后不取名字,而以“阿狗”、“阿猫”(“猫”读作“毛”)、“阿兔”之类的家养动物或十二生肖之一为乳名唤之。正式取名要先排生辰八字,看其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缺什么,就在名字中补什么,如缺“金”则一般取带金字旁的字为名。等小孩上学时,要请先生(老师)按宗祠排行取书名,如慈城冯氏一家,长辈分别给七个儿子以“长命富贵福禄寿”命名。

在浙江绍兴地区,名字的寓意或祈福,或辟邪,或纪念。如“六斤”“七斤”之类,以婴儿出生的体重命名;“六一”“五九”“廿二”之类,是用婴儿出生时其祖父母或父母亲的年龄命名;“杏生”“桂芬”“菊仙”之类是用婴儿出生时的时令植物命名;“和尚”“阿关”“包全”,是长辈抱小孩到关帝庙、包公殿,寄名为关羽、包拯的弟子,取其“关”“包”字命名;像“富贵”“荣华”“福庆”“耀宗”这样的名字,显然是为了祈福;“运水”“金木”“阿坤”这样的名字,与宁波家长的心愿与做法一样,也是给婴儿算命排八字后才取的,带有祈福消灾的意愿。

数百年来,人类到底形成了多少生育习俗,笔者无法统计,就考察中心而言,上述一些生育习俗,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习俗,既有亲属间的,也有乡邻间的,其间或多或少寓意慈风孝行,也就是一个人从来到人间开始,就沐浴在慈与孝的亲情之中。

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宁波人做三朝民俗不仅颇具慈风孝行特色,更符合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商量盏与盖糖饭看似普通,却寓意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而且以自家添丁的喜事向他人祈福,这是十分优秀的民间习俗与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