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变革的先行者是吉田松阴。启迪他的书就是中国大学者魏源的《海国图志》。口号是魏源呼喊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而魏源的《海国图志》在中国被束之高阁。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良图,号默深。湖南邵阳人,是我国著名学者和近代启蒙思想家。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出生于地主官僚家庭,10岁时家乡遭灾,家庭从此没落。由于家境贫寒,魏源读不起书,只好到私塾里借书,在母亲的织布机旁苦读了《四书》、《五经》。由于他刻苦勤奋,15岁便考中秀才,29岁时考中举人。他热心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喜欢议论时政,成为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魏源9岁时去赴县城参加“童子试”。开考时,考官拿着一个茶杯给大家看,原来上面画着一幅“太极图”。考官这才慢吞吞地出了考试的题目:对对子。上联就是“杯中含太极”。魏源刚好怀中藏着两个麦饼,那是魏源的母亲怕他饿肚子,在他临行之前塞给他的。魏源看看考官的上联,又摸摸麦饼,灵机一动就想出了下联“腹内孕乾坤”。考官大为惊异。
1840年9月的一天,占领定海的英军,为了筹划进攻中国内地的作战计划,派出人员刺探军情,一名叫安突德的炮兵军官偷偷地到定海附近测绘地图,被当地的百姓抓获,送交给宁波知府衙门。魏源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立即赶到宁波,亲自审讯安突德。安突德向魏源交待了英国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自然情况,同时也详谈了英军的作战意图和武器情况。事后,魏源根据安突德的交待材料,写成了《英吉利小记》,向中国人介绍了英国的历史、地理等基本情况,供人参考。
1841年8月的一天黄昏,魏源在镇江遇见了即将发配新疆伊犁的林则徐。两位忧国忧民,力主抗英的爱国志士相见,不由百感交集,慨叹不已。在魏源的住处,林则徐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布包,指着布包内的一大捆书报说:“这是我在广东时组织译员从香港、澳门的书籍和报纸上翻译的译文材料。如今我发配新疆伊犁,路途遥远,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返回。我想把这些东西交给你,希望你能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编写一种介绍海外各国情况的书,改变国人对世界的无知状态。”
魏源从林则徐手里接过沉甸甸的布包,会意地点了点头,他决心在林则徐已有的基础上,搜集天下有关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资料,编写一部集大成的世界史地著作。
他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又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及新搜集的外国图文资料,夜以继日地奋笔疾书。到1843年初魏源终于写完了《海国图志》。它是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先进分子了解和认识西方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宝贵典籍。
《海国图志》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还有各种奏折10多件和魏源的一些亲身经历。《海国图志》全书分六个部分,每一部分侧重各有不同。如《世界地图及各国分地图》篇,向人们提供了近百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世界各国史地》篇中,魏源通过征引《地球图说》、《外国史略》和《瀛环志略》等书中的材料,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美国的联邦制度、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可以说,《海国图志》涵盖了当时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魏源这部关于世界各国地理、历史概况和社会现状的巨著,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魏源的改革思想中,虽然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称赞资产阶级政体的某些词句,但脚步却始终没有跨出封建主义的门槛。他幻想清王朝能改弦更张,通过学习西方某些富国强兵之道,以重振国威。正是这个政治立场,驱使魏源在1853年任江苏高邮知州时,组织地主团练武装,以对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