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的积极意义
我们享受着前人的奉献,同时便担负了给后人以奉献的重任,这就是我们的生命在历史中的定位!这就是我们应遵循的人生哲学。
·奉献是生命存在的价值肯定;
·奉献是一种崇高的快乐形式;
·奉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奉献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志;
·相互奉献的过程使得社会关系和谐。
爱与奉献
·生活中要会“奉献”。
·付出与收获总会在一定程度上等值,付出爱的人会收获更多的关怀。
·我们要学会爱人,拥有爱他人的能力,才会有享受被人爱的机会。
·富有爱心。微笑与援助能让别人和自己同时享受快乐。
·在行动上,你是付出者,在精神上,你就是收获者。
·爱有神奇的力量,双方互惠,施受双赢。
·爱的世界很宽阔,容得下等待、忍让和理解。
·孔子说,仁者爱人。
·一个人富有博大的爱心,自然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问题。
·宽容大度,给别人多一点同情和理解,就会具有爱的胸怀。
·真诚、善良、平等、和睦、团结……一切人类的美德,都源于爱。
案例:李嘉诚——致富不忘公益
李嘉诚创办汕头大学时,立志将它建造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学府。他亲力亲为,殚精竭虑,从最初的图纸设计到后来的师资配备,无不一一过问。他曾说,“汕大在我心目中的位置,甚于其他一切事业。”他是以毕生的心血以报效桑梓,他智慧的运用他的成功之果服务于子孙后代。
案例:陈嘉庚——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该奉献时决不吝啬。
陈嘉庚是侨居新加坡的一位大实业家,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他一生致力于兴实业办教育。他一生献给文化教育事业的钱,几近他全部积蓄。1929年金融危机,他的企业因亏损不得不向银行借贷,即便如此,他仍然千方百计的维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费用。他的个人生活十分简朴,伙食也是能省则省。他认为,“该花的钱千百万都不要吝啬,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要浪费。”
案例:南丁格尔——爱心使她奉献一生
1907年12月,她被英王爱德华七世授予丰功勋章,这是首次将此类勋章颁授女性。1908年3月16日,她在88岁高龄时被授予伦敦城自由奖。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女护士,开创了护理事业。为了纪念这位近代护理的创始人。1912年,国际护士会将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并倡议各国医院和护士学校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她就是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享誉世界的“提灯女神”。她出生于1820年5月12日。在伦敦街头树立着一座南丁格尔的铜像,在10英镑纸币的背面印有她的半身像,她是英国的骄傲。
南丁格尔生于一个名门富有之家。家境优裕的她,从小就过着十分优裕的上流社会生活。她的父亲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个博学、有教养的统计师,谙熟英、法、德、意四门语言,精通自然科学、历史和哲学,擅长音乐与绘画。在父亲的教导下,南丁格尔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按照父母的期望,她将成为一位有贵族身份的贤妻良母。但在主妇、文学家、护士三者的选择之中,她不顾父母反对,毅然选择了当护士。在那个时代,护士是很没有地位的工作,是只有贫苦低下阶层的女人为了谋生,才肯做的污秽工作。
19世纪50年代,英国、法国、土耳其和俄国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英国的战地战士死亡率高达42%。南丁格尔主动申请,自愿担任战地护士。她率领38名护士抵达前线,在战地医院服务。她竭尽全力排除各种困难,为伤员解决必须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对他们进行认真的护理。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伤病员的死亡率就下降到2%。每个夜晚,她都手执风灯巡视,伤病员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战争结束后,南丁格尔回到英国,被人们推崇为民族英雄。
1860年,南丁格尔用政府奖励的4000多英镑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随后,又创办了助产士及经济贫困的医院护士培训班,学生们遍布英国各大医院并且远及英国本土以外。她一生撰写了大量报告和论著,包括《护理札记》、《医院札记》、《健康护理与疾病札记》等多部专著。最著名的是《护理札记》,成为护士必读的经典之作。该书阐述了护理工作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理,指出护理工作的社会性、生物性和精神对自体的影响,彻底改变了护士的社会负面形象,更打破了当时“一位好女性不是当贤妻就应当良母”的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让大众认识到,原来女性可以在社会发挥更多不同的贡献作用。这本书一出版就被译成多种外国语本发行,医疗卫生界认为它是“头等重要的著作”和“划时代的稀有著作”。南丁格尔由此被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
她也收到了爱情的橄榄枝。在一次宴会上,她结识了年轻的慈善家理查德。理查德对她一见钟情,两人一起谈诗作画,愉快交往。在寂寞无助的时候,理查德的数不清的信笺,给过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也曾把理查德称为“我所崇拜的人。”但是,在他求婚时,她考虑良久,却拒绝了他。她给理查德写信说:“我注定是个漂泊者。为了我的使命,我宁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钱。”她曾谈到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普遍的偏见是,归根结底,一个人必须结婚,这是必然的归宿。不过,我最终觉得,婚姻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人完全可以从她的事业中,使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找到更大的乐趣。”此后,她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终身未嫁。
1901年,南丁格尔因操劳过度,双目失明。1910年8月13日,南丁格尔在睡眠中溘然长逝,享年90岁。
她的一生,历经整个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对开创护理事业做出了超人的贡献。她毕生致力于护理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一切,使她成为19世纪出类拔萃、世人敬仰和赞颂的伟大女性。
光辉灿烂的一生源自于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源于身体力行的坚持,源于对所有人的发自内心的爱。人生因奉献而伟大,奉献的人生是美丽的!
给予之后才会有回报
有个人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在屋前,他发现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壶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性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决心按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不断索取的人生是乞丐有两个人死后来到了阴曹地府,阎王查看过功德簿后说:“你俩前世未作大恶,准许投胎为人。但是现在只有两种人可供选择:付出的人和索取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过不断付出、给予的人生;另一个则必须过索取、接受的人生。”
甲暗想:“索取、接受就是坐享其成,太舒服了!”于是他抢先道:“我要过索取、接受的人生。”
乙见此情景,别无选择,就表示甘愿过不断付出、给予的人生。
结果,甲要过索取、接受的人生,投胎转世后,成了一个乞丐,每天都在索取和接受。而乙呢,因为选择过付出、给予的人生,转世后,变成了一个富人,每天都在给予和付出。
牛的贡献
猪向牛抱怨它不受人们欢迎:“人们经常提及你的善良和你那仁慈的目光。确实,你给予人们牛奶和奶油,而我给予人类的更多。我献给人类熏肉和火腿,但是人们还是不喜欢我,为什么?”
牛想了想说:“也许因为我是在生前奉献的。”
“生前?”猪睁大了眼睛,“什么意思?”
“呵呵,就是说我的奉献更彻底呀!你想,我们刚长大一点儿就开始耕地拉车,以后,任劳任怨一辈子,最终还得被人们宰割。可以说我们的一生都是在奉献中度过的,况且我们只吃青草。而你们呢?成天好吃懒做……”
奉献推动历史进步
·中华民族正因为一代代人的无私奉献,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发展;
·每个时代人们享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都是过去无数代人努力奋斗,无私奉献的结果;
·有奉献精神的民族将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有着不可战胜,不可替代的力量。
对慈善的质疑
即使慈善家陈光标的所有对外捐款都被证实是真的,而非“诈捐”,我想,他依然逃脱不了被怀疑的命运。会有人说,就算他真的捐了,不也是为了炒作出名,为了他的公司有更好的声誉赚更多的钱,如果没有一点好处,他还会做慈善吗?
相信有这种想法的人为数不少吧!诚然,每个人做事都有他自己的动机,只要不犯罪,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愿去追究他的动机的,做善事也一样。
采访了来到中国开展“慈善之旅”的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的杨澜曾这样说:“社会不应该苛求人们的表达方式。低调是他的谦虚,高调能够起到宣传和鼓动的作用,关键是做了什么。慈善的事不要过多的计较动机,而是看结果。退一万步说,哪怕这个人虚荣心想做好事,又有什么不好呢,这个社会应该对做慈善的人更宽容一点。”
杨澜这些话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待慈善应有的宽容态度。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明显,是因为国人现在对于做善事的人的态度很不友好。如果听说一个企业家或者一个明星在做慈善,第一反应都是炒作,很少有人会去相信他们真的在行善。他们宁愿相信那些高调的自私的人,认为那是真实,而不愿相信别人无私的义举,总是怀疑这些人有别有用心的动机。
其实说白了,就是对于奉献精神的质疑,是不相信如今还有人愿意无条件的付出和奉献。改革开放提出了解放思想,敢于质疑,却并不是否定一切美好的东西,丧失对人的善的本质的信仰。一个认为社会没有爱的人,必然是因为他自己没有爱,相反,一个有爱心的人,会处处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同理,一个不相信还有单纯的奉献存在的人,自身必定是无比冷漠和自私的。
其实,人在本质上是心存善意的,是愿意奉献的。对待父母亲人,每个人都宽容而无私,在他们困难的时候全力以赴地给予帮助,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奉献自己的所有。这种品质已扎根于人的内心深处,在适当的时机就会显露出来,并不会因为对象的不同而改变,也因为这样,人间才是一个充满了温情的世界。
案例:“雄鹰”张米亚——人生因奉献而永恒
他是一名平凡的山乡教师,当灾难降临时,却变成了一只令世界仰慕的雄鹰。
这一幕必将长久印在人们心中:汶川地震发生不久,救援者挖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看到一名已经气绝的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
孩子活了下来,而雄鹰的“双翼”已然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其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雄鹰”名叫张米亚,29岁,是映秀镇小学二年级的教师;妻子和唯一的3岁儿子也在地震中遇难。
在记者的采访中,张米亚班上的学生杨茜睿叙述了地震时的情形,“我们怕极了!都想往教室外面跑。可是张老师大声喊‘不要慌,都趴在课桌下面’,我们就钻到了课桌底下。前排有人趴得不够低,张老师还去按他们的头。几个同学想往外跑,张老师就一手抱住一个,拼命压在讲台下面。这时候,房子就垮了……”
经张米亚的同事贾正秋证实,张米亚的班在二楼,30名学生全部被埋,后来几乎有一半获救,是全校所有班级中获救比例最高的。“紧急情况发生时,教师的处置方式是孩子们生存的关键。很多获救学生家长,在转移之前,讲起张老师,还感激得掉泪。”贾正秋说。
地震前半个小时,贾正秋瞥见了张米亚步入教室的背影。那一瞬,她回想起了从前张米亚帮她解决教学难题的几个片段。当时她没有料到,那样的情景将永不再来。
张米亚,一个原本普通的人,因为为别人奉献了自己而变得不再平凡。他虽然失去了最珍贵的生命,但是,他却收获了永恒,他的名字被千千万万的人铭记,他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别人的命运。
人的一生应该怎么度过呢?是做那只“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的鸟儿呢,还是为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气息,多年后还有人怀念那个已逝的自己?
人生是多么短暂,但奉献却可以让生命得以延续。当那最后的归宿到来时,所有人的肉体都会随着他曾经拥有的一切物质烟消云散,但是,他们的精神生命却从此有了区分。奉献过的人,他生命的长度会由此拉长,即使在死后,他仍然与人们同在。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人生因奉献而永恒。奉献的人生是不朽的!
案例:杨子威——心灵最美90后大学生
每半年一次献血,连续两次捐献骨髓,两次把慰问金捐给患白血病的在校研究生……自18岁生日以来,杨子威这一项项人生纪录打动了所有人,众多媒体和网站纷纷报道转载其事迹,网友称他为“心灵最美90后大学生”。
1990年出生的杨子威,是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建筑系大四的学生。2008年,在18岁生日那天,杨子威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借来同学的剃须刀,第一次刮胡子;另一件是献血。鉴于之前已经有两次因为年龄不够而献血被拒的经历,这次具有“成人礼”意义的献血让他感觉“一身轻松”。
发现自己的血型是“万能供血者”的O型血,半年后,他再次义务献血。在献血车上,医生给了他一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单。他填写了申请表并进行了血样采集,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行列,并另外抽取5毫升血液留作初配样本。之后他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毕竟配型成功率不到万分之一。
2009年底,杨子威的邮箱收到一份电子邮件,邮件里说,他保存的血液样本与北京一位患白血病的女学生配型成功,请考虑好是否捐献。他的第一反应是:“不是骗子吧?”他按照邮件留的联系电话打过去咨询,仔细核对各种信息后才相信是真的。
没有犹豫,杨子威开始按照要求进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流程,初配成功后进行高分倍配型,之后再进行体检。等这些程序完成后,在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前几天,杨子威才给家里打电话。为了不让爸妈紧张,他一直使用“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个专业术语,而没有用“捐献骨髓”的一般说法。但妈妈一听就不同意,让他问爸爸。问爸爸,爸爸更不同意。
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杨子威不仅是家里的独子,也是家族的长孙,父母及家族都视为珍宝。2010年1月3日是确定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日子,杨子威给家里打电话,让爸妈过来陪自己。始终没有松口的父母还是来到武汉,陪着“倔强”的儿子进了手术室。手术持续了将近4个小时,抽出的血液经离心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后又回流到体内。杨子威双臂插着针管,手术期间一动也不能动,父母始终紧张地陪在身边。
术后第二天,父母仔细叮嘱后,坐上了返程的火车。杨子威回到之前休息的宾馆收拾东西,等待同学来接自己回学校。他随手打开电视,正好看到一群学生正为身患白血病的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李瑞芳募捐,节目末尾留了李瑞芳同学的电话。他赶紧记下电话号码。
爸妈临走前把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给的5000元康复慰问金留给了自己。回校后,他打通李瑞芳同学的电话,问清银行账号,把5000元汇给了李瑞芳。
考完试回到家,杨子威看到妈妈的梳妆台上放着父母搜集的各种有关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资料,心里一酸。第二次接到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的电话时,杨子威直接说了“不”。
几天后,他又接到电话,得知那个小女孩病危。他心里一下子堵得慌,特别难受,感觉就像是自己的亲人即将离开。
这次他的回答变成了“好”。他准备说服父母,第二次走向捐献骨髓的手术台。
又要进行第二次捐献,杨子威的父母非常难受。为了让家人放心,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捐赠骨髓的知识,杨子威请在国外留学的同学在当地查询,把中外文资料两相印证,最后认定捐髓对人体无害,甚至还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清除血液杂质的积极作用。
他对父母说:“如果这次不试试,以前作的努力不就前功尽弃了吗?”父母被说动,陪着杨子威到北京采集造血干细胞,再次拯救那个女孩。
捐献完毕后,他将5000元康复慰问金汇给了李瑞芳。
按照规定,捐赠骨髓者与捐赠对象第一年不能有任何接触,除了知道对方的年龄外,杨子威对自己两次挽救其生命的那个小女孩一无所知。第二次捐献时,小女孩的父母托人带来一封信,信里写道:“躺在病床上的女儿拉着我的手说:‘妈妈给了我第一次生命,那么这位好心人已经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又给了我第三次生命,我要好好地活着’。”读到这些话,杨子威高兴地笑了,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是对的。
杨子威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实的90后大学生。也有力地解答了社会上对90后是否是“自私的一代,颓废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的质疑。
杨子威身上体现出的责任和担当,让我们为之感动,他还那么年轻啊,却用他单薄的肩膀扛起奉献的大旗,用他稚嫩的双手托起一片爱的蓝天。捐献了骨髓,他收获了感激和祝福,收获了付出的喜悦,更收获了有价值的人生,他让别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活得更好。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人生因奉献而充实,奉献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奉献的真谛
·只有超越个人的私欲,才能体会奉献的真谛。
·讲奉献并不是让人们放弃自己的利益。
·奉献是竞争机制的补充和完善。
·奉献是与人的价值联系在一起的。
人的自我实现是与社会发展、社会关系、社会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是社会的人,人受社会的制约。
人生奉献的价值
·奉献和索取紧密联系,密不可分,辨证统一,缺一不可;
·个人为社会做出奉献,就为自己从社会索取打下了基础;
·个人从社会得到了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更大的积极性,做出更大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