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危机
34796800000010

第10章 欧洲国家的革命浪潮

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国家工人运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及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1918年至1923年间,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掀起了革命浪潮,震撼着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发生革命的是芬兰。它在1917年11月13日爆发同盟大罢工,迅即在受布尔什维克影响的俄国军队帮助下发展为武装起义。

芬兰资产阶级组成政府,于12月6日经由议会宣布独立。苏俄在12月18日承认芬兰独立。

1918年1月,芬兰资产阶级政府企图解除工人赤卫队武装。工人赤卫队在原驻芬俄军士兵支持下,于1月28日推翻资产阶级政府,解散议会,成立革命政权人民委员会,宣告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诞生。

资产阶级政府部分成员逃亡西北部另立政府,与德国秘密签订军事协定,制订联合作战计划。4月3日,德国侵略军2.5万人在汉科登陆,10日攻占首都赫尔辛基。5月15日,芬兰革命被扼杀。

波罗的海东岸三国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先后建立苏维埃政权。拉脱维亚在1917年12月中旬举行工兵农苏维埃代表会议,建立苏维埃政府。次年12月17日,宣告成立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同年11月29日,在纳尔瓦成立爱沙尼亚劳动公社,即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2月16日,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俄在当年12月25日承认三国独立。1919年,三国苏维埃政权相继被倾覆,分别建立资产阶级国家。

哈普斯堡帝国1918年11月灭亡后分裂成4个新的国家: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王国。它们的边界是按种族关系划定的。虽经哈普斯堡帝国数世纪的统治,这种关系仍然保留着。

哈普斯堡王朝起源于10世纪,历尽沧桑。玛丽亚·特雷西亚女王于1740年至1780年在位,虽以铁腕统治国家,还是丧失了西里西亚,并因此与欧洲大多数国家屡屡征战,企图收复失地。

1867年,哈普斯堡国土分成以维也纳为首都的奥地利帝国和以布达佩斯为首都的匈牙利王国。日耳曼人在奥地利占大多数,马扎尔人在匈牙利占大多数。豪华的哈普斯堡生活与农民的贫苦生活形成鲜明对比。1914年,加弗里洛·普林西普暗杀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时,塞尔维亚把这一行动看成是对冷漠的统治阶级的打击。最后一个哈普斯堡皇帝查理一世,战争期间把奥匈帝国变成了事实上的军事联邦。再加上极度通货膨胀和世代相传的种族不满,完全可能引起一场流血变革。然而各民族主义团体多年来经常在国外会晤,以求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1918年11月初,社会党和泛日耳曼党请愿要求查理一世放弃王位。11月11日,查理退位,两天后又退出匈牙利王位。于是各民族立即开始建立政府。奥匈帝国军队在意大利战场全线溃败,激发了奥匈所属各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1918年10月28日,布达佩斯由群众示威游行发展为武装起义。31日,组成以卡罗利伯爵为首的资产阶级联合政府。11月16日,成立匈牙利共和国。卡罗利政府无力缓解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却铤而走险,镇压匈牙利共产党,于1919年2月20日逮捕了以库恩·贝拉为首的匈共中央委员57人和匈共积极分子150余人。

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强烈反对这种倒行逆施的反革命镇压,多次发动罢工、示威以至发生流血冲突。转入地下的匈共中央决定,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1919年3月19日,协约国驻匈军事代表以划定新的军事分界段为由,发出最后通牒,限令匈方于21日晚答复,并从23日开始撤军。

为此,匈牙利将丧失1000多万居民,约2万平方千米土地。卡罗利政府束手无策。社会民主党与匈共代表在狱中谈判,于3月21日达成协议,决定两党合并,暂名为“匈牙利社会主义党”,立即夺取政权。

拥有2万名卫戍部队和3.4万名其他武装人员的布达佩斯士兵苏维埃通过决议,主张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当天卡罗利政府被迫辞职,革命政府宣告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匈共领导人库恩·贝拉在革命政府中担任外交人民委员,实际上起着主导作用。

参加“巴黎和会”的协约国列强知道这一消息后,立即在3月26日召开紧急会议,策划扼杀在欧洲心脏地区出现的苏维埃政权。

自4月16日起,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的侵略军先后从东、南、北等方向对匈牙利发动大规模进攻,总兵力超过20万人。

匈牙利红军坚决予以反击,5月下旬在北线转入进攻,突破罗、捷联军的防线,至6月中旬解放斯洛伐克地区。6月16日,宣告成立斯洛伐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匈牙利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匈牙利红军撤离该地区后,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被捷克斯洛伐克资产阶级政府所扑灭,共存在21天。

由于轻信协约国关于罗马尼亚撤军和实行南线停火的许诺,匈牙利红军自6月30日从北方单方面撤军;加上新任总参谋长将作战计划泄露给协约国而在作战中陷入困境。原社会民主党的右派领导人,自7月下旬与协约国进行秘密谈判。

8月1日,匈牙利苏维埃政府被迫辞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坚持奋斗133天终被颠覆。

1918年秋,德国败局已定。德国海军司令部于10月28日命令远洋舰队出海作战,不获胜利就“光荣沉没”。基尔水兵拒绝执行,并于11月3日自发举行起义,揭开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序幕。革命火焰迅即蔓延全德国。

11月6日,汉堡政权落入工兵苏维埃之手。巴伐利亚、萨克森等邦君主相继被赶下台,巴伐利亚宣布建立民主社会共和国。

柏林工人于11月9日举行武装起义。政府调来镇压的军队倒戈起义工人,起义仅发生小的冲突。

但政治斗争从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帝国首相巴登亲王宣告帝国皇帝兼普鲁士国王逊位,将宰相职务移交给社会民主党右派领袖艾伯特。艾伯特发布“首相”文告,要公民们“离开街道,保持镇静,维护秩序”。

另一社会民主党右派领袖谢德曼不顾艾伯特中止革命的意图,抢先于下午14时向游行群众高呼“德意志共和国万岁”。16时,斯巴达克派领袖李卜克内西在皇宫阳台宣布德国为“自由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11月10日,社会民主党与独立社会民主党联合组织第一届临时革命政府,取名人民委员会。它的施政纲领标榜“社会主义”,但不超出资产阶级民主的范围。李卜克内西拒绝参加政府。相反,兴登堡及军队当天就向它表示效忠。艾伯特与军方在11日达成秘密协议,结束“无政府状态”,镇压布尔什维克主义。

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原为独立社会民主党成员的斯巴达克派,在11月11日组成斯巴达克同盟。

12月30日,举行德国共产党成立大会,推举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为党的主席。社会民主党右派领导人凭借其掌握的人民委员会和工会组织,操纵局势,逐步控制了柏林和全德工兵苏维埃。他们精心策划,在12月间两次挑起与左派的流血冲突。

1919年1月5日,无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了柏林的“一月战斗”。6日,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公告推翻艾伯特政府,但起义没有获得广泛的响应。

政府在10日进行武力镇压,屠杀起义者。13日起义失败。15日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被杀害。

同年春季,德国各地出现“第二次革命”浪潮。鲁尔矿工35万人总罢工,持续近4周;萨克森工人在3月2日宣布进行“第二次革命”,掌握政府的权力;不伦瑞克等地成立工农苏维埃共和国。

柏林在3月3日发动“三月起义”,一连四五天都处于严重动乱和巷战之中。政府于9日出兵镇压,至16日起义再次被淹没在血泊之中。

在巴伐利亚,4月13日晚间成立以共产党人为首的巴伐利亚工兵苏维埃共和国。柏林政府出动军队会合当地军队与巴伐利亚红军展开激战。

5月1日,政府军开进慕尼黑,5日市内战斗结束。巴伐利亚工农苏维埃共和国被扼杀,标志着1918年至1919年德国革命的终结。

“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作为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作为无产阶级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而进行的奋斗,由于无产阶级队伍的严重分裂,以社会民主党派右派领导人为代表的多数对资产阶级实行妥协,因而遭到了失败。

战后初期的德国革命运动,在1923年还有一阵余波。鲁尔危机期间,国内各种矛盾再度激化,引起人民强烈不满,又一次出现革命形势。在共产党人带动下,德国许多城市建立“无产阶级百人团”的武装组织。

五一节柏林70万人大游行,鲁尔40万人参加“五月大罢工”。古诺政府在占领军同意下将大批国防军和警察部队开入鲁尔,进行血腥镇压。

德国各地纷纷举行抗议活动,8月11日有300万职工参加全国总罢工,迫使古诺政府在12日下台。

10月10日和16日,左翼社会民主党人领导的萨克森邦和图林根邦政府接受共产党人入阁,组成两个邦的工人政府。尽管他们一再表明忠于魏玛宪法,艾伯特仍然宣布全国处于“非常状态”,授权国防军采取军事行动。

10月30日,萨克森邦工人政府被强行解散。几天后图林根邦工人政府也告夭折。

10月23日,汉堡工人在以台尔曼为首的德共汉堡党组织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在起义中心据点巴尔姆克区,300名起义战斗队员英勇苦战两天才做转移。汉堡工人起义战斗了3天,终因孤立无援而失败。

在意大利,无产阶级在1919-1920年共举行多次罢工。罢工运动由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以葛兰西为首的意大利社会党左派在1920年春提出,夺取政权先从工厂开始,以建立工厂委员会作为社会主义的政权形式和推动无产阶级争取革命胜利的动力。

5月,米兰冶金工厂厂主联合其他工厂主实行同盟歇业,破坏工人罢工。冶金工会组织工人占领工厂。至8月底,米兰冶金工厂全部控制在工人手中。

9月,意大利全国工人参加占领各自所在工厂的运动,他们组织护厂赤卫队,推选工厂委员会领导生产。因原料供应不上,生产被迫停止,运动招致挫败。

在工人运动影响下,农民也从自发的抗租抗税斗争发展为以退伍军人为主体的占地运动。至1920年4月,意大利有上百万农民和退伍军人参加占地斗争。

随着工农运动的迅猛高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出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呼声。都灵和佛罗伦萨已有“共产主义城市”之称。

经1920年地方选举,在全国省市镇控制了多数席位。但社会党内存在极大分歧,主要领导人深受第二国际改良主义影响,1919年至1920年意大利工人运动未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战后初期,英法等国无产阶级也掀起强大的罢工运动。他们要求改善自身处境,反对武装干涉苏俄。此外,1923年9月23日,在季米特洛夫等人领导下,保加利亚西北部举行反对詹科夫军事独裁政权的武装起义。9月30日,起义失败。

尽管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所有无产阶级革命都遭到了失败,但这一连串的群众斗争、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汇合成为冲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洪流,震撼了资产阶级统治,锻炼了革命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的全面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