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的各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公然在国会中投票赞成战争拨款,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随着一战的进程也已瓦解。为了迎接世界革命的到来,国际工人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国际革命组织。
列宁为创建国际革命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
1917年4月,列宁就已提议成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以取代堕入社会沙文主义的第二国际。
1918年,芬兰、奥地利、匈牙利、波兰、德国都成立了共产党。
此时,帝国主义列强正在巴黎和会上筹建国际联盟,共同镇压苏维埃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各国社会民主党的机会主义者也在积极筹划复活第二国际。
为了与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相对抗,削弱死灰复燃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影响,各国共产党人将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提上日程。
1919年1月,由俄国共产党(布)发起,召开筹建共产国际的国际会议,并以与会共产党和左派组织代表的名义向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发出参加共产国际成立大会的邀请。
当时,到苏俄参加会议的代表历经艰险。奥地利共产党接到列宁的邀请后,奥共中央决定派党的主席格鲁贝尔去参加会议。
1919年2月10日,格鲁贝尔从维也纳动身了。当时,从维也纳去莫斯科障碍重重,意外的事故层出不穷。一路上,格鲁贝尔在车厢踏级、车顶、车厢连接处坐卧休息,有时甚至坐上运送牲口的车皮,最后,连运送牲口的车皮也没有了,只得步行。这时,俄国国内战争尚未停息。进入俄国国境以后,还要穿过两道白卫军封锁线,才能到达莫斯科。
一次,格鲁贝尔经过白卫军盘踞的村庄,被白匪发现了。他拼命逃跑,一群白卫军紧追不放。格鲁贝尔跑上一座山坡,脱下棉大衣包住头顺着坡滚进一条沟里,才摆脱了白卫军的追赶。他浑身都受了伤,衣服也划破了。
于是,他乔装成一个被红军俘虏后释放回来的穿着破衣烂衫的士兵,把列宁的邀请书和奥共签发的代表证缝在军装里,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继续向莫斯科前进。
走着走着,突然有一群人从背后赶来,把他包围了。他被押到一个军队司令部。“这下可完了!”格鲁贝尔心想,一定是给白卫军抓住了。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一个长官开始审问他,并搜查他的军装。格鲁贝尔紧张得心“怦怦”直跳。正在这时,格鲁贝尔蓦地在煤油灯的昏黄的光线下,瞅见这个长官的军帽上面缀有一颗小小的红星!“你们是……”格鲁贝尔惊异地问道。“我们是红军……”长官回答。“那太好了!我是到莫斯科去参加列宁召开的国际会议的。”格鲁贝尔说着,撕开军服,掏出了列宁的邀请书和代表证。代表证是一块碟子般大小的布。在场的人都非常惊讶,立即向格鲁贝尔表示歉意。第二天早晨,审问他的那个长官——红军师长亲自把他送到火车站,安排在头等车厢,还给了他一口袋食物,并请他向列宁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就这样,经过20多天的长途跋涉,格鲁贝尔终于在3月初到达了莫斯科。走在莫斯科大街上,格鲁贝尔心情特别激动。他参加的这次会议,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格鲁贝尔来到克里姆林宫。接待的同志告诉他,昨天会议已经正式开幕,列宁致了开幕词,现在各国代表们正在进行大会发言。格鲁贝尔走进会议厅,引起了全场的瞩目。前几天大家得到传闻,说奥地利共产党代表已经在旅途中牺牲了。他的突然出现使代表们又惊又喜。格鲁贝尔走上主席台,列宁站起来,满面笑容,向他伸出双手,亲吻了他。“格鲁贝尔同志,我们马上请您发言。”列宁说。“我这副样子怎能在听众面前讲话?”“正是这样子才好。”列宁向代表们宣布,曾经被大家以为牺牲了的奥地利代表刚刚抵达,现在请他发言。
格鲁贝尔报告了奥地利工人运动情况,报告了奥地利共产党员怎样同投靠本国资产阶级的社会民主党进行激烈斗争的情形。他的报告受到了代表们的热烈欢迎。
“好极了,格鲁贝尔同志!”列宁紧紧握住他的手。
晚上,列宁向他介绍了前几次会议的情况。在前几次会议上,苏俄代表团提议立即成立共产国际,列宁也支持这个提议。但有个别代表认为,不必急于成立共产国际。
列宁征询格鲁贝尔的意见。格鲁贝尔说,奥列宁在演讲共在接到邀请后,即确认这次代表大会就是共产国际的成立大会,因此,他完全拥护苏俄代表的提议。
在3月4日的大会上,格鲁贝尔又作了发言,详细阐述了必须立即成立共产国际的理由。会场上掌声雷动,表示赞成这项提案,然后进行投票表决。表决结果,提案一致通过,全场欢腾。全体代表高唱《国际歌》。
就在这天会议上,列宁喜气洋洋走上讲台,作了《关于无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报告。
列宁回顾了无产阶级战斗的革命历程,挥着有力的手臂说:“资产阶级社会民主党人的螳臂是挡不住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的。现在,无产阶级必须找出实行自己统治的实际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制度。”
他还说:“尽管资产阶级还在横行霸道,还在杀害成千上万的工人,但胜利是属于我们的,世界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日可待!”
列宁讲话时,两眼炯炯有神,显得异常兴奋。自1918年他被反革命分子刺伤以后,身体尚未恢复,同志们让他坐着说话,但他还是站起身来,挥动着手臂,声音洪亮有力,响彻大厅。
这天晚上,格鲁贝尔和另外几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宣言》的定稿工作。列宁也来和大家一起推敲《宣言》的文字。从晚上22时一直工作到早上6时,列宁忘记了疲劳,大家把《宣言》逐段逐句念给他听,他和大家屡屡争论这句那句的措词,最后,他才乐呵呵地微笑着和大家告别。
3月6日,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宣言》。
《宣言》号召各国工人阶级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夺取政权而进行坚决斗争。接着,又选举了共产国际的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完成了全部议程。列宁宣布大会闭幕。
共产国际成立以后,为了在群众中明确地与第二国际划清界限,又称“第三国际”。
来自21个国家35个政党和左派组织的52名代表出席会议。中国、朝鲜等东方国家的工人组织派代表列席会议。
会议通过《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共产国际章程》(草案)等文件。章程规定,共产国际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受它领导。
共产国际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无产阶级国际革命事业的直接继承者。它的建立使各国无产阶级有了一个团结的中心,进一步推动了各国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促进了各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至1922年,在欧洲,连同俄共(布)在内,已先后建立28个共产党;在亚洲,有7个国家,南北美洲有7个国家,大洋洲和非洲各有2个国家,建立了共产党。共产主义运动遍及全世界。
在共产国际的指引下,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风起云涌。
在共产国际的指引下,各国的革命者纷纷组织起来,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美国共产党成立于1919年,西班牙、法国、英国的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意大利和中国的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共产国际成立后,国际工人运动有了重大发展,又有一些国家建立共产党。
1920年7月19日至8月7日,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后转到莫斯科)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有来自41个国家的218名代表。
大会的任务是在各国共产主义力量迅速发展的形势下,研究如何帮助一些年轻的共产党组织内部克服“左”倾宗派主义倾向;确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原则、行动纲领和战略策略。
列宁在大会上作了《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列宁着重阐明了反对机会主义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宁认为,工人运动要不是由机会主义分子来领导,资产阶级就无法统治下去。因此,在各国党内进行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正是共产国际的首要任务。
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亲自制订的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项条件”。
其中规定:
凡是要求参加共产国际的党,都必须系统地宣传共产国际的纲领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与改良主义的“中派”分子决裂,并把他清洗出自己的队伍;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党;必须执行共产国际的纲领和决议。
大会还通过了列宁拟定的《土地问题提纲》和《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的决议。这两个决议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的观点来考察农民问题和殖民地问题,强调无产阶级必须对农民的革命斗争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进行领导。
1920年9月,共产国际在苏俄巴库召开了东方民族代表大会,印度、伊朗、土耳其等30多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大会。
大会决定设立“东方民族行动和宣传委员会”,出版《东方民族》杂志。共产国际为东方民族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
随着世界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共产国际影响的增长,1921年6月22日至7月2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了第三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有52个国家的103个组织的代表共605名。大会提出了各国共产党应以争取群众的大多数为主要任务。
列宁在大会上提出:
为了赢得胜利,必须取得群众的同情和支持。我们不仅应当把工人阶级的大多数争取到我们这边来,而且应当把农村居民中被剥削的劳动群众的大多数争取到我们这边来。因为,不如此就不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大会发出了“到群众中去”的号召,以争取群众的大多数和消除社会民主党的影响。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提纲,把争取群众大多数的思想,从政治上到组织上加以具体化。
1922年11月5日至12月5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来自58个国家的66个组织的408名代表。会上,列宁作了《俄国革命五周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的讲演。
列宁总结了苏俄在新经济政策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建设,号召各国共产党人必须深入学习苏俄和世界革命运动的经验。
大会批准了共产国际策略提纲,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组织工人成立统一战线,提出了建立工人政府或工农政府的思想;共产党人必须竭尽全力防止工会分裂,争取工会的统一和工会的革命化;在民族殖民地问题上,大会提出了建立反帝统一战线的口号。
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关于统一战线策略的决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推动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向深广发展。
在欧洲各国革命被镇压、工人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的处境非常困难。他们不仅遭到资产阶级和右翼社会党人从外部的围攻,而且还遇到党内各种机会主义集团的破坏活动。
特别是1924年1月21日国际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列宁逝世后,更增加了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的困难。在上述情况下,共产国际决定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
1924年4月18日,共产国际发出了关于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的通报。通报提出,第五次代表大会必须就过去几年运用统一战线策略的情况作出总结,并本着真正列宁主义精神来解决它面对的一切问题。
代表大会于1924年6月17日至7月8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有510名,代表49个国家的60个组织。大会总结了前一阶段斗争的经验,讨论和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的策略方针和加强各国共产党的建设等问题。
代表大会完全肯定了第四次代表大会后执行委员会所进行的活动,并对1923年欧洲革命失败的教训作了总结。
这次革命失败的教训是很深刻的。
在革命过程中,共产国际向各国无产阶级指出了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正确道路。如德国革命,早在1923年春,共产国际就指出,由于法国、比利时占领鲁尔区而带来的危机,欧洲各国无产阶级特别是德国共产党要加强革命准备工作。
至8月,在群众革命运动高涨的情况下,共产国际要求德国共产党立即确定直接夺取政权的方针,并动员其他国家支部大力支援德国革命。但是,由于社会民主党首领的背叛和共产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集团的投降行动,招致了这次革命的失败。
从当时各国革命斗争主观指导方面来看,这次革命之所以失败,更主要的是因为欧洲各国还缺少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革命高涨年代所建立的各国共产党都还年轻,缺乏斗争经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修养不够,对列宁主义的战略、策略原则的理解不够,尤其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国的具体情况结合,组织上也很软弱。这就造成在斗争的关键时刻不能强有力地反击资产阶级的进攻。
代表大会对实现工人队伍统一问题给予了极大的注意。要取得工人队伍的统一,必须有正确的统一战线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把广大工人群众争取到自己的方面来,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积蓄革命力量。
代表大会指出,欧洲各国支部中的右倾机会主义倾向,是统一工人阶级队伍的严重障碍。
共产国际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过去和现在一直是革命的手段,而不是和平进化的手段。它是四面受敌人包围的共产主义先锋队的革命的灵活战略。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反对社会民主党的右翼领袖,把社会民主党工人和大多数非党工人吸引到共产党这方面来,吸引他们参加斗争,从而准备对资产阶级采取进攻。
共产党人的议会活动是为了揭穿社会民主党右翼的欺骗行为,并对广大劳动群众说明资产阶级成立的所谓工人政府的伪装性质,它是革命无产阶级进行夺取政权的斗争和当时资产阶级不可避免的动摇不定的派生物。它实际上是自由派资产阶级政府。
“工农政府”的口号是用革命的语言,用人民群众的语言,来表达“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俄国革命经验中所产生的“工农政府”的公式,是动员和鼓舞群众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和建立苏维埃制度的一种方法。它是为劳动人民中的广大阶层所易于接受的一个好公式。
特别当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们越来越多地被邀请参加资产阶级政府,而社会民主党所掌握的广大工人阶层生活越来越坏的时候,对执行这一策略更加有利。
共产党人在执行这一策略时,要善于吸引社会民主党的大多数普通工人群众和共产党人一起,首先参加经济斗争,然后参加政治斗争,以消除社会民主党右翼领袖们的影响,从而使劳动人民中的主要阶层转到共产主义方面来。
但共产国际欧洲各国支部中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不是这样,他们把工人政府说成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范围内”的政府,是和社会民主党的一种政治联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这种右倾机会主义的表现,德国最为典型。
回顾1923年德国无产阶级战斗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问题。
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27年5月18日至30日举行。会议记录始终没有发表。到会的代表共71名,其中33名有表决权。会议议程只有中国问题和战争危险问题两项。
执行委员会这次不像往常那样在一个大厅里开会,而是在旁听者无法容身的一间小小的委员会办公室里举行的。有关文件直至会议开幕前夕才散发,而且在会议结束时必须交还。只有斯大林关于中国问题的演说和布哈林向莫斯科党组织作的报告事后发表了。
1928年8月17日至9月1日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参加大会的代表有532名,来自57个国家65个组织。大会最重要的议程有两个:一是讨论当前的国际形势;二是讨论共产国际纲领。
布哈林在大会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指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局势经历了3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危机,无产阶级直接进行革命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稳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复兴”,资本主义攻势的发展和扩张,无产阶级则继续处于守势,这个时期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进入第三个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和苏联经济都已超过了战前水平,帝国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缩小之间的对抗急剧增长,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
大会通过的《共产国际纲领》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指出在各种增长着的矛盾的压力之下,帝国主义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革命与灭亡,共产国际的最终目的是共产主义世界代替资本主义世界,阐述了苏联新型社会制度的形成;规定了无产阶级的战略和策略。
大会还听取了库西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运动的报告、曼努伊尔斯基关于联共(布)情况的报告。大会还通过了《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的任务》、《制止帝国主义战争危机的措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运动》、《开展国际反战运动》等决议。
大会选举布哈林负责主持共产国际的决策机构——政治书记处的全部工作。李立三、蔡和森等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了代表大会。
从1919年起,共产国际总共召开了7次代表大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在1935年召开的。
会议对各国法西斯准备挑起新的世界大战阴谋作了全面的揭露,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战争。大会提出的口号是“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为世界人民指明了共同的敌人。
共产国际成立之初,曾经期望在很短时间内掀起欧洲各国革命高潮,并在赢得胜利的基础上建立世界苏维埃共和国。
后来的实践证明,当时对于国际革命形势的估计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它的活动中,过分地强调了国际的集中领导。但它的建立和指导,尤其是在初期,的确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空前活跃的局面。
各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拥护和信奉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政治上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决裂;在组织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强调统一行动和严格纪律,因而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
它的存在、发展及影响的扩大,直接间接地构成了对各国资产阶级统治的严重威胁。它的革命实践,加剧了帝国主义全面危机。
共产国际在中、后期活动中,对各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党的建设作出过不少错误的指导和决定。但它正确作出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策。
1943年,由于战争环境,以及各国共产党的逐步成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由单一的“中心”来领导。于是,共产国际执委会于5月15日作出决议,宣布共产国际正式解散。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由各国共产党根据各国的情况来领导。从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