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亚欧硝烟
34798400000021

第21章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位于地中海到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红海通道的南端,向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它虽属高原地区,然而由于地处热带,北有红海,东有印度洋,故雨量充足。境内多河流湖泊,享灌溉之利,土地肥沃,农产品丰富,又有金、银、宝石、白金、铜、铁、煤和石油等矿产资源,故历来是欧洲列强争夺的目标。

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觊觎已久。

早在1889年,意大利便利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乌查里条约》中的“埃塞俄比亚万王之王陛下在其与其他列强或政府所发生的一切交涉中,可以借助于意大利国王陛下的政府”中的“可以”两字在意大利文本中改写成“必须”,妄图使其成为保护国,因遭到埃塞俄比亚人民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得逞。

1895年,意大利又派兵侵入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民奋起反抗,并于1896年3月1日在阿杜瓦战役中大败意军,迫使意大利赔款,承认埃塞俄比亚人民的主权和独立。

1906年,意大利同英法两国签订了《三国协定》。根据协定,意大利又取得了修建连接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的铁路、使用欧加登地方的水源和牧场以及在北部开发植棉事业的特权。

1922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在夺取政权后,更加快了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步伐。

墨索里尼早在1925年就曾准备入侵,只是由于当时财政困难,军备不足,未敢贸然行动。1928年,墨索里尼胁迫埃塞俄比亚订立《意埃互惠条约》,企图借助条约,“通过和平途径”吞并,但未能得逞。

1929年至1933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给了意大利的经济以沉重的打击。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为转移国内人民的注意力,摆脱国内危机,意大利法西斯更加急于从战争寻找出路。

但因当时意大利实力有限,难以和英法在巴尔干、多瑙河和地中海东部地区展开争夺。而一旦侵占埃塞俄比亚,意大利便可将其在东非的几个殖民地连成一片,扼住欧亚航道的咽喉,切断英法同其亚洲殖民地的联系,有利于同英法的竞争;同时,还可控制尼罗河水源,将苏丹和埃及的整个灌溉体系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墨索里尼一心要夺取埃塞俄比亚。

1934年2月8日,墨索里尼在一次秘密会议上说:“由于《四国公约》未能得到批准,欧洲将走向战争,因此,意大利必须在1935年对埃塞俄比亚采取行动。在此之前,防止发生一切事件。”

为迅速造成既成事实,墨索里尼认为,“我们的行动将是非常迅速的,这样在外交上遇到麻烦的危险性就会很少。”

他主张实行速战速决,为做到这一点,他指示要大量使用现代化技术兵器,“在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至少要分别集中250架飞机、150辆坦克,大炮和毒气保持绝对优势,要有充足的弹药。”

随后意大利加紧入侵准备。3年内,意大利在其本土和殖民地的军队扩大至130万人。为了运送远征军,意大利准备了海船155艘以上。至战争爆发前,用海船“把40万军队、10万匹骡马、20000辆汽车、数目可观的粮食”和其他军用物资运到了战场。它还在索马里等地建造和修复了海港、机场、军事基地,铺设了通向埃塞俄比亚边境的公路。

为了进行战争,意大利向美国购买的武器、飞机、航空发动机、备件、石油、原料和其他军用品的数量猛增。英国对意大利扩大了煤、镍和其他战略物资的供应。

为了制造发动战争的口实,意大利于1934年12月5日在距意属索马里100千米至150千米处制造了瓦尔·瓦尔事件。意军出动飞机和装甲车,向正在担任保护调查索马里人游牧部落放牧范围的英国联合委员会的警卫部队发动突然袭击,埃军奋起还击,结果埃方死伤152人,意方死伤60多人。

然而意大利却贼喊捉贼,反诬事件是由埃塞俄比亚挑起的,蛮横地要求埃方:“正式赔礼道歉,通过在当地向意大利国旗致敬的办法承认意大利占领瓦尔·瓦尔的合法性,把奥马尔·萨曼塔尔交给意大利惩处和支付20万埃塞俄比亚银元的赔偿费。”

1935年9月,意军统帅部决心在意属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集中近38万兵力,统由东北非意军总司令德·博诺将军指挥,分北、东、南三路,以北路为主攻方向,向埃腹地实施向心进攻,企图在短期内打败埃军队,占领埃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一举灭亡埃国。

北路由德·博诺任司令官指挥,总兵力达25万人。南路由格拉齐亚尼指挥,集中了两个战役集群。在东路方向上有一个战役集群。

埃塞俄比亚军参战兵力约为37万至47万人,除皇室禁卫军和中央的军队外,多数为各省、各部族的民团。他们装备落后,缺乏训练,在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之下,埃塞俄比亚人并没有被强大的意军吓倒,他们决心保卫自己的祖国,保卫自己的家园。埃军最高统帅是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埃军统帅部的抗战计划是,实施山区机动防御作战,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条件。在北部展开的是塞乌姆、古克萨、穆鲁格塔等公爵的军队集群;在南部展开的是涅西布和德斯塔二位公爵的军队集群;在东部方向的埃军、预备队由禁卫军和一些地方部队担任。

1935年10月3日,意军大举入侵。德·博诺指挥的北路意军在580辆坦克和120架飞机的配合下侵入埃境,向德塞和亚的斯亚贝巴方向实施主要突击。

格拉齐亚尼指挥的南路意军在70辆坦克和38架飞机的配合下,由意属索马里入侵埃欧加登地区,向戈腊黑、哈拉尔方向进攻,试图切断吉布提-亚的斯亚贝巴铁路,牵制尽可能多的兵力。东路意军则试图从意属厄立特里亚的阿萨布地域穿过纳基尔沙漠进攻德西埃,并牵制埃军的作战行动。

北路意军分左右两路向阿杜瓦城进攻。因意大利不宣而战,开始未遭抵抗。

10月4日,意军凭借猛烈炮火攻陷达罗泰克尔山道后,进逼喀西亚尔西山道。此处地势险要,距阿杜瓦城只有10千米,埃军凭险据守,意埃两军遂在此处发生激战。5日,意军出动飞机狂轰滥炸,埃军营房和诸多设施中弹被毁,埃军势渐不支。

6日,意军猛攻喀西亚尔西山道,埃军顽强抵抗并与意军展开肉搏,但终因势单力薄,该山道于6日10时被意军占领。

左右两翼意军会合后直扑阿杜瓦。塞乌姆公爵率军奋勇抵抗。但意军上有飞机轰炸扫射,下有坦克配合步兵作战,且援军源源而至,埃军虽浴血奋战,但终因力不能支,不得不放弃该城,退守提格雷省首府马卡累。

马卡累城形势极为险要。为攻打该城,意大利竟动用了12万大军。11月6日,意军一部曾一度闯入城区,但在埃军的英勇反击下,又被迫撤出。后来,由于皇帝姻亲古萨克公爵叛变,马卡累才于11月8日被意军占领。

南路意军遇到多路埃军的顽强阻击。在欧加登地区,埃军屡屡以小股部队出击,出奇制胜,战败意军强大的自动车队。10月中旬,埃军盖勃勃莱里阿将军率埃军一部,在欧加登地区阿那拉城附近与意军激战。

戈腊黑是沃迹丹省交通枢纽,是意军进攻的主要目标。意军虽连日对该镇进行疯狂轰炸,但埃军依然坚守不退。虽然该镇于11月8日落入意军之手,但意军也为此付出了不小代价。

东路意军也遭到埃军的奋勇抵抗。埃士兵常常采取夜间活动的方式,出其不意地袭击意军。他们撤退时又将粮食运走,并将水井填死,或将食盐投放在井内。意军常因无粮吃,无水喝,而被迫撤出占领的地方。因此,东路意军一直没有什么进展。

马卡累和戈腊黑战役后,英勇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很快就阻止了意军的攻势。11月23日,南路埃军一举收复戈腊黑,北路埃军也在提格雷山区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此时,埃塞俄比亚举国上下斗志昂扬,抗敌热情空前高涨,全国军民一致表示,坚决抗战到底,把侵略者从自己的国土上赶出去。而侵略军在埃人民的有力打击下士气低落,纪律松弛,给养不足,困难越来越大。

为摆脱战场上的颓势,1935年11月16日,墨索里尼决定以巴多里奥将军代替德·博诺为侵埃意军总司令。但这种战时易帅的做法,也帮不了侵略者的忙。

12月中旬,伊鲁姆和埃尤厄鲁两位公爵的军队集群在阿克苏姆地域,对占领军进行突然袭击,击毁坦克多辆。

1936年1月下旬,意埃双方在坦皮思地区展开激战,经过10天恶战,埃军缴获意军坦克18辆、野炮33门、机枪720挺、来复枪3654支,毙伤意军8000多人,解放了亚比亚边城。在埃军反击过程中,意军一些集团陷入合围,损失严重。

1936年2月起,战场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意军凭借自己的空中优势,对埃军进行狂轰滥炸,杀伤大量埃军,使成片的和平居民区变成废墟。意军还肆意践踏国际公法,在战争中大量使用毒气,使大批军民中毒身亡,大大影响了埃军的战斗力。

在意军新的攻势下,埃军接连失利。

3月31日,埃皇海尔·塞拉西一世亲率大军在阿珊吉湖附近的梅丘阻击向首都逼近的意军。尽管埃军官兵奋勇作战,但毕竟顶不住意机的俯冲轰炸和毒气的袭击,不几天便全线崩溃。此役使埃主力部队遭到致命打击,而意军却由此打通了向埃首都前进的道路。

4月15日,首都的门户德塞重镇被迫放弃。4月26日,南路意军攻破萨萨巴纳一带防线,直逼季拉尔。4月底,意军逼近亚的斯亚贝巴。

5月3日,埃皇海尔·塞拉西流亡国外。5日,意军占领亚的斯亚贝巴。

9日,墨索里尼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巴多里奥被任命为全权总督。随后,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合并为意属东非。

埃塞俄比亚军民作战英勇,并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有力声援和支持。尽管最后沦陷了,但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仍在敌后广泛开展英勇而巧妙的游击斗争,为恢复失去的国土而战斗。

意大利军队武装入侵埃塞俄比亚,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由于英、法、美等帝国主义的默许甚至纵容,这一可耻的行径并未得到十分有效的制止。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西斯势力侵略扩张和促进战争威胁的重要事件,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