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宋元学案
34903900000023

第23章 庐陵学案(全氏补本)(4)

昔荀卿子之说,以为人性本恶,著书一篇以持其论。予始爱之,及见世人之归佛者,然后知荀卿之说缪焉。甚矣,人之性善也。彼为佛者,弃其父子,绝其夫妇,于人之性甚戾,又有蚕食虫蠹之弊,然而民皆相率而归焉者,以佛有为善之说故也。呜呼,诚使吾民晓然知礼义之为善,则安知不相率而从哉﹖柰何教之谕之之不至也!佛之说,熟于人耳,入乎其心久矣,至于礼义之事,则未尝见闻。今将号于众曰:「禁汝之佛而为吾礼义!」****将骇而走矣。莫若为之以渐,使其不知而趋焉可也。盖鲧之治水也,鄣之,故其害益暴。及禹之治水也,导之,则其患息。盖患深势盛,则难与敌,莫若驯致而去之易也。今尧、舜、三代之政,其说尚传,其具皆在。诚能讲而修之,行之以勤而浸之以渐,使民皆乐而趋焉,则充行乎天下,而佛无所施矣。《传》曰:「物莫能两大。」自然之势也。奚必曰「火其书」而「庐其居」哉!昔者戎狄蛮夷杂居九州岛之间,所谓徐戎、白狄、荆蛮、淮夷之类是也。三代既衰,若此之类并侵于中国,故秦以西戎据宗周,吴、楚之国皆僭称王,《春秋》书「用鄫子」,《传》记被发于伊川,而仲尼亦以不左衽为幸。当是之时,佛虽不来中国、几何其不夷狄也﹖以是而言,王道不明而仁义废,则夷狄之患至矣。及孔子作《春秋》,尊中国而贱夷狄,然后王道复明。方今九州岛之民莫不右衽而冠带,其为患者特佛尔。其所以胜之之道,非有甚高难行之说也,患乎忽而不为尔。夫郊天祀地,与乎宗庙、社稷、朝廷之仪,皆天子之大礼也,今皆举而行之。至于所谓搜狩、婚、丧祭、乡射之礼,此郡县有司之事也,在乎讲明而颁布之尔。然非行之以勤,浸之以渐,则不能入于人而成化。自古王者之政,必世而后仁。今之议者将曰:「佛来千余岁,有力者尚无可柰何,何用此迂缓之说为!」是则以一日之功不速就,而弃必世之功不为也,可不惜哉!昔孔子叹为俑者不仁,盖叹乎启其渐而至于用殉也。然则为佛者,不犹甚于作俑乎﹖当其始来,未见其害,引而内之。今之为害着矣,非待先觉之明而后见也,然而恬然不以为怪者,何哉﹖夫物极则反,数穷则变,此理之常也。今佛之盛久矣,乘其穷极之时,可以反而变之,不难也。昔三代之为政,皆圣人之事业。及其久也,必有弊,故三代之术皆变其质文而相救。就使佛为圣人,及其弊也,犹将救之,况其非圣者乎!夫奸邪之士见信于人者,彼虽小人,必有所长以取信,是以古之人君惑之,至于乱亡而不悟。今佛之法,可谓奸且邪矣。盖其为说,亦有可以惑人者,使世之君子虽见其弊而不思救。岂又善惑者与﹖抑亦不得其救之之术也﹖救之,莫若修其本以胜之。舍是而将有为,虽贲、育之勇,孟轲之辩,太公之阴谋,吾见其力未及施,言未及出,计未及行,而先已陷于祸败矣。何则﹖患深势盛,难与敌,非驯致而为之,莫能也。故曰:修其本以胜之。(《本论》下。)

附录

吕紫微《童蒙训》曰:荥阳公尝言。少时与叔祖同见欧阳公,至客次,与叔祖商议见欧阳公叙契分、求纳拜之语。及见欧阳公,既叙契分,即端立受拜,如当子侄之礼。公退,谓叔祖曰:「观欧阳公礼数,乃知吾辈不如前辈远矣!」

施德操曰:欧公语《易》,以谓《文言》、《大系》皆非孔子所作,乃当时《易》师为之耳。韩魏公心知其非,然未尝与辩,但对欧公终身不言《易》。

汪玉山《与吕逢吉书》曰:欧阳公作《濮议》,谓范尧夫、傅钦之、吕献可、赵大观皆诬谤英宗以取直名。其后章惇以此书纳之禁中。欧阳公有知,当悔怍于地下矣。以此知文字不可不慎。

吕东莱《与周子充书》曰:欧阳公每以平心自许。《濮议》之成,盖在治平之后,辞气尚有余怒。以此知临事之难。

叶水心《习学记言》曰:以经为正而不汨于章读笺诂,此欧阳氏读书法也。然其间节目甚多,回未易言。以其学考之,虽能信经,而失事理之实者不少。

又曰:欧阳氏语「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始悟人之穷力苦心于学问文辞者,徒欲藻饰其身,圣贤之事业,非所以责之也。

又曰:欧阳氏策,为三代井田礼乐而发者五,似叹先王之道不得行于后世者。然其意则不以汉唐为非。岂特不以为非,而直谓唐太宗之治几乎三王,则不必论矣。

王厚斋曰:欧阳公以《河图》、《洛书》为怪妄。东坡云:「着于《易》,见于《论语》,不可诬也。」南丰云:「以非所习见,则果于以为不然,是以天地万物之变为可尽于耳目之所及,亦可谓过矣!」苏、曾皆欧阳公门人,而议论不苟同如此!

庐陵讲友

舍人尹河南先生洙

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博学,深于《春秋》,为文谨严。举进士,累迁起居舍人。唐末以来,文章寝敝,先生与穆伯长倡为古文,以矫时所尚,自是文风少变云。(参《姓谱》。)

正献吕晦叔先生公着(别为《范吕诸儒学案》。)

员外梅先生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宣城人,侍读学士询从子也。工为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间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用侍读荫,为河南主簿。钱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赏之,引与酬唱,一府尽倾。欧阳兖公自以为不及。大臣累荐宜在馆阁,召试,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与修《唐书》,未奏而卒。宝元、嘉佑中,仁宗有事郊庙,辄献歌诗。又尝上书言兵,注《孙子》十三篇,撰《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二十卷、《宛陵集》四十卷。先生家贫,喜饮酒,贤士大夫多从之游,时载酒过门。善谈笑,与物无忤云。(参史传。)

庐陵学侣

文公苏老泉先生洵(别为《苏氏蜀学略》。)

庐陵家学

大理欧阳先生发

欧阳发,字伯和,庐陵人,文忠公之长子。少师安定,尽传其古乐钟律之说,不治科举业,文忠谓其得文昭之学。以父荫,官至大理寺丞。所著有《古今系谱图》、《宋朝二府年表》、《年号录》。

(梓材谨案:大理传本在《安定学案》。考《宋史》先生本传:「卒年四十六,苏轼哭之,谓其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流也。」当以范忠宣例之,移入《庐陵》,以见欧阳子之家学。)

直阁欧阳先生棐

欧阳棐,字叔弼,文忠中子。广览强记,能文词。年十三时,见文忠着《鸣蝉赋》,侍侧不去。文忠抚之,曰:「儿异日能为吾此赋否﹖」因书以遗之。用荫,为秘书省正字,登进士乙科,调陈州判官,以亲老不仕。文忠卒,代草遗表,神宗读而爱之,意文忠自作也。服除,始为审官主簿,累迁职方员外郎、知襄州。曾布执政,其妇兄魏泰倚声势来居襄,郡县莫敢谁何。至是,指州门东偏官邸废址为天荒,请之。吏具成牍至,先生曰:「孰谓州门之东偏而有天荒乎!」却之。众共白曰:「泰横于汉南久,可却邪﹖」先生竟持不与。泰怒,谮于布,徙知潞州,旋又罢去。元符末,还朝,历吏部、右司二郎中,以直秘阁知蔡州,奉诏罢覆折之令。未几,坐党籍废,十余年卒。(参史传。)

附录

吕荥阳曰:朝廷奖用言者,固是美意,然亦不可不审。欧阳叔弼最为静默,自正献当国,常患其不来。而刘器之攻之,以为奔竞权门。器之贤者,犹有此误,况他人乎!

庐陵门人

秘阁焦先生千之

焦千之,字伯强,颍州焦陂人也。从欧阳公学,称上弟。其时同门之士如曾南丰、王深父皆以文学名,而先生最有得于躬行。欧阳公知颍州,吕正献公为通判,正献日与公讲学,其于诸弟子中,独敬先生,延之馆,使子希哲辈师事焉。耿介不苟,终日危坐,未常妄笑语。诸生有不至,则召之坐,面切责之,不少假借。其后希哲兄弟虽从安定、泰山、康节、伊川诸公游,然其学所以成者,内则正献及其夫人督课甚严,外则先生之力。正献归京师,以先生偕,欧阳尝赠之诗,所云「有能掇之行,可谓仁者勇」是也。后以遗逸荐,为秘阁校理、知无锡。吕待制希纯知颍州,筑宅于城南以居先生,颍人称曰焦馆。

侍读刘公是先生敞

刘敞,字仲邍父,新喻人,学者称为公是先生。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夏竦殁,赐谥文正,先生疏驳之,三上,改谥文庄。方议定大乐,使中贵人参其间,先生谏曰:「王事莫重于乐。今儒学满朝,辩论有余,而使若赵谈者参之,臣惧为袁盎笑也。」权度支判官,徙三司使。吴充以典礼得罪,先生因对,极论之。帝曰:「充能官,京亦亡它。中书恶其太直,不相容耳。对曰:」陛下宽仁好谏,而中书乃排逐言者,是蔽君之明,止君之善也。」帝深纳之。奉使契丹,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先生,曰:「此所谓驳也。」为说其时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徙郓州。时蜀人龙昌期著书传经,以诡僻惑众,文潞公荐诸朝,赐五品服。先生与欧阳公俱曰:「昌期违古畔道,学非而博,王制之所必诛。未使即少正卯之刑,已幸矣,又何赏焉!乞追还诏书,毋使有识之士窥朝廷深浅。」昌期闻之,惧不敢受赐。先生以议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先生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先生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患眩瞀疾,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先生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先生学问渊博,自佛老、卜筮、方药、山经、地志,皆究知大略,尤精于天文。尝得先秦彝鼎数十,铭识奇奥,皆案而读之,因以考知三代制度。尤珍惜之,每曰:「我死,子孙以此蒸尝我。」朝廷每有礼乐之事,必就其家以取决焉。为文尤赡敏,掌外制时,将下直,会追封王子、公主九人,立马却坐,顷之九制成。欧阳兖公每于书有疑,折简来问,对其使挥笔答之不停手,公服其博。长于《春秋》,为书四十卷,行于时。(参史传。)

公是先生弟子记

永叔问曰:「人之性必善,然则孔子谓上智与下愚不移,可乎﹖」刘子曰:「可。愚智非善恶也。虽有下愚之人,不害于为善。善者,亲亲、尊尊而已矣。孔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闻一以知二,回也闻一以知十。』然则其亦有闻十而知一、闻百而知一、闻千而知一者矣。愚智之不可移如此。」

永叔曰:「以人性为善,道不可废。以人性为恶,道不可废。以人性为善恶混,道不可废。以人性为上者善,下者恶,中者善恶混,道不可废。然则学者虽毋言性可也。」刘子曰:「仁义,性也;礼乐,情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人情为礼乐也。非人情,无所作礼乐;非人性,无所明仁义。性者,仁义之本;情者,礼乐之本也。圣人惟欲道之达于天下,是以贵本。今本在性而勿言,是欲导其流而塞其源,食其实而伐其根也。夫不以道之不明为言,而以言之不及为说,此不可以明道而惑于言道,不可以无言而迷于有言者也。」

(云濠谨案:《公是先生弟子记》,《四库书目》入《子部》《儒家类》,语多可釆。今特釆其与庐陵问答者二条,亦可见其学之一斑云。)

谢山《公是先生文钞序》曰:予尝谓文章不本于《六经》,虽其人才力足以凌厉一时,而总无醇古之味,其言亦必杂于机变权术。至其虚矫恫喝之气,末流或一折而入于时文。有宋诸家,庐陵、南丰、临川,所谓深于经者也。而皆心折于公是先生。盖先生于书无所不窥,尤笃志经术,多自得于先圣。所著《七经小传》、《春秋五书》,经苑中莫与抗。故其文雄深雅健,摹《春秋》《公》、《谷》两家,大、小《戴记》,皆能神肖。当时先生亦自负独步,虎视一时。虽欧公尚以不读书为所诮,而欧公不敢怨之。世或言先生卒以此忤欧公,今稽之墓志,始知其不然也。(梓材案:黄涪翁跋先生帖,谓:「刘侍读,文忠公门人也。」涪翁及见先生,此语当得其实。观谢山所云,盖先生之于庐陵,及门而未心折者耳。《邵氏闻见后录》言吕汲公终身重敬原父之学,知先生之见重当世如是。又案:先生之弟公非先生被荐于文忠,亦得列庐陵之门也。)

舍人刘公非土先生攽

刘攽,字叔赣父,公是先生之弟也,学者称为公非先生。与公是同登科第。仕州县二十年,始为国子监直讲。欧阳兖公与赵公荐试馆职,历知曹州、兖州、亳州、襄州、蔡州。孙莘老、苏文忠等言其「博记能文章,政事侔古循吏,身兼数器,守道不回」,召拜中书舍人。著书百卷,尤邃史学。司马温公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参史传。)

附录

刘静春曰:吾家原父、贡父二先生,高才博物,风节凛然。惜其与关、洛同时,而不偕之讲学。

(云濠谨案:原父即邍父,贡父即赣父,古今字耳。)

县令陈先生舜俞(别见《安定学案》。)

正言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