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宋元学案
34903900000073

第73章 伊川学案(下)(3)

宗羲案:明道、伊川大旨虽同,而其所以接人,伊川已大变其说,故朱子曰:「明道宏大,伊川亲切;。大程夫子当识其明快中和处,小程夫子当识其初年之严毅,晚年又济以宽平处。」是自周元公主静、立人极开宗;明道以静字稍偏,不若专主于敬,然亦唯恐以把持为敬,有伤于静,故时时提起。伊川则以敬字未尽,益之以穷理之说,而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又曰「只守一个敬字,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然随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合内外之道」,盖恐学者作两项工夫用也。舍敬无以为义,义是敬之着,敬是义之体,实非有二,自此旨一立,至朱子又加详焉。于是穷理、主敬,若水火相济,非是则只轮孤翼,有一偏之义矣。后之学者不得其要,从事于零星补凑,而支离之患生。故使明道而在,必不为此言也。两程子接人之异,学者不可不致审焉!

百家谨案:黄文洁公曰:「自孔、孟殁后,异端纷扰者千四百年,中闲唯董仲舒『正谊』『明道』二语与韩文公《原道》一篇,为得议论之正。逮二程得周子之传,然后有以穷极性命之根柢,发挥义理之精微。议者谓比汉、唐诸儒说得向上一层,愚谓岂特视汉、唐为然。风气日开,议论日精,濂、洛之言,虽孔、孟亦所未发。特推其旨要,不越于孔、孟云耳。」此评论之得当者。而唐一庵枢谓:「明道之学,一天人,合内外,已打成一片。而伊川居敬又要穷理,工夫似未合并,尚欠一格。」此但知先生「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而忘却先生「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之语,恐未是深知先生者也。盖语学至二程,诸儒之中更醇乎其醇矣。第大程质性高明,而先生从践履入,非圣人之书不观,其功在于密察边耳。至于大程之表《大学》、《中庸》,先生之《易传》,更足为万世经术斗杓也。

伊川讲友

文正司马涑水先生光(别为《涑水学案》。)

正献吕晦叔先生公着(别为《范吕诸儒学案》。)

少师韩持国先生维(别见《范吕诸儒学案》。)

伊川学侣

献公张横渠先生载(别为《横渠学案》。)

正字朱乐圃先生长文(别见《泰山学案》。)

正献范华阳先生祖禹(别为《华阳学案》。)

推官方先生元寀(父峻。)

方元寀,字道辅,莆田人。父峻,聚徒讲学,凿井舍傍,祷曰「愿子孙居官如此水。」初官润州,识程太中囗。及卒,明道为作行状,范华阳祖禹为墓道碑。先生少与伊川游,书问往来,积数十帖,有曰:「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觊足下由经以求道,勉之又勉。异日见卓尔有立于前,然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曰:「足下非混俗之流,其志道之士。」朱子刻于白鹿书院,书其后曰:「伊川先生德盛言重,不轻与人,今其眷眷如此,则方公之贤可知也。」元佑三年以特科出身,终威武军节度推官。(参《道南源委》。)

伊川家学

知军程先生端中

程端中,字囗囗,伊川长子。举进士。南渡后徙家池州。建炎中知六安军事。金人攻六安,先生固守。城破,死之。池州都统制程全收其骨,葬于池。(参《一统志》。)

附录

序《伊川文集》曰:不肖孤既无以嗣闻斯道,姑用记其言,且又使侄昺编次其遗文,俾后之学者观其经术之通明,论议之纯一,谋滤之宏深,出处之完洁。虽于先生之道未能备见其纯全,亦将庶几焉!

县令程先生(别见《和靖学案》。)

伊川门人(胡、周再传。)

博士刘质夫先生绚

校书李端伯先生吁(并为《刘李诸儒学案》。)

侍讲吕原明先生希哲(别为《荥阳学案》。)

监场谢上蔡先生良佐(别为《上蔡学案》。)

文靖杨龟山先生时(别为《龟山学案》。)

文肃游廌山先生酢(别为《廌山学案》。)

龙学吕晋伯先生大忠

教授吕和叔先生大钧

正字吕蓝田先生大临(并为《吕范诸儒学案》。)

肃公尹和靖先生焞(别为《和靖学案》。)

提刑郭兼山先生忠孝(别为《兼山学案》。)

著作王福清先生苹(别为《震泽学案》。)

正字周浮沚先生行己

忠简许横塘先生景衡(并《为周许诸儒学案》。)

签判田先生述古(别见《安定学案》。)

修撰邵子文先生伯温(别见《百源学案》。)

秘监李章贡先生朴(别见《范吕诸儒学案》。)

龙图范元长先生冲(别见《华阳学案》。)

博士苏先生囗(别见《吕范诸儒学案》。)

杨先生国宝(别见《王张诸儒学案》。)

清节萧三顾先生楚(别见《范许诸儒学案》。)

御史陈默堂先生渊(别为《默堂学案》。)

文质罗豫章先生从彦(别为《豫章学案》。)

太学杨先生迪(别见《龟山学案》。)

吕先生义山(别见《吕范诸儒学案》。)

(梓材谨案:程门弟子,自别见诸《学案》外,并见《刘李诸儒学案》、《周许诸儒学案》。)

伊川私淑

文定胡武夷先生安国(别为《武夷学案》。)

忠肃陈了斋先生瓘

忠公邹道乡先生浩(并为《陈邹诸儒学案》。)

学正赵先生霄

学录张草堂先生辉

上舍蒋先生元中

上舍蔡先生元康

潘先生安固(并见《周许诸儒学案》。)

观使刘屏山先生子翚(别见《刘胡诸儒学案》。)

教授罗先生靖

罗先生竦(并见《和靖学案》。)

方氏家学

正字方次云先生翥(别见《震泽学案》。)

县令方先生耒(别见《刘胡诸儒学案》。)

主簿方先生壬

方先生禾(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伊川续传

文献刘佚庵先生肃

刘肃,字太卿,号佚庵,洺州人。金兴定初,词赋进士。累官户部主事。金亡,依东平严实。元中统初,擢真定宣抚使。后商议中书省事,致仕。先生性舒缓,有执守。尝集诸家《易》说,曰《读易备忘》。后追封邢国公,谥文献。(参《姓谱》。)

判官张中庸先生特立

张特立,字文举,曹州东明人。初名永,避金卫绍王讳,易今名。登泰和三年进士第,授莱州节度判官,不赴,躬耕杞之韦城,谈经自乐。正大四年,以荐拜监察御史,屡劾权贵,左迁邳州军事判官。金亡,优游田里,日与门弟子讲学。世祖在潜邸,首传旨曰:「特立养素丘园,易代如一。今年几七十,研究圣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宜锡嘉名,以光潜德,可赐号曰中庸先生。」既即位,复降尔书褒谕。卒,年七十五。素通《程氏易》,所著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从黄氏补本录入。)

通判李蒙斋先生简

李简,字蒙斋,信都人。官泰安州通判。着《学易记》九卷。(同上。)

学易记序

伊川先生尝云:「学《易》者当看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三家文字,令通贯,然后却有用心处。时先生《易传》未出也,及温陵曾献之集《大易粹言》传于世,则学者知有所宗,而三家之说不无去取。岁壬寅,予挈家东平,时张中庸、刘佚庵二先生与王仲徽辈方聚诸家《易》集解而节取之,得厕讲席之末,前后数载,凡读六七过,其书始成。然人之所见不能尽同,其去取之间则亦不无稍异。大抵张与王意在省文,刘之设心务归一说,仆之所取宁失之多,以俟后来观者去取。仆居莱芜几二载,常时所读之《易》止有王辅嗣与《粹言》而已,诸家之说未见也。六百日之间,节取《粹言》凡三度。前贤之说,或中心有所不安,则思之,夜以继日,脱有所得,随即书之,以待他年读之,验其学之进否。比迁东平,积谬说百余条。及得胡安定、王荆公、南轩、晦庵、诚斋诸先生全书,及杨彬夫所集《五十家解》,单沨所集《三十家解》读之,谬说暗与前贤相合者十有二三,私心始颇自信。今卷中凡无名字者,以兼采诸人之意,合为一说,不能主名;亦或有区区管见,辄不自揆而厕于其间者。己未岁承乏倅泰安,山城事少,遂取向所集《学易记》重加去取,而付诸梓。获誉获谤,皆由此书,他日必有能辨之者,时中统建元庚申岁也。

(梓材谨案:张、李二先生并据黄氏补本增入。)

隐君赵江汉先生复(别见《鲁斋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