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二
论自注书
总论
傅至叔言:「伊洛诸公文字,说得不恁分晓,至先生而后大明。」先生曰:「他一时间都是英才,故拨着便转,便只须恁地说。然某于文字,却只是依本分解注。大抵前圣说话,虽后面便生一个圣人,有未必尽晓他说者。盖他那前圣,是一时间或因事而言,或主一见而立此说。后来人却未见他当时之事,故不解得一一与之合。且如伊川解经,是据他一时所见道理恁地说,未必便是圣经本旨。要之,他那个说,却亦是好说。且如易之『元亨利贞』,本来只是大亨而利于正。虽有亨,若不正,则那亨亦使不得了。当时文王之意,祇是为卜筮设,故祇有『元亨』,更无有不元亨;祇有『利贞』,更无不利贞。后来夫子于彖既以『元亨利贞』为四德,又于文言复以为言,故后人祇以为四德,更不做『大亨利贞』说了。易只是为卜筮而作,故周礼分明言太卜掌三易:连山归藏周易。古人于卜筮之官立之,凡数人。秦去古未远,故周易亦以卜筮得不焚。今人纔说易是卜筮之书,便以为辱累了易;见夫子说许多道理,便以为易只是说道理。殊不知其言『吉凶悔吝』皆有理,而其教人之意无不在也。夫子见文王所谓『元亨利贞』者,把来作四个说,道理亦自好,故恁地说,但文王当时未有此意。今若以『元者善之长,亨者嘉之会,利者义之和,贞者事之干』,与来卜筮者言,岂不大胡涂了他!要之,文王者自不妨孔子之说,孔子者自不害文王之说。然孔子却不是晓文王意不得,但他又自要说一样道理也。」
某释经,每下一字,直是称等轻重,方敢写出!
某解书,如训诂一二字等处,多有不必解处,只是解书之法如此;亦要教人知得,看文字不可忽略。
某所改经文字者,必有意,不是轻改,当观所以改之之意。
每常解文字,诸先生有多少好说话,有时不敢载者,盖他本文未有这般意思在。
问:「先生解经,有异于程子说者,如何?」曰:「程子说,或一句自有两三说,其间必有一说是,两说不是。理一而已,安有两三说皆是之理!盖其说或后尝改之,今所以与之异者,安知不曾经他改来?盖一章而众说丛然,若不平心明目,自有主张断入一说,则必无众说皆是之理。」
方伯谟劝先生少著书。曰:「在世间吃了饭后,全不做得些子事,无道理。」伯谟曰:「但发大纲。」曰:「那个毫厘不到,便有差错,如何可但发大纲!」
小学之书
问:「小学云:『德崇业』」曰:「德是得之于心,业是见之于事。」
问小学「舞勺舞象」。曰:「勺是周公乐,象是武王乐。」曰:「注:『勺,钥也。』是如何?」曰:「而今也都见不得。」
问:「『衣不帛襦裤』,恐太温,伤阴气也。」曰:「是如此。今医家亦说小儿子不要太暖。内则亦是小儿不要着好物事。」
问:「小学举内则篇『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先生注云:『方物出谋,则谋不过物;方物发虑,则虑不过物。』请问『不过物』之义?」曰:「方物谋虑,大概只是随事谋虑。」
「方物出谋、发虑。」方,犹对也。只是比并那物,如穷理一般也。
「和之所问小学『方物』之义,乃是第二条。莫只且看到此,某意要识得下面许多事。」和之因问「五御」中「逐水曲」及「过君表」等处。先生既答,曰:「而今便治礼记者,他也不看。盖是他将这个不****事,无用处,便且卤莽读过了。」和之云:「后当如先生所教,且将那头放轻。」曰:「便放轻,也不得。须是见得这头有滋味时,那头自轻。」
问:「小学立教篇,大司徒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后面『八刑纠万民』,却无不友之刑,虽有不弟之刑。又注云:『不敬师长。』如何?」曰:「也不须恁地看。且看古之圣人教人之法如何,而今全无这个。且『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作之君,便是作之师。」倪。
杨尹叔问:「『严威俨恪,非所以事亲也』,注『恪』为『恭敬』,如何?」曰:「恭敬较宽,便都包许多,解『恪』字亦未尽。恪,是恭敬中朴实紧切处,今且恁地解。若就恭敬说,则恭敬又别。恭主容,敬主事,如『居处恭,执事敬』之类。」安卿问:「恪非所以事亲,只是有严意否?」曰:「太庄、太严厉了。」
问:「小学明伦一篇,见得尽是节文事亲之实。」曰:「其中极有难行处。」曰:「爱敬与倪为一,自无难行。」曰:「此便是爱敬尺度。须是把他去量度,方见得爱敬。」倪。
叶兄问小学君、师、父三曰:「刘表遣韩嵩至京师。嵩曰:『嵩至京师,天子假嵩一职,则成天子之臣,将军之故吏耳。在君为君,不复为将军死也。』便是此意。」
问林兄:「看小学如何?」林举小学「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先生曰:「人既自有这良能、良知了,圣贤又恁地说,直要人寻教亲切。『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看我是能恁地不恁地?小学所说,教人逐一去上面寻许多道理。到着大学,亦只是这道理。又教人看得就切实如此,不是胡乱恁地说去。」
问:「『疑事毋质』,经文只说『疑事』,而小学注云『毋得成言之』,何也?」曰:「『质,成也』,『成言之』,皆古注文。谓彼此俱疑,不要将己意断了。」问:「『直而勿有』,亦只是上意否?」曰:「是从上文来,都是教人谦退逊让。」
问:「小学实明伦篇,何以无朋友一条?」曰:「当时是众编类来,偶无此尔。」
安卿问:「曲礼『外言不入于阃,内言不出于阃』一段甚切,何故不编入小学?」曰:「此样处,漏落也多。」又曰:「小学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
近思录
修身大法,小学备矣;义理精微,近思录详之。
近思录好看。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
近思录逐篇纲目:(一)道体;(二)为学大要;(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方;(十一)教学之道;(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十三)异端之学;(十四)圣贤气象。
近思录大率所录杂,逐卷不可以一事名。如第十卷,亦不可以事君目之,以其有「人教小童」在一段。
近思录一书,无不切人身、救人病者。寿昌。
郑言:「近思录中语,甚有切身处。」曰:「圣贤说得语言平,如中庸大学论语孟子,皆平易。近思录是近来人说话,便较切。」卓同。
或问近思录。曰:「且熟看大学了,即读语孟。近思录又难看。」
近思录首卷难看。某所以与伯恭商量,教他做数语以载于后,正谓此也。若只读此,则道理孤单,如顿兵坚城之下;却不如语孟只是平铺说去,可以游心。
看近思录,若于第一卷未晓得,且从第二、第三卷看起。久久后看第一卷,则渐晓得。
问蜚卿:「近思录看得如何?」曰:「所疑甚多。」曰:「今猝乍看这文字,也是难。有时前面恁地说,后面又不是恁地;这里说得如此,那里又却不如此。子细看来看去,却自中间有个路陌。推寻通得四五十条后,又却只是一个道理。伊川云:『穷理岂是一日穷得尽!穷得多后,道理自通彻。』」骧。
因论近思录,曰:「不当编易传所载。」问:「如何?」曰:「公须自见。」意谓易传已自成书。
因说近思续录,曰:「如今书已尽多了。更有,却看不办。」
论语或问
张仁叟问论语或问。曰:「是五十年前文字,与今说不类。当时欲修,后来精力衰,那个工夫大,后掉了。」
先生说论语或问不须看。请问,曰:「支离。」
孟子要指
先生因编孟子要指云:「孟子若读得无统,也是费力。某从十七八岁读至二十岁,只逐句去理会,更不通透。二十岁已后,方知不可恁地读。元来许多长段,都自首尾相照管,脉络相贯串,只恁地熟读,自见得意思。从此看孟子,觉得意思极通快,亦因悟作文之法。如孟子当时固不是要作文,只言语说出来首尾相应,脉络相贯,自是合着如此。」又曰:「某当初读『自暴自弃』章,只恁地鹘突读去。伊川易传云『拒之以不信,绝之以不为』,当初也匹似闲看后因在舟中偶思量此,将孟子上下文看,乃始通串,方始说得是如此,亦温故知新之意。」又曰:「看文字,不可恁地看过便道了。须是时复玩味,庶几忽然感悟,到得义理与践履处融会,方是自得。这个意思,与寻常思索而得,意思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