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3510600000020

第20章 十月革命与"第三种选择"(1)

十月革命与"第三种选择"

从单个事件的规模上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确实是一场空前(但不绝后)的浩劫--战争涉及亚、欧、非三大洲,波及15亿人,总共死了1000多万人。不过就历史影响而言,它只能算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历史的改变不是在这4年里完成的,而是在这之前"积蓄、发酵"了好几十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19世纪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里,战争其实就从来没有断过,而且密度越来越大。前面我们几次提到资本主义存在一个死结,即一方面资本家们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家的存在,也就是剥削的存在,老百姓的购买力增长赶不上产品增加的速度。等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缺口大到一定程度以后,经济循环也就搞不下去了,这就意味着经济危机来了。在当时,国家解决问题只有两种方法:要么冲内,去抢穷人,方式很多,最常用的就是通胀;要么冲外,通过打仗去抢别人,具体到19世纪到20世纪初,就是去抢殖民地,这自然就是要打仗。在这段时间里,人类先后搞了两次工业革命,生产效率大大地提高了,而与此同时,各国的资本家都在搞"原教旨主义"市场经济。所以在当时,生产效率提高的速度远高于工人待遇提高的速度,需求和供给之间缺口拉大的速度因此大大加快。于是我们看见,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个都在高歌猛进,经济总量越来越高,工业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而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经济危机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自然战争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这一系列战争中的超级版本,是矛盾累积到最后的产物。

俄国的十月革命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俄国两种方法都走不通:抢穷人,穷人已经被压榨到极限了;抢别人,还打不过人家。两条路都走不通,最后就只能是系统崩溃了。新的系统是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来建立的,具体过程我们这里同样不加赘述。需要注意的是,对苏联而言,共产主义其实还只是思想上的信仰,就经济运行模式而言,苏联经济其实应该算是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具体一点说,苏联工人的劳动也是存在剩余价值的,但这个剩余价值不归哪个资本家,而是由苏维埃政权来统一调配的,通过行政指令的形式,这些剩余价值被用于公共事务或是投入到扩大生产中去,一切都是有序和可控的,所以资本主义周期律在这里也就不起作用了。而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运转中,搞国家资本主义的苏联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其实没有什么不同,不考虑政治因素的话,彼此要做生意没什么体制上的障碍。对比搞资本主义的国家,苏联的这套体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与人之间,财富和权力分配的公平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苏联人民"活得更有尊严",这又调动起了人民劳动的积极性--所谓"要公平还是要效率"原本就是一个伪命题,这两样东西本来就不是相斥的。到后面搞战时共产主义也好,新经济政策也好,政治上列宁的民主也好,斯大林的集中也好,这些其实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苏联经济的实质是国家资本主义,这一点从未变过。

那么苏联领导集体打算如何让国家经济从国家资本主义模式过渡到共产主义模式呢?他们恐怕没有考虑过,准确地说是没有在国家的框架下考虑过。在列宁这批领导人对未来的构想中,资本主义在几十年以后就该入土为安了,届时全世界进入共产主义时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到时候也就不存在什么国家的概念了。对布尔什维克党人来说,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只是一个过渡性的工具,或者说,他们是为了共产主义而选择了苏联。这一点和我们老一辈的革命者是不同的,他们当初是为了中国而选择了共产主义。

上面这种说法放到今天听起来恐怕会让人感觉非常不靠谱,但放在1916年前后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就像所有的既得利益阶层一样,资本家们对哪怕只是轻微有损于自己利益的措施都是无法容忍的,资本扩张只能前进不许后退,而且还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在那个年头,随着技术的发展,打仗的成本越来越高,像无畏舰、重炮、坦克之类的东西实在太贵了,资本家要是不联合起来变成垄断资本,养科研机构、养军队、养政府,保证自己的存活和扩张,那只能等着被别人吞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在高昂的成本下已经打不起仗了,世界上能继续抢别人的也只有那么四五个国家,而当时全世界的领土,已经被这四五个国家瓜分得不多了,资本扩张到头了。也就是说,用不了多久,资本主义国家就都会如沙俄一样走向"系统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