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鸠体中型,体长27~35厘米;两翅无金属羽色,第2和第3枚飞羽最长;脚短而强壮,跗跖较中趾为长。本属约15种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中国有5种,几乎遍及各省区。山斑鸠在中国为常见种,上体羽以褐色为主,头颈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额部和头顶灰色或蓝灰色,后颈基两侧各有一块具蓝灰色羽缘的黑羽,肩羽的羽缘为红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为蓝灰色;尾的端部蓝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颏和喉粉红色;下体为红褐色。斑鸠栖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区,主要在林缘、耕地及其附近集数只小群活动,秋冬季节迁至平原,常与珠颈斑鸠结群栖息。飞行似鸽常滑翔,鸣声单调低沉,警惕性甚高。觅食高粱、麦种、稻谷以及果实等,有时也吃昆虫的幼虫。巢筑在树上,一般高距地面3~7米,用树枝搭成,结构简单。外径约30厘米×40厘米,内径约8.0厘米×8.5厘米。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卵径33毫米×24毫米。孵化期约18天,雏期约18天。斑鸠数量较多,是有经济价值的猎禽。
鹦鹉
鸟是人类的朋友,鹦鹉以其美丽无比的羽毛,善学人语的技能特点更为人们所欣赏和钟爱。这些属于鹦形目、鹦鹉科的飞禽,分布在温、亚热、热带的广大地域。鹦鹉大多色彩绚丽,音域高亢,那独具特色的钩喙使人们很容易识别这些美丽的鸟儿,它们一般以配偶和家族形成小群,栖息在林中树枝上自筑巢或以树洞为巢,食浆果、坚果、种子、花蜜。但也有特例如深山鹦鹉,这种生活在稀木灌丛中的鸟儿体形大,羽毛丰厚,独具又长又尖的嘴。除了具有其它鹦鹉的食性外还喜食昆虫、螃蟹、腐肉,甚至跳到绵羊背上用坚硬的长喙啄食羊肉,弄得活羊鲜血淋淋,所以当地的新西兰牧民也称其为啄羊鹦鹉。鹦鹉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鹦鹉的嘴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鹦鹉主要是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羽色鲜艳的食果鸟类,在世界各地的热带地区都有分布。在南半球有些种类扩展到温带地区,也有一些种类分布到遥远的海岛上。鹦鹉在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种类最多,在非洲和亚洲种类要少得多,但在非洲却有一些很有名的种类,如多种情侣鹦鹉。
大杜鹃
大杜鹃的中文俗名为喀咕、布谷、郭公、获谷,大杜鹃是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的一种,分布于非洲、欧亚大陆到东南亚。中国除台湾省外,国内各地均有分布。其体长约320毫米,翅长约210毫米,雄鸟上体纯暗灰色;两翅暗褐,翅缘白而杂以褐斑;尾黑,先端缀白;中央尾羽沿着羽干的两侧有白色细点;颏、喉、上胸及头和颈等的两侧均浅灰色,下体余部白色,杂以黑褐色横斑。雌雄外形相似,但雌鸟上体灰色沾褐,胸呈棕色。大杜鹃栖息于开阔林地,特别在近水的地方。常晨间鸣叫,每分钟24~26次,连续鸣叫半小时方稍停息。性怯懦,常隐伏在树叶间。平时仅听到鸣声,很少见到。飞行急速,循直线前进,在停落前,常滑翔一段距离。取食鳞翅目幼虫、甲虫、蜘蛛、螺类等。食量大,对消除害虫起相当作用。大杜鹃性孤独,繁殖期亦不成对生活。雌雄交配杂乱,不自营巢,而把卵置于其他鸟类(如苇莺、麻雀、灰喜鹊、燕尾、伯劳、云雀、鹡鸰等)的巢内。所产的卵有与寄主卵相似的现象。卵大小约23.6×18.1毫米,外壳粗厚,孵化期为12~14天。嗜食其他鸟所不敢啄食的毛虫,如松尺蠖、松毛虫等。
夜鹰
夜鹰的俗名为蚊母鸟,白天它常常蹲伏在树木众多的山坡地或树枝上,当在树上停栖时身体贴伏在枝上,酷似枯树节所以俗称贴树皮。它的主要特征是嘴短宽,有发达的嘴须,鼻孔是管形的。身体羽毛柔软,发暗褐色,有细形横斑,喉部有白斑。雄鸟尾上也有白斑,飞行时特别明显。夜鹰羽色和树皮非常相似,具有很好的保护色使人们极难发现,常在夜间活动黄昏时很活跃,不停地在空中捕食蚊、虻、蛾等昆虫。飞行时,它的两翅缓慢地鼓动同时也能长时间滑翔,在捕捉昆虫时能够突然曲折地绕飞。遇到敌人时可以无声地迅速飞去,常在夜间鸣叫发出连续的单音节叫声,略似“塔、塔、塔、塔”。每年五至七月间繁殖,从不筑巢,它们将卵产在地面、岩石上、茂密的针叶林、矮树丛间,野草或灌木的下面。每次产卵两个,卵呈白色,杂有灰褐和暗灰色斑,大小平均为30.7~22.7毫米,孵卵白天由雌鸟担任,晨昏由雄鸟接替。由于它嗜食鳞翅目、鞘翅目等昆虫,因此成为着名的农林业益鸟。此鸟遍布我国东部,自东北至海南岛西抵甘肃、西藏等地。
翠鸟
翠鸟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的1属,它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像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中国的翠鸟有3种:斑头翠鸟、蓝耳翠鸟和普通翠鸟,其中普通翠鸟最常见,分布也广。翠鸟常直挺地停息在近水的低枝或岩石上,伺机捕食鱼虾等,因而又有鱼虎、鱼狗之称。喜栖息在有灌丛或疏林的、水清澈而缓流的河溪、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翠鸟性情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中国南方的翠鸟繁殖期为每年4~7月,翠鸟能用它的粗壮大嘴在土崖壁上穿穴为巢,也营巢于田野堤坝的隧道中,这些洞穴鸟类与啄木鸟一样,洞底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窝产卵6~7枚。卵色纯白辉亮稍具斑点,大小约28毫米×18毫米,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翠鸟羽毛美丽,可供作装饰品,但嗜食鱼类,对渔业生产不利。
啄木鸟
啄木鸟是鸟纲鴷形目啄木鸟科鸟类的通称,嘴强直如凿;舌长而能伸缩,先端列生短钩;脚稍短,具4趾,2趾向前,2趾向后;尾呈平尾或楔状,尾羽大都12枚,羽干坚硬富有弹性,在啄木时支撑身体。除大洋洲和南极洲外各地均可见到,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常见的种类是黑枕绿啄木鸟体长约30厘米,通体绿色,雄鸟头有红斑。夏季常栖于山林间,冬季大多迁至平原近山的树丛间,随食物而漂泊不定。常鸣叫,每次连叫4~7声,有的在一分钟内叫5~6次。攀树索虫为食但也到地面觅食。春夏两季大多吃昆虫,秋冬两季兼吃植物。在树洞里营巢,卵纯白色。啄木鸟终年留居于挪威,有的向东经德国、俄罗斯到日本,南至阿尔卑斯山、巴尔干半岛、东南亚等地。啄木鸟是着名的森林益鸟,也是常见的留鸟,在我国分布较广的种类有绿啄木鸟和斑啄木鸟。它们专门觅食天牛、吉丁虫、透翅娥、蠢虫等害虫,每天能吃掉1500条左右,由于啄木鸟食量大和活动范围广,在13.3公顷的森林中,若有一对啄木鸟栖息,一个冬天就可啄食吉丁虫90%以上,啄食肩星天牛80%,其凿木的痕迹可作为森林卫生采伐的指示剂,所以人们称啄木鸟是“森林医生”。
麻雀
麻雀是鸟纲雀形目文鸟科麻雀属鸟类的通称。嘴短而强健呈圆锥形,稍向下弯;初级飞羽9枚,外缘具两道淡色横斑。世界共有19种,中国产5种;其中树麻雀为习见种,雌雄相似。麻雀是与人类伴生的鸟类,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处觅食,活动范围在2.5~3千米以内。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主要以谷物为食。当谷物成熟时,多结成大群飞向农田掠食谷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虫并以昆虫育雏,繁殖力强。在北方,3~4月开始繁殖,每年至少可繁殖2窝,每窝产卵4~6枚,卵灰白色满布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雏鸟全身裸露,15天以后才能出飞自行寻食。在南方几乎每月都可见麻雀繁殖雏鸟,麻雀的巢简陋,以草茎、羽毛等构成,大多建在屋檐下或墙洞中。
黄雀
黄雀体型甚小,是体长只有11.5厘米的雀鸟。它的特征是嘴短,翼上具醒目的黑色及黄色条纹,成体雄鸟的顶冠及颏黑色,头侧、腰及尾基部亮黄色。雌鸟色暗而多纵纹,顶冠和颏无黑色。幼鸟似雌鸟但褐色较重,翼斑多橘黄色与所有其他小型且色彩相似的雀的区别在于其嘴形尖直。它的虹膜为深褐色,嘴为偏粉色,脚近黑色。黄雀的鸣声为叮当作响的金属音啾叫、颤音及喘息声的混合,于高栖处或在作姿势如蝙蝠的炫耀飞行时发出。典型叫声为细弱的tsuu-ee或干涩的tet-tet声,告警时也作唧啾叫声及尖声的tsooeet。黄雀的分布范围不连贯,于欧洲至中东及东亚,是较常见的鸟。繁殖于中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偶尔可达江苏省。迁徙时见于中国东部,越冬在台湾、西藏、长江下游、华南及华东的沿海地区。黄雀冬季结大群作波状飞行,觅食行为似山雀且活泼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