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
旋毛虫属于线虫动物门无尾感器纲或有腺纲刺嘴目。它的成虫体小,向前端渐细,雌虫长3~4毫米,雄虫不及2毫米。人、猪、鼠为其宿主,寄生在十二指肠及空肠前部,成虫附着于肠壁。幼虫胎生,长100微米,经血液、淋巴分布到全身,只有在横纹肌中才继续发育,形成胞囊,成熟胞囊被寄主吞食后被感染,幼虫经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旋毛虫寄生于人体后,在一组实验中被误诊为风湿热8例,急性胃肠炎、急性肾炎及支气管肺炎各3例,颅内感染2例。本组病人经确诊治疗后,痊愈17例,后遗右侧偏瘫1例,死亡1例。
海洋线虫
海洋线虫海洋中自由生活的线虫的通称,属于线虫动物门的无尾感器纲,分布在从潮间带直到大洋深沟的沉积物中,或附着在海藻和有机质碎屑的表面。目前,已有可靠记录的海洋线虫有4000种。身体为细长梭形或圆柱形。大多数虫体长在1毫米以内,某些大型种长达5毫米甚至更长。海洋线虫以尾腺的分泌物粘附在各种类型的基质上,头端游离取食,更多的种类在砂间内自由生活。头部顶端为口,周围有6个唇瓣,每侧3个。头部和体部刚毛较习见。某些种类头部角皮的内层加厚形成头鞘。雌性末端横裂即为肛门,开口于尾端腹面,雄性则膨大形成泄殖腔。通常为雌雄异体,雄体略小,尾部向腹部弯曲。生殖时有交配现象。海洋线虫产卵一般不超过50个。排泄系统退化为单一的大型细胞腺。
钩虫
钩虫是线虫动物门尾感器纲小杆线虫目钩虫科的通称,种属很多。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两种: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板口钩虫。钩虫分布几乎遍及世界,成虫细长,体壁略透明,活时呈红色,死后乳白色。体前端有一发达的角质口囊,内具钩齿或切板。雌雄异体,雌虫较雄虫粗而长,头腺巨大,分泌物能阻止血液凝固。体后有1对交合刺,很细,呈黄褐色。尾端有交合伞。虫卵椭圆形,壳薄而透明,钩蚴分杆状蚴和丝状蚴2期。发育不需中间宿主。丝状蚴侵入皮肤后引起皮炎,多见于足趾和手指间。成虫寄生于肠道后,引起粘膜出血点和小溃疡,会导致宿主慢性失血,体力减弱。儿童严重感染后会造成侏儒症。
蛔虫
蛔虫属于线虫动物门,蛔目,蛔科,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虫卵随粪便排出,卵分为受精卵和非受精卵两种。其中受精卵是金黄色,内有球形卵细胞,两极有新月状空隙;非受精卵窄长,内有一团大小不等的粗大折光颗粒。只有受精卵才能卵裂、发育。在21~30℃、潮湿、氧气充足、荫蔽的泥土中约10天左右受精卵便可发育成杆状蚴。蜕一次皮变成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感染性虫卵,此时如被吞食,卵壳被消化,幼虫在肠内逸出。然后穿过肠壁,进入淋巴腺和肠系膜静脉,经肝、右心、肺,穿过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再经气管、喉头的会厌、口腔、食道、胃,回到小肠,整个过程约25~29天,蜕3次皮,再经1月多月就发育为成虫。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受感染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食欲不振或善饥、脐周阵发性疼痛、营养不良、失眠、磨牙等症状,有时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蛔虫扭集成团可形成蛔虫性肠梗阻,钻入胆道形成胆道蛔虫病,进入阑尾造成阑尾蛔虫病和肠穿等,对人体危害很大。预防蛔虫病,主要是普治病人,杜绝感染来源;搞好粪便管理;讲究个人卫生,防止虫卵入口。
垫刃线虫目
线虫动物门尾感器纲或胞管肾纲的一个目。唇区光滑发达,化感器位于唇上,口囊内具长刺,咽内瓣膜位于峡之前,排泄器官仅有一条纵管,分布于一侧。雌虫具1~2个卵巢,雄虫有一对尾感器,寄生于昆虫及高等植物体内,如垫刃线虫。
色矛目
色矛目为线虫动物门无尾感器纲或有腺纲的一个目。具螺旋形化感器,头感器在极前端,排列成一圈或二圈,口囊内具齿,咽前、后端均具球形膨大,体表角质层具环状或刻点状装饰。海水、淡水及土壤生活,如色矛虫。
刺嘴目
刺嘴目为线虫动物门无尾感器纲或有腺纲的一个目。该目的动物体小型或中型,头感器排列成3圈,第一圈为6个唇乳突,第二圈为6个感觉毛,第三圈为4个感觉毛。咽长圆锥形,基部膨大,咽腺5个,1个在背面,4个在腹面。雄性具2个精巢,排泄器官为单细胞的腺状体。尾腺3个,多数海产,少数咸水或淡水,如人鞭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