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左手做人右手做事
35148900000018

第18章 做一个能说会道的人(1)

1.“先生,这是您的

肠子,请慢用”“师傅,你的肉多少钱一斤?”“先生,这是您的肠子,请慢用。”这类低级笑话,要极力避免。只要用心提高语言修养,改变说话的纰漏之处,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同时,说话还要避免伤害别人,一定要用心,把说好话锻炼成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地说出来。实在不好说什么的时候,宁可不说。

你说的话可能仅仅是随口一说,并不是你的本意,但别人却往往会把它当作你的真实想法,在你毫无知觉的情况下,你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

口不择言地胡乱说话可能不是出于你本心,却往往会让别人对你产生不良印象。但要人们的每一句话都经过细心斟酌再说出来也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总结和锻炼,我们才能自然而然地把话说好。

“你会说话吗?”这样问你,你一定觉得可笑,只要是正常人,说话谁不会?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谁都会说话,但有些人说话总是欠考虑。口不择言,像机关枪一样,一阵狂扫,只顾自己快活,不顾别人死活。

我们还是先看几个笑话:一剃头师傅家被盗劫。第二天,剃头师傅到主顾家剃头,愁容满面。主顾问他为何发愁,师傅答道:“昨夜强盗将我一年积蓄劫去,仔细想来,只当给强盗剃了一年的头。”主人怒而逐之,另换一剃头师傅。这师傅问:“先前有一师傅服侍您,为何另换小人?”主人就把前面发生的事细说了一遍。这师傅听了,点头道:“像这样不会说话的剃头人,真是砸自己的饭碗。”

在寿宴上,客人同说“寿”字酒令。一人说“寿高彭祖”,一人说“寿比南山”,一人说“受福如受罪”。众客道:“这话不但不吉利,且‘受’字也不是‘寿’字,该罚酒三杯,另说好的。”这人喝了酒,又说道:“寿夭莫非命。”众人生气地说:“生日寿诞,岂可说此不吉利的话。”这人自悔道:“该死了,该死了。”

有一人请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语道:“嗐,该来的还没来。”一客人听了,心中不快:“这么说,我就是不该来的来了?”告辞走了。主人着急,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兴了:“难道我就是那该走又赖着不走的?”一生气,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着对剩下的一位客人说:“他们误会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最后一位客人想:“不说他们就是说我了。”主人的话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走了。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说话时不加检点,就可能伤人败兴,引起误解。我们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气氛,不要口不择言,想说就说。

明人吕坤认为,说话是人生第一难事。像上面所说的情况,还不是太难的。只要注意语言修养,慢慢就会改善我们说话的纰漏和不足之处。说话难,最要命的就是说真话、说实话太难。

说话难,但也不能就此闭口不言,学会怎样说话就是很重要的事了。

技巧是要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原则,指鹿为马,曲意逢迎。如果胡乱地说话,那技巧就变成了恶行。

你不可不知的做人道理:

在生活里,我们要想真正地说好话,避免伤及他人,就一定要用心,把说好话锻炼成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地说出来。实在不好说什么的时候,宁可不说。

2.心直口快麻烦多

在不同场合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你若想受人欢迎,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否则就会损害交际效果。场合指交际时的地点和氛围。场合有庄重与随便之分,正式与非正式之别,喜庆欢乐与悲伤哀痛之差,公开与私下之异。

美国总统里根一次在国会开会前,为了试验一下麦克风是否好使,张口就说:“先生们请注意,五分钟之后,我将对苏联进行轰炸。”一语既出,众皆哗然。为此,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

里根在特定的场合、时间里,开了个极为荒唐的玩笑,受到了大家的指责。因此,说话一定要分对象、场合,而且要把握说话的内容和措辞。

所以说,在人际交往中,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场合、环境,才有利于沟通。不顾及场合的心直口快是不值得提倡的。

有些人在思想上没有场合意识,不管什么场合他都习惯从主观意识出发,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往往会冒犯别人。

小卫和小张平时爱逗闷子,几天没见,一见面一个就说:“你还没有‘死’呀?”对方也不计较,回一句:“我等着给你送花圈呢!”两个人,哈哈一笑了事。

后来小王因病重住进了医院,小张去医院看望,一见面想逗逗他,又说:“你还没有死呀?”这一次,小王变了脸,生气地说:“滚,你滚!”把他赶了出去。

小王正在病中,心理压力很大。小张在病房里对着忧心忡忡的病人说“死”,显然是没考虑场合,人家怎能不反感、恼火呢?其实,小张说这话是想逗对方开开心,只可惜他缺乏场合意识,不该在那种场合开玩笑,闹得双方不愉快。

这个事例说明,有些人说话容易惹恼人,并不是他们不会说话,而是场合观念淡薄所致。所以,对于这类人来说,当务之急在于增强场合意识,懂得不同场合对说话内容和方式的特定限制和要求,时时不忘看场合说话。

克林顿之所以能当上美国总统,与他的说话技巧有很大的关系。在1992年10月15日第二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中,辩论现场只设一个主持人,候选人前面都没有讲桌,只有张高椅子可坐,克林顿为了表示他对广大电视观众的尊敬,一直没有坐,并且在辩论中减少了对布什的攻击,把重点放在讲述自己任阿肯色州州长12年间所取得的政绩上。克林顿的这种以柔克刚、彬彬有礼的做法,立刻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好感。

在最后一次电视辩论中,克林顿以潇洒的姿态、敏捷的论辩与幽默机智的谈吐大出风头。他在对布什的责难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以后,很得体地对广大电视观众说:“我既尊重布什先生在白宫期间的为国操劳,又希望选民能鼓起勇气,敢于更新,接受更佳人选。”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充分利用特定的交际场合,可以为你增添无穷的魅力,从而使你的社交能力进一步加强。

人们的言行往往带有一定的习惯性。这种习惯性使他们说话时来不及考虑就脱口而出造成与场合的不协调。

小姜陪女友购物,在人流熙熙攘攘的商场里,女友兴致很高,从这个柜台到那个柜台,买了这件又看那件,快到中午了仍没有离开的意思,小姜有些不耐烦了。

当女友提出买一条纯金项链时,他终于承受不住了,生硬地说:“你怎么见什么买什么,我能赚多少钱啊?我又不是百万富翁!”

这句话刚出口,顾客们都朝他们看,女友本来微笑的脸顿时变了样,生气地反驳道:“怎么,我还没有花够钱呢,你急什么?我就要买!你若怕花钱的话,咱们就此分手吧!”把小姜顶得说不出话来,难堪极了。

接着,发怒的女友什么也不买了,气愤地头也不回就走了。使小姜不解的是,女友的性格本来很温顺,交往以来,从来没有发过这么大的火。

可今天为什么她的火气这么大呢?很显然,是小姜忽略了场合因素,把其惯用的说话方式用到公众场合来,用生硬的口吻指责女友,刺伤了女友的自尊心,才引得女友为维护自己的面子而表现出强硬态度。

你不可不知的做人道理:朋友,如果你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你必须有意识地摆脱自己口语表达上的习惯性,养成顾及场合、随境而言的良好表达习惯。在交际活动中,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说话,以使自己的谈吐既符合场合要求,又考虑到谈话对象的接受心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交际对象的沟通。

3.美丽的错误与善意的谎言

买东西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种生活行为。人们普遍的购物心理是,自己能够用“廉价”购得“美物”,通常那些善于购物的人都具有这样的能力,那是精明人的一种象征。也许我们做不到精明人的精明,也不一定都是善于购物者,但我们还是希望我们的购物能力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所以,当我们购买了一件物品后,要是自己花了50元,别人却认为只需30元时,我们往往会有一种失落感,觉得自己不会买东西。相反,当我们花了30元买了一样东西后,别人认为需要50元时,我们又往往会有一种兴奋感,感觉自己很会买东西。正是这种购物心态的存在,“遇物加钱”这种说话技巧便有了用武之地。

例如,张三买了一套样式挺不错的西服,李四知道市场行情,这种衣服两三百元完全能够买得下来。于是李四便在猜测价格时说:“这套西服不错呀,至少得花四五百元吧?”张三听后一定会非常高兴,往往会笑着说:“你没想到吧,我花200元就买下来了!”

这里李四的说话方式是很有技巧性的。他在知道这套衣服基本行情的情况下,故意说高衣服的价格,从而令对方产生成就感,当然会使对方高兴啦。

“遇物加钱”这个方法很能讨对方欢心,而操作起来又很简单,你只要对对方购买的东西的价格高估就可以了。当然“价格高估”也要注意,首先你要对商品的物价心里有底,其次是不能过于高估,否则收不到好的效果。

只要是人,又有谁不希望自己永远年轻而不要过早地老去呢?所以,成年人对自己的年龄是非常敏感的。例如,你是一位刚刚三十出头的小伙子,却被别人看作是中年人了,你的心里面能高兴吗?

出于成年人普遍存在的这种怕老心理,“逢人减岁”这种说话技巧便有了讨人喜欢的“市场”啦。这种技巧的特征在于把对方的年龄尽量往小处说,从而使对方觉得自己显得年轻,保养有方等,进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举个例子,一位三十多岁的女人,你说她看上去只有二十多岁,一个六十多岁的女人,你说她看上去只有四五十岁,这种“美丽的错误”,对方是不会认为你缺乏眼力,对你反感的,相反,她会对你产生好感,形成心理上的相容。如此,你又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逢人减岁”这种技巧通常只适用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假如面对的是幼儿或少年,我们用“逢人添岁”(即把对方的年龄往大处说)的技巧效果会较好,因为他们往往有一种渴望长大的心理。

总之,我们这里所说的“遇物加钱,逢人减岁”,说白了就是投其所好。当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光明正大的,我们的这种“投其所好”,无论是对自己、对对方还是对社会,都是没有害处的,相反,这种说话的技巧往往能给对方、给社会带来欢乐。对于这样的“美丽的错误”与“善意的谎言”,我们说话时运用一些又有何妨呢?

你不可不知的做人道理:“遇物加钱”与“逢人减岁”是两种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针对人们的普遍心理而采用的投其所好和讨人喜欢的说话技巧。对方喜欢什么就说什么,是打开交际之门的钥匙。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说话的技巧非常简单,但又是非常实用的,如果能够经常恰当地使用它,一定会为你的人际关系的融洽度增色不少。

4.言多必失,多听多看少开口

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上帝之所以给人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人多听少说。”在为人处世中,有正人君子,也有狡猾小人;既有坦途,也有坎坷。在复杂的环境下,说话不长个心眼,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甚至祸从口出。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当然这里的意思就是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也许你会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无事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惯于交际的人,经常会只说三分话。或许你认为他们不诚实,其实,你这种观点未免有些偏颇、片面。与人相处,你要认清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对方并不是可以无话不说的人,那么你只说三分话,就已经够多了。

1956年,苏美最高领导人举行了一次谈判。赫鲁晓夫自认为比艾森豪威尔聪明,结果闹出了不少笑话。

在谈判过程中,无论赫鲁晓夫提出什么问题,艾森豪威尔都表现得稀里糊涂,总是先看看他的国务卿杜勒斯,等杜勒斯递过条子后,他才开始慢条斯理地回答。

据此,赫鲁晓夫便认为艾森豪威尔智力很低,而认为自己作为苏联领袖,当然知道任何问题的答案,不用求助他人。赫鲁晓夫便当场讥讽道:“谁是美国最高领袖?是艾森豪威尔还是杜勒斯?”

从表面来看,赫鲁晓夫显得非常聪明、博学,常常滔滔不绝;而艾森豪威尔却显得犹豫、迟钝,缺乏一种领袖气概。但事实却正好相反。

艾森豪威尔在谈判中谨言慎行,能够及时赢得助手的帮助,从而避免出错。而赫鲁晓夫刚愎自用,闹出了诸如用鞋子敲桌子的笑话。

纵观中国历史,有些人在为人处世方面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蒙受这种灾祸的原因,归根到底莫过于说话太多。

贺若弼是隋朝的大将,其父贺若敦是南北朝时期晋国的大将,由于说话太多,得罪了宠臣而丢掉性命。临死时,他用锥子刺破儿子贺若弼的舌头,让他牢牢记住这一个血的教训。

后来,贺若弼做了隋朝的大将军后,并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训,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自认为当个宰相也是应该的。不久,还不如他的杨素却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