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工业
35657600000004

第4章 中国古代工业(4)

火药的发明是在唐代,但它最终得以发展和发挥威力则在宋朝。在唐朝时,火药武器只是利用它能燃烧的特点来使用的,到了宋朝,火药武器已充分利用其爆炸力了。970年,冯义升、岳义方进献了火箭制造法,1000年,康福把火箭、火铳、火蒺藜等所发明的火器进献给北宋政府,这些新式火器都是靠火药燃料喷射推进的,是基于流体力学的原理。后来在作战中,又不断改进了这些火药武器,既用其燃烧力,又用其爆炸的性能。宋仁宗时,曾公亮撰有《武经总要》一书,对火药武器的名称、用法和配方都作了详细的记载,包括火药箭、毒药烟球、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等,其中的毒药烟球是一种带毒性的烟幕弹,用炮车发射,是一种良好的攻城武器。在火药发明前,炮字都写作石包字,因为火药与火有关,因此后来就逐渐为炮字了。北宋末年开封保卫战,宋军使用了火药武器“霹雳炮”,曾一度打退金兵。南宋时火炮与火枪并用,大量制造如突火枪、炮车等火器,这些都在南宋实战时所用,并见于史书。1259年,寿春军民发明了管形火器,在巨竹筒内装火药和“子窠”,点燃后将“子窠”发射出去,“子窠”就是后世子弹的前身,发射“子窠”的管形武器的发明,是世界武器制造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相对于宋朝兵器工业的注重火药技术的发展利用,辽金夏元这些少数民族,大都长于骑射。

他们的兵器为战争所需,都极犀利精锐,甲胄也很精良。

辽代工业在建国前还不是一项独立的生产部门。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起,俘虏了大批汉人北去,这些汉人带去了工业技术,对契丹族工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辽代的矿冶业规模很大,通过战争,许多盛产铁矿的地方如铁州(今辽宁营口)和东平(今辽宁开原)等地都纳入了辽的版图。在辽代的冶铁业中,以冶炼镔铁即精炼的铁最为着名,所制的镔铁刀,以精良着称于世。当时虽禁止火药制作技术出口,但辽国最终还是掌握了此项技术,而且还购买了必要的原料进行制造。

西夏在夏州东境设有冶铁务,主管铁矿的开采和冶炼,在陕西榆林壁画中,有西夏锻铁图。

可以看出西夏冶铁已采用立式风箱鼓风,提高冶铁强度,这是一种先进的工艺设备,出于对外战争和对内镇压人民的需要,西夏统治者都很重视兵器的制造。西夏制造的兵器,其中用冷锻法制造的甲胄,受到宋朝人的高度赞扬。田况在《兵策》中说,西夏的铠甲,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驽不能射入。西夏制造的剑和箭,也享有盛誉,宋朝太平老人在《袖中锦》中,将夏国剑誉为“天下第一”。宋钦宗经常把夏国剑带在身边,足显其珍视。宋神宗时,党项酋长李定曾向宋朝献“神臂弓”,百步外射箭,洞穿重甲,当时人公认为利器。元初西夏人常八斤因善于造弓箭而受到成吉思汗的赏识。这些都说明西夏制造的弓箭长期以来素负盛名。近年来在西夏陵墓中出土的铁剑,坚滑光莹,孔眼整齐划一,鎏金厚薄均匀,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说明西夏的兵器制造是相当发达的。

在金国,矿冶业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业部门,因为当时金国人口不多,兵力有限,所以要求器械一定要精锐。从目前挖掘出的金代冶铁遗址出土的兵器来看,质量不亚于辽的水平。按照金国的制度,一切兵器制造、监试、颁发,都由元帅府总揽大权。随着交流增多,交往加深,宋的火药武器也渐渐被金人掌握。据《金史》记载,当蒙古兵包围开封时,金兵曾用震天雷还击蒙古兵,有二百多人与之同归于尽。可见金人也会使用火药武器了。

元代兵器种类颇多,制造极为精美,它是蒙古统治者召募全国各地良工所制,所以犀利华美。蒙古军队以骑兵为主,但要求骑兵、步兵都精于骑射,所以弓箭就成为重要武器。因为要在马上作战,所以主要用刀、剑、斧、锤作为杀敌的利器,而不喜欢用长兵器。这些短兵器的制作,颇受中国及印度兵器的影响,其中的刀剑最为显着。后来在清朝保存的蒙古王公所献兵器中,有的剑刃和柄,为欧洲中古式的,有的短剑、匕首,不但有镶嵌宝石的玉柄,而且有精工雕刻的剑鞘,镶嵌黄金的百炼钢刀,更是异常精美。但也有长兵器存在,如骑兵所用的标枪,用以冲锋陷阵,形制则纯为蒙古式的。

蒙古军所用的火器有三种,一为花炮之类,曾广泛使用于印度各地,是由中国内地带去仿制的;二是土耳其等伊斯兰教国家给蒙古皇帝制造的火枪,用燧石发火;三为火炮。元代的中国军队使用的火箭与宋代相同,但又有突破。以前讲的关于火药的管形火器,发明于宋代,即火枪和突火枪,火枪用的是长竹竿,突火枪则是巨竹为筒,但这两种火器在连续发射时容易被焚,不能耐久使用,到了元代发明了金属制作的管形火器。1332年制造的元代铜火铳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火炮,出土的一件重6.94公斤,长35.3厘米,铳口直径10.5厘米,所发射的弹丸有铁弹、铅弹、石弹三种。

宋代印刷工业的发展

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早在数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人们已懂得在陶器未干的泥胎上,用压印的方法印出几何纹、绳纹、水波纹等花纹图案。到后来印章和拓片的出现成为雕版印刷业的先驱,直接推动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到了战国时期,印章开始出现。印章上的文字有阴文和阳文之分,阴文就是凹进去的字,阳文则反之,就是凸出来的文字,它们在印章上都是反字,印出来就成了正字,印章创造了从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写文字的方法。拓片是雕版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方法是刷印。先把濡湿的纸铺在刻有文字的石碑上,用力捶打,使纸密切附着于石面,再在纸上刷墨,因为石碑上的字是凹入的,即是阴文,有字的部分受不着墨,待揭下纸来后,就能得到黑地白字的读物,这种成品就叫作拓片。这种印制方法无疑对石碑等原物构成损害,但它可以代替抄写,并能携带流通,保存久远,便利了书籍的传播。这是雕版印刷术发明前,复制书籍的最好方法。现在看来,只要把这个方法翻转过来,就能得到雕版印刷,但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却耗费了人们几百年的时间才得以实现。

雕版印刷术起源于唐代,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1966年在韩国发现的木刻汉字《陀罗尼经》印本,刻印于公元704-715年之间。而世界上最早的有日期标记的雕版印刷品则在中国,是唐朝王王介为其父母雕刻刊印的经文,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在末尾写明是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四月十五日王王介为二亲敬造普施。长一丈六尺,由六个印张粘缀而成,前面还有一幅图,画着释迦牟尼向长老须菩提说法的故事,图文雕刻得浑朴、凝重,精美异常。在此之前,在扬州、越州一带,曾有人模刻元稹和白居易两位大诗人的作品用来换酒喝,但无实物留存。雕版印刷术对于文化的传播、普及和提高,起着重大的作用,首先促成书坊营业的发达,其次刺激了造纸工业的兴盛。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比以前的手工抄书不知方便了多少倍,但同样存在着不完善之处。用雕版印刷术,每页书必须刻一块印板,要印一部大书甚至要精心雕刻,花好些年的工夫,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在文化教育日益发展的宋代,雕版印刷术愈发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活字印刷术应运而生了。现在许多国家采用的活字印刷方法是以欧洲所用的方法为基础,而且早已达到机械化了,所以许多欧美学者认为活字印刷术是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腾堡发明的,其实,中国早在北宋时期(大约11世纪),就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要早四百多年。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北宋的平民毕昇,这在同时代人沈括的科技着作《梦溪笔谈》中有记载,可见是真实可信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每个字占用一个印,另外准备一块铁板,板上均匀地敷上松脂、蜡、纸灰等合制而成的粘胶物品,印刷时,把铁制的框子放在铁板上,在框中排列胶泥活字,制成一版,再用火在下面烤版,使粘胶物熔化,随即用另一平板把字压平,冷却后就可以上墨印书。用完后,再用火烤铁板,即可将字型拆下来保存。这种印书的方法,在印一两本书时还看不出有多大的优势,但如果印千百本书,预备两版,一版印书,一版排字,互相替换使用,速度很快,非常便捷。据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受一位卖佛经的老婆婆的启发。一日他游庙会,看到一位老婆婆所印佛经方法与众不同,每页佛经不是整版印制的,而是分成几块印版,按顺序一块块地印上去,成为整张佛经,毕昇看后很受启发,灵机一动,想到自己正在冥思苦想如何改进印刷技术,可以把每个字刻为小印,规范后就可以重复使用,反复试验,终于成功了。

毕昇所刻活字,是以胶泥即粘土制成的,称为泥活字,是把粘土刻成扁平的单字,而且泥活字容易残缺,不能耐久,所以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当时并未能推广普及是有技术原因的,而且这种新式印刷方法毕竟对原来的雕版印刷术构成冲击,这些人对他恨之入骨,最终把他迫害致死。只是到了元代由科学家王祯发明用木活字代替胶泥活字,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才得到进一步发展,但这已是后来的事了。毕昇的这项发明,在印刷业上是个划时代的创新,是我国对世界科技文明的重大贡献。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发展变化,从中也可看出宋代的印刷工业是相当发达的。而且由于活字印刷术在宋代并未完全推广,因此,宋代的雕版印刷业就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可以说,宋代是我国雕版印刷业的黄金时代,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书籍刊印上,给了后世深刻的影响。北宋初年,政府就编纂了《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三部各一千卷的大参考书,又编纂了五百卷的《太平广记》,后来有史学名着《资治通鉴》等等,这些书的刊印都是通过雕版印刷来进行的。当时雕印主要分为官刻本、坊刻本和家刻本三种。官刻本就是国子监刻印的书,为主要力量,后世称为监本。坊刻本指民营书坊刻印的书,家刻本则是指由私人出资刻印的书籍。许多宋刻本刻印精良,字体上反映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出现了后世所称的“宋体字”,刀法上表现了高度的技术成就,而且纸墨精莹,出版者态度谨慎负责,校勘缜密,因此颇受后代重视,被称为“宋版”。并且装帧讲究。宋代的印刷业中心主要分布在都城开封、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和四川眉山,其中以杭州最为着名。在宋代除木刻雕版印刷外,还出现了铜版印刷和套色印刷,使印刷更为坚固,且精彩美观。

宋代印刷工业的发达是与造纸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早在唐代,造纸已有很大的发展,在南方地区,益州的麻纸,浙东的藤纸,荆州、扬州等地的桑皮纸,又叫谷纸,都非常有名。而宣州泾县用檀树皮和稻秆造宣纸,细密均匀,洁白柔软,经久而不变色,是书画家最爱用的纸张,到了宋代,纸张大量生产才能满足印刷业的需要,而印刷业的发展,又给造纸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进一步刺激纸张的生产。北宋造纸原料丰富,有竹、藤、楮、麻,纸的品种更是多样,四川的币头笺、冷金笺,歙州的凝霜、澄心,宣州的栗纸,浙江的藤纸,温州的蠲纸等,都是有名的品种。歙州生产的一种长纸,制作精良,一幅长五十尺,自头至尾,匀薄如一。近年来在浙江瑞安慧光寺塔发现的写于1015年的《妙法莲花经》,用纸极佳,质地细腻坚滑,光洁如新,充分反映了北宋造纸工业的高超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许多工业部门都有科技因素渗透其中,例如前面提到的兵器工业中的火药作用的发掘和发挥,在印刷工业中,活字印刷术开始出现。而在宋朝的另一重要工业部门——造船业中,科技因素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造船工业都相当发达。宋代拥有当时世界最大的船只,北宋神宗时,荆州地区的内河航行船最大的可载钱二十万贯,载米一万二千石,载重量达六百多吨,叫作“万石船”。徽宗时造的两艘出使高丽的大海船,称为“神舟”,据估计载重有一千一百吨,而且具有隔舱防水设备,这是中国造船工人的首创。而宋代造船业领先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指南针的应用。人类很早就已认识到磁石指示方向的特性,所以在战国时发明了用光滑的磁勺指示南北的司南。到了北宋,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所用方法是指南浮针或悬针,就是把磁针用丝线悬起或在水中心漂浮以指示南北,这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有记录。到了南宋,由于偏安江南,中西陆路交通几乎全部断绝,海上交通更显重要,而且海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得以进一步发展。更出现了将指南针安装在有刻度和方位的圆盘上的罗盘针,使海上船只在白天没有太阳,夜里无星月的情况下,也能辨认方向,安全正确地航行。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可以看出,宋代的许多工业的发展其中科技因素的力量是相当大的,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有三项是产生于或完成于宋代,宋代也是中国工业领先世界的最后一个朝代,此后,中国工业逐渐被世界先进国所赶超。

宋元瓷器的制作水平

由不同民族建立的辽、宋、夏、金、元各朝在许多方面表现得地域性、民族特色十分浓厚。

工业方面则要数制瓷工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