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家畜阉割法及常见病防治
35717200000008

第8章 家畜寄生虫病(4)

(三十一)马媾疫(马的淋病)

【病原】为马媾疫锥虫,借病畜与健畜交配时生殖器官黏膜的接触而引起感染。虫体在显微镜下呈纺锤形。

【症状】马属动物多为慢性经过,改良的种马为急性经过。开始马的阴茎及母畜阴门(水门)、乳房等处发生水肿,并见性欲亢进及频频排尿,1个月后可见到皮肤各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轮状丘疹”一掌到两掌大小。但仅可保持几个小时到1天,这是本病的特殊变化。最后多因全身麻痹卧地不起,消瘦死亡。

【治疗】

(1)血虫净按每千克体重3.5~4.0毫克,用注射用水配成5%水溶液深部肌注,可间隔5~12天用药2~3次。

(2)纳嘎诺2克,灭菌蒸馏水100毫升做成注射剂,一次静脉注射,或取75毫升做皮下注射,每隔2~3日注射1次,共注射3~4次。

(3)硫酸甲基安锥赛,每千克体重3毫克,注射水配成10%溶液,肌肉注射。

(4)二氯苯胂1克,灭菌蒸馏水100毫升制成注射剂。取7.5毫升静脉注射,每隔4~5日注射1次,共注射2~3次。

(5)纳嘎宁:每千克体重0.01~0.015克,用生理盐水配成10%的溶液,静脉注射。经30~40天后再以同样剂量作第二次注射。为减轻副作用应在用药前后1~2天和治疗后7~10天内,每天牵遛病马2~3次,直至轻度发汗为止。

【预防】大力开展人工授精,经常检查种马,注意可疑马,发现病畜及时治疗。在此病严重地区可给种公马在配种前注射纳嘎宁,按每千克体重0.01克注射。对无种用价值的公畜应去势。

(三十二)马疥癣病

【病原】疥螨。

【症状】先从头部开始,逐渐蔓延到肩、背。初期的小结节渐成水泡,因痒觉摩擦破裂结痂。

【治疗】

(1)先将患部用肥皂水洗净,然后用来苏儿1份加水19份混匀后涂患处。

(2)用1%敌百虫涂患部。

(三十三)鸡、鸭、兔的寄生虫病

鸡蛔虫病

【病原】鸡蛔虫,寄生在鸡小肠内。虫体为5~11厘米长的黄白色线虫。

【症状】成年鸡在轻度感染情况下,一般不表现病状。雏鸡感染本病后生长迟缓,消瘦,贫血,下痢和便秘交替发生,羽毛逆立,精神不振,两翅下垂,最后因极度消瘦而死亡。

【治疗】

(1)枸橼酸哌哔嗪(驱蛔灵):配成1%的水溶液让其自饮,或每千克体重0.25克混于饲料中喂服,或直接经口灌服。

(2)四氯化碳:成年鸡每只2~3毫升,2~3个月的鸡每只1毫升,常用带有胶管的注射器注入食道或用注射器直接注入嗉囊。

(3)硫化二苯胺:成年鸡每千克体重0.5~1克,幼鸡每千克体重用0.3~0.5克,混在饲料中喂服。

(4)烟草粉:按饲料总量加入2%烟草粉,每天上、下午各1次,让鸡自由采食,连续饲喂1周。经1~2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治疗。

(5)左咪唑:每千克体重12毫克混于饲料中一次喂服。

【预防】注意保持鸡舍清洁干燥,粪便堆积发酵。成年鸡与雏鸡隔离饲养。饲料中可以经常加少量硫化二苯胺,以预防鸡蛔虫病。每年定期驱虫1次。

(三十四)鸡、鸭绦虫病

【病原】寄生在鸡、鸭小肠内一种白色、扁平分节的带状虫体,小的1~2厘米长,大的20~24厘米长。鸡、鸭吃体内带有绦虫幼虫的蚯蚓、蜻蜓等可患病。

【症状】对雏禽致病力强。病禽下痢,粪便带血,食欲废绝,喜饮水,并有绦虫体节。病禽精神委顿。

【诊断】根据粪中有无绦虫片可作出诊断。

【治疗】

(1)槟榔:成鸭、成鸡每只1~2克加水灌服。反应严重时可注射0.1%的阿托品0.5~1毫升。

(2)四氯化碳:成鸡、成鸭2~3毫升,2~3月雏鸡、鸭0.5~1毫升,用带胶管注射器注入嗉囊。

(3)六氯酚:成年鸡每千克体重26~50克,一次口服。

(4)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200~300毫克,混于饲料中喂给。

(5)灭绦灵:每千克体重50~75毫克一次经口灌服。

【预防】保持鸡舍、鸭舍和用具清洁。成禽与雏禽分开饲养。定期驱虫。

(三十五)鸡球虫病

【病原】鸡球虫。寄生在鸡肠壁或肝,随粪便排出卵囊,在外界经一定时间,又被鸡啄食,即可感染发病。

【症状】雏鸡常见急性型,翼下垂,闭眼,呆立,便秘下痢交替,粪里常混有血液,死亡率达70%。成年鸡多发慢性型,病状不明显,很少死亡。

【剖检】病变发生于肠道,十二指肠可见淡灰色坏死灶,盲肠出现出血性肠炎,小肠壁肥厚,有小点出血。肝有时可见米粒大、黄白色结节。

【治疗】

(1)呋喃唑酮(痢特灵):在日粮中按0.04%比例饲喂,连用5天,间隔2天,再用药5天。

(2)青霉素:投入饮水中让鸡自行饮服,每天1只鸡2000单位,上、下午各投一次,大群用时每100只鸡用40万~80万单位,配制的青霉素水应在1~2小时内饮完。

(3)氯苯胍:每千克饲料加入30毫克,自7日龄开始喂服至56日龄。

【预防】经常清除粪便,用1%~2%热碱水烫或用火焰消毒鸡舍、用具及地面。育雏应在网上饲养,减少感染及传播的机会。

(三十六)鸭球虫病

【病原】鸭球虫。其卵囊在24℃~28℃潮湿条件下发育。

【传染】通过消化道感染。雏鸭吃了被卵囊污染的饲料而感染发病。该病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多在24~28日龄的雏鸭发病。病程5~6天左右。病鸭食欲降低,精神沉郁,腹泻,排出带血的黏液性或脓性稀粪。发病率一般为25%左右,死亡率为5%~30%甚至更高。

【剖检】外观可见眼球下陷,皮肤干燥。剖检小肠黏膜肿胀,肠内容物混有血液并呈黏液性或脓性。

【治疗】

(1)磺胺6-甲氧嘧啶:按0.1%加入饲料或按0.4%加入饮水中,连续喂4~6天。

(2)球痢灵: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25毫克,连喂6~7天。

(3)氯苯胍:每千克饲料中加入33毫克,连喂6~7天。

【预防】经常清除粪便,防止粪便污染饲料及饮水。已发病鸭场要用1%~2%氢氧化钠消毒鸭舍、用具和地面。

(三十七)盲肠肝炎(黑头病)

【病原】火鸡组织滴虫。它是一种很小的原虫,存在于病鸡的盲肠和肝脏组织中,可以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土壤,通过消化道而感染。当病鸡有异刺线虫寄生时,此原虫可侵入鸡异刺线虫体,并转入其卵内随异刺线虫卵排出,当蚯蚓吞食了土壤中的异刺线虫卵时,此原虫便寄生于蚯蚓体内,雏鸡吃了这种蚯蚓即可感染。

【症状】三四月龄的火鸡最易感,8周龄到4月大的雏鸡较为易感。病鸡精神委顿、食欲减退、羽毛松乱、头下垂、下痢、排出淡黄色或淡绿色的稀粪,有时粪便带血。有的病鸡面部皮肤变成蓝紫色或黑色。

【剖检】盲肠肿大,肠壁肥厚、坚实,形似香肠,肠腔充积干燥、坚实的内容物,肝脏质脆,表面生成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稍凹陷、边缘稍隆起的坏死灶,坏死灶呈黄绿色或黄白色。

【治疗】

(1)呋喃唑酮:在粉料里混入0.04%,连续喂饲7~10天。

(2)卡巴砷(对-脲基苯砷酸):饲料中含0.015%~0.02%作预防用。

(三十八)鸡卡氏白细胞虫病

鸡卡氏白细胞虫病,又叫鸡出血性病,或鸡白冠病。它是由寄生原虫引起的,以内脏器官组织及肌肉组织广泛性出血为特征的疾病,其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

【病原】卡氏白细胞虫,是一种寄生原虫。其媒介昆虫是库蠓,俗称鸡糠蚊、小黑蚊或蚊孳仔。卡氏白细胞虫的生活史包括裂殖生殖、配子生殖与孢子生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的大部分在鸡体内完成,第二阶段的一部分及第三阶段在库蠓体内完成。

【传染】本病只感染鸡。病鸡的末梢血液中有大、小配子体,当库蠓吸取病鸡的血液时,虫体进入库蠓的胃内,以后发育结合成合子,进而形成具有感染力的卵囊,卵囊聚集在库蠓的唾液腺内,当库蠓叮咬健康的鸡时便随库蠓的唾液进入鸡的血液中,使之发生感染。本病的流行与库蠓的活动密切相关,我国南方多发生在4~10月份;北方地区多发生在7~9月份。

【症状】不同年龄鸡都可以感染发病,以3~6周龄的雏鸡发病死亡最为严重。病鸡表现鸡冠苍白,喀血,呼吸困难,排出水样的白色或绿色稀粪,中等大小的鸡发育受阻,成年鸡产蛋下降或停止。

【剖检】病鸡可见鲜血,鸡冠发白,全身性出血,肌肉及某些内脏器官有白色小结节,骨髓变黄。

【诊断】根据发病季节、临床症状及剖检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如同时从病鸡的血液及脏器涂片以及肌肉小白点的组织压片中找到配子生殖的第一至第五期虫体及繁殖体,即可确诊。

【防治】

(1)防止库蠓进入鸡舍,用马拉硫磷或敌敌畏乳剂等灭库蠓。

(2)在疾病即将流行或正在流行的初期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

预防性用药可用:①磺胺二甲氯嘧啶0.0025%,混于饲料或饮水;②磺胺喹沙林0.005%,混于饲料或饮水;③息疟定0.0001%,混于饲料;④球定0.0125%~0.025%,混于饲料;⑤痢特灵0.01%,混于饲料。治疗此病时可用:①磺胺二甲氯嘧啶0.05%饮水两天,然后再用0.03%饮水两天。②磺胺二甲氯嘧啶0.004%和息疟定0.0004%混于饲料连服用1周后,改用预防剂量。③痢特灵0.01%~0.015%混于饲料连续服用。用上述药物治疗时为防止药物中毒,可连续服用5天,停药2~3天,然后再服用。

(三十九)兔球虫病

【病原】分肝球虫和肠球虫两种,多发生在雨季。卵囊在20℃潮湿条件下可发育,抵抗力很强,加温至80℃才死亡。

【症状】患球虫病的兔消瘦贫血,食欲减退,或腹泻胀肚;肝肿大,黏膜发黄。常呈现神经症状,四肢痉挛或麻痹。幼兔死亡率很高。

【剖检】小肠壁增厚,黏膜有坚硬结节,内含许多卵囊,有时可见坏死灶。肝表面肿大,有灰白色病灶。胆囊卡他性炎,胆汁浓稠。

【治疗】

(1)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只每次0.2~0.5克,连服3天。

(2)鱼石脂合剂:鱼石脂2.5克,重碳酸钠4克。茴香油10滴,水2升。每只每天100毫升饮水用。

(3)氯苯胍:每天用10毫克混于青饲料中,从梅雨季节开始加药至雨季结束。

【预防】常将兔笼搬出舍外,用热碱水洗刷或用火焰消毒兔笼。

(四十)兔疥癣病

【病原】常见的为疥螨和痒螨两种。疥螨虫体小如针尖,微黄白色,圆形。在兔皮肤挖隧道而寄生于深处。痒螨虫体稍大,肉眼可见,长圆形,寄生在兔的外耳道皮肤表面。

【症状】兔的疥癣病主要发生在兔的头部,特别是鼻、上唇、下颏和眼睛周围,患部充血、肿胀和奇痒,患部伤口流出血样的渗出液,干后形成硬痂,兔常以爪抓挠患部,全身营养不良,瘦弱而死亡。

兔的疥癣病主要侵害耳壳内面,引起外耳道发炎,流出浆液性渗出液,形成硬的干痂。病变部发痒,病兔摇头,还可能延至筛骨及脑部,引起癫痫。

【治疗】

(1)20%雄黄油:雄黄20克,豆油100毫升。将豆油煮沸后,加雄黄搅拌均匀即得。每隔1天涂患部1次,连涂2~3次。

(2)先用棉花蘸60%次亚硫酸钠溶液涂擦患部,待药液干燥后用另一棉花蘸5%盐酸涂擦患部,2~3天1次,病轻者两次可愈。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兔笼清洁。

(2)及时隔离、处理病兔,将兔笼及兔舍进行消毒,各种用具应定期清洗消毒,如用沸水烫、火焰烧燎或石灰涂刷等。

(3)新补充的兔应做仔细检查,无螨病时才允许混群。